APP下载

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视域下的精准扶贫路径探析

2018-08-15陈小荣

市场周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舒尔茨精准扶贫

陈小荣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为世界反贫困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以往的扶贫开发工作更多地强调物质资本投入在扶贫过程中的现实作用,却忽视人力资本的投入,这使得反贫困效果往往呈现出短期的、不稳定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对已经实行多年的以物质资源开发为主的扶贫开发战略进行调整,转向以提高人力资本为主的扶贫战略。文章以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为依据,分析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现状及存在问题,紧紧抓住“人”这个关键要素,为新时期我国精准扶贫路径探讨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精准扶贫;路径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8)01-149-03

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范围内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扶贫,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全国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但是,以我国现行的扶贫标准,截至2016年底贫困人口仍有4335万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一样,“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形势逼人”。在攻克最后堡垒阶段,我们所面对的多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面临巨大挑战。由于以往的扶贫开发方式主要以物质资本投入为主,对人力资本投入相对不足,要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就必须创新扶贫开发方式。文章试图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出发,结合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方针,着重从贫困地区的医疗保障、基础教育及劳动力技能培训等方面探索脱贫路径。

一、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一)人力资本的定义

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亦称“非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他在《理想国》中论述了教育和训练在经济中的地位,认为可以通过教育发展人的能力。最早给人力资本下定义的是著名古典学派代表人物亚当·斯密,他在其出版的《国富论》写到:“学习是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所费不少,这样费去的资本,好像已经实现并且固定在学习者的身上!这些才能,对于他个人自然是财产的一部分,对于他所属的社会,也是财产的一部分!”这是人力资本定义的初步形成。继斯密之后,西方学者对人力资本概念进行不断地研究与扩充,使人力资本内涵不断得以发展和完善。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西奥多·w·舒尔茨,他指出,人力资本主要指凝集在劳动者本身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劳动能力!我国学者关于人力资本的概述,大部分都引用了舒尔茨的人力资本定义。例如,李建民从个人和群体角度对其定义,“对于个人而言,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人体之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等因素之和;对于群体而言,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群体每一个人体之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及健康等因素之和”。

(二)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20世纪60年代,西奥多·w·舒尔茨首次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在他的著作《论人力资本投资》中指出:“我相信,我们误入歧途的原因是我们脑子里没有全部资本这一概念,因而未能考虑到人力资本及其在现代经济生产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一旦清楚了人力资本在现代经济中所起的广泛作用,我便开始意识到传统的资本概念是不全面的。”在舒尔茨看来,土地本身并不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人的能力和素质才是决定贫富的关键,人力资本的提高对农业及整个经济的作用,远比物质资本的增加更为重要。而所谓人力资本就是“通过对人力的投资而形成的资本”。它表现为人所拥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和健康等。

舒尔茨在他的人本理论体系中有许多重要的论述,但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人力资本存在于人的身上,表现为知识、技能和体力(健康状况)价值的总和。2.人力资本具有异质性,不论人力资本还是非人力资本,这两类资本都不是同质的。3.人力资本是人力投资的产物。人力资本投资分为五类:医疗和保健,在职人员培训,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学习项目培训,个人和家庭适应于变换就业机会的迁移。4.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人力资本的收益率要大于其他物质资本的收益率。5.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6.发展教育有利于缩小社会收入差距。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对各国的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同时,学者李学术指出,作为“穷人经济学”的首倡者,舒尔茨的经济思想对贫困经济学理论的影响是深远的,至今仍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对人类的反贫困实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舒尔茨认为,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源不是由于物质资本的匮乏,而主要是人力资本投入不足。

二、我国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现状

当前,我国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的显著特征是劳动力素质低下,主要表现为贫困人口身体素质较差和教育水平较低。

(一)劳动者的身体素质较差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人力资本有效发挥的关键,尤其是在医疗卫生上投资是其他各种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前提。据国务院扶贫办2015年底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贫困户中,因病致贫的约占42%。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在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普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导致的。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主要包括新农合、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及县乡村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其中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主体。2003年国家开始实施新农合政策,截至目前,农村地区新农合医疗制度基本完成全覆盖。但有研究证明,贫困地区的新农合医疗制度由于受收入等方面的影响,参合率很低,没有起到医疗保障的作用。我国贫困地区医疗救助体系也相当不完善,救助对象主要是五保户、贫困户家庭和地方政府规定的其他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农民。医疗救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但长期以来,由于救助资金投资分散、投资力度小以及在操作過程中的种种限制,使得许多贫困人群难以享受医疗救助,这就要求必须挖掘救助资金来源渠道和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体系。另外,在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医疗卫生保障服务供给明显不足,如优质的医护人员及医疗卫生资源严重短缺,这些都是导致贫困人口的身体素质差的因素。

(二)劳动者教育水平较低

在舒尔茨认为看来,教育投资是一种重要的生产投资,教育活动是隐藏在人体内部的能使人的能力得以增长的一种生产活动。因此,他将教育看成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最主要方式。我国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一方面,可以概括为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低、素质差,人力资本的投入资金不足,使用效益不高。从近几年的贫困地区受教育情况统计数字来看,大部分贫困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多为小学、初中学历,还有许多处于文盲、半文盲状况,这严重阻碍了我国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通常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劳动者拥有较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较快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但由于我国贫困人口受教育年限通常较少,职业技能教育普及率较低,导致贫困地区劳动力科技素质较低,缺乏职业技能,“打工没技术,创业没思路,务农没出路”现象在贫困地区普遍存在。另外,由于贫困地区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很难使劳动力资源转化为社会需要的人力资本,这就造成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的浪费,这给国家扶贫工作也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三、人力资本视域下精准扶贫路径探析

针对我国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现状,本文试图以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为依据,探索新时期我国精准扶贫创新路径。具体措施如下:

(一)加快完善贫困地区的医疗卫生保障制度

2016年6月2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等15个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坚持精准扶贫,到2020年实现贫困地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农村贫困人口大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保障,个人就医费用负担大幅减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健康扶贫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如医疗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医疗卫生事业建设不断加快,医疗卫生机构对口工作不断深入等。但由于新农合、大病保险以及医疗救助制度还存在诸多问题,导致贫困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因此,健康扶贫的第一步就是要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水平,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快完善基本医保制度,对农村贫困人口实行政策扶持。新农合和大病保险制度覆盖所有贫困人口并实行政策倾斜。二是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将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以减轻贫困患者的家庭负担。三是加强县乡村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贫困地区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力争每个县、乡镇及村都有相应标准化医疗定点。另外要强化医护人才综合培养,加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二)加速普及贫困学生的义务教育制度

加快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是贫困地区群众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的重要路径。全国政协常委委员葛剑雄表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贫困地区之所以长期无法顺利脱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多数贫困人口缺乏良好的教育,文化程度低。因此,笔者认为,在贫困地区实施教育扶贫是根本,必须对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进行教育投入和教育资助服务,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从而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并最终摆脱贫困。首先,要加大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统筹扶贫财政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不断完善贫困地区的教育基础设施,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其次,对贫困家庭的学生采取减免学费、生活补助等多种方式帮扶政策,并对扶贫资源进行差异性发放,以提高教育扶贫的精准性,确保每个贫困孩子有学上。另外,必须加强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针对贫困地区教师短缺、质量不高、流动性大等问题,应该进一步完善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各项政策,尤其是要落实好贫困地区教师待遇政策,研究表明,低收入的地区往往更缺乏高质量的教师。

(三)加紧落实贫困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

俗话说,“家有良田万顷,不如一技傍身”,在贫困地区大力发展职业技能培训,特别是通过培训提高贫困劳动力素质,是帮助贫困群众增加收入,帮助他们脱贫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由于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不高,导致劳动者素质偏低,形成了“打工没技术,创业没思路,务农没出路”的状况。因此,要彻底摆脱贫困,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提高贫困地区的劳动力素质,通过对贫困者的劳动素质培养、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生产技能。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投入,加快贫困地区的职业学校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可以采取以免费入学的形式,减轻贫困家庭负担,为贫困地区培养更多的具有实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二是鼓励贫困人口自主创业。对贫困地区青壮年创业者,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帮助解决创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增加其创业信心。三是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应在贫困地区定期开办培训班,重点培养农民技术员,并以点带面,扩大教育培训范围。需要注意的事,在培训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农民的需求进行差异化教学,让他们按照自己所需选择培训内容,这也是精准扶贫开发工作的中心思想。

四、结语

物质的贫乏只是贫困的现实表现,而贫困的根本原因是贫困者的知识和技能的缺乏。以往我国的扶贫工作更多地强调物资资本投入在扶贫过程中的现实作用,这在前期也确实取得不小的成就。但从长远来看,物质资本投入,只能解决一时之困,不是长久之策,一是扶贫资源有限,二是容易滋生贫困人口“等、靠、要”等懶惰思想。因此,有必要调整扶贫开发方式,以物质资本投入为主转向以提高人力资本投资为主的扶贫方式。新时期我国精准扶贫战略,重在“扶智”,就是要通过对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投入,来激发他们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猜你喜欢

舒尔茨精准扶贫
肚子里有个火车站(上)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242次拒绝
舒尔茨夫妇和金发女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