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镇江市制造业升级的路径研究

2018-08-15王安琪郭炳南

市场周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制造业创新

王安琪 郭炳南

摘要:制造业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能否造就发达的制造业、促进制造业不断升级,成为在国际与国内竞争中成败的关键。文章通过分析镇江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发现镇江制造业面临发展层次低、要素成本上升、产能过剩严重、核心竞争力缺乏等发展障碍,提出了加快推动创新发展战略、强化互联网思维、促进制造业服务化、培养创新人才以及深化供给侧改革等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制造业:创新:要素成本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8)01-66-04

一、引言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一直处于疲软的缓慢复苏阶段。我国经济同样受到相当大的冲击,处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新常态阶段,经济结束了以往的高速增长,开始步人中高速增长阶段,而制造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面临较大发展困境。据世界银行统计,2016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为247860亿元,占全球制造业比重超过20%,位居世界第一。然而,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率却仅为21.5%,低于发达国家35%的均值,可见,我国制造业处于中低端水平,产品附加值低。当前,中国面临着新一轮的工业革命的挑战,中国制造业面临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劳动力竞争压力大、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等多方压力的冲击,为及时推进制造业发展蓝图,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以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为目标,将制造业的智能化和数字化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让智能制造贯穿于产品创新、制度创新。中国在未来十年,将以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作为主线,重点推进高档数控机床、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船舶、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生物医药、农机装备等领域的智能化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跨越式发展。

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大背景下,镇江的制造业发展迎来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应当迎头赶上,抢抓机会,加快镇江制造业转型升级,从而实现镇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从镇江制造业发展现状出发,通过分析镇江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探索镇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文章的研究对于镇江促进制造业升级,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建设美丽镇江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二、镇江市制造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镇江市制造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制造业占據着镇江实体经济的半壁江山,是镇江市发展之基、就业之本、富民之源。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市企业总数共达278359户,其中,个体私营企业260828户,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10户,销售超百亿元企业7户,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第一产业增加值132.89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1726.96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1642.63亿元,增长10.2%,三次产业比例比2015年的3.7:50.2:46.1调整为3.8:49.3:46.9,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正不断优化调整,也正逐步彰显产业特色,已初步形成以整机终端产品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和以高性能合金、碳纤维、高分子复合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两大千亿级主导产业,构建了航空航天、工程电气、五金工具、眼镜、光伏、航空铝材等特色产业集群,制造业水平在不断提高。自2010年来,镇江大力发展新型制造业,改造传统制造业,如化工业、造纸业、建材业、铝加工业,传统制造业得益于技术改造升级,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成为镇江的支柱产业。与此同时,镇江的新兴制造业也成为发展亮点,如新能源、电子信息、航空制造、海洋工程等,这些新兴制造业的产值不断攀升,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了30%,发展潜力巨大。

(二)存在的问题

1.发展层次低,缺乏核心技术

镇江市制造业企业种类繁多、数目庞大,企业产品涉及工业行业全部门类,但未形成产业集聚,缺乏整合优势。制造业大多为传统制造业,以民营企业为主,自主创新能力弱,缺乏核心竞争力,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多数从事加工、代加工业务,业务产品附加值低,竞争优势不明显。在产品竞争中,没有产品内部价值优势,缺乏属于核心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缺乏使得镇江制造业整体的技术水平与发展层次不高,在产品生产环节中产生了低端锁定效应。

2.要素成本上升,外资回流

近几年来,要素驱动对于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已非常有限,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老龄化、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重下降,工人工资出现大幅上涨。镇江对高耗能、高投入、低附加值的传统制造业依赖程度还较高,在土地、原材料、劳动力、物流等要素成本持续上升的情况下,镇江制造业发展受到极大影响,尤其是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面临倒闭风险。此外,金融危机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正制定一系列政策,全面促进“再工业化”,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导致发达国家将中高端制造产业纷纷从发展中国家撤资回流,或者将大量制造业转向劳动力、土地、原材料价格更为低廉、更具要素成本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越南、泰国等。镇江作为一个出口企业密集度较高的城市,外资对镇江制造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部分外资企业出现撤资行为或将要撤资的行动不利于镇江制造业的发展。

3.产能过剩严重,产能利用率较低

长期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导致镇江产能过剩问题较为严重,主要出现在钢铁、煤炭、船舶、化工等重工业领域,2015年全市存在41个产能落后项目,377家化工企业被列为僵尸企业,特别是钢铁和水泥的产能,是镇江市去产能工作的两大重点,年度去产能目标分别达到60万吨和90万吨的大数额。就水泥行业来说,镇江全市18家水泥厂,2015年水泥熟料产量为962.5万吨,粉磨产量1215.7万吨。产能过剩是镇江制造业转型升级上面临的重要障碍。

4.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

在要素成本不断上涨的背景下,要实现成本的下降与生产效率的提高,企业的研发投入是重要的决定因素。从总体看,镇江研发投入总数在不断增加,2016年全市制造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的2.55%,比2010年占比2.O%有较大进步,但仍低于国内很多城市的3%-3.5%的研发投入占比。从企业研发投入来看,镇江企业的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多数企业的研发投入低于江苏省内企业的平均水平,从而使得镇江的制造业创新能力弱,无法形成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5.产业集聚能力与效益不高

产业集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使得分工更具专业化,是推动产业升级、要素集聚、促进特色经济发展和形成规模优势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有利于生产技术交流和管理制度的借鉴。镇江目前有产业集聚区25个,其中省级产业集聚示范区4个,普通产业集聚区21个,主导产业涉及电力电气、电子信息设备、汽车及零部件配套等11个领域。从镇江产业集聚的数量与效益来看,镇江制造业产业分布较为分散,产业集聚区数量较多,但尚未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尤其缺乏大企业的带动,仅有两个新兴行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行业规模较大,整体产业的集聚能力与周边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

三、对策建议

(一)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向“镇江智造”转变

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薄弱是镇江市制造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创新是制造业发展之本,只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才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因此,为增强制造业创新能力,推动镇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建设:一是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强制造业制度体系建设。首先,应推动政府服务职能转变,强化政策保障,联合政府与社会营造追求创新的环境。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企业创新、人才创业门槛,在全市形成鼓励创新创业良好氛围,将高新技术研发创新作为主攻方向,形成以企业为主,高校、科研机构为辅的创新体系,以产学研合作为依托,鼓励企业通过高校院所的科研实力共同建设创新载体,利用高校人才资源开发新产品,并促进其成果转化效率不断提升;其次,构建一批创新能力强、服务化水平高的大型科技创新专业化服务平台,适当拓宽科研平台产业领域,进行产品研发创新、工艺设备的更新,为镇江市大中小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在人才招聘、产品研发分析、技术咨询等方面提供便捷服务,整合科技资源,集聚创新人才,实现科技创新资源互联互通;最后,重视创新制度体系建设,良好创新环境的根本在于制度变革,通过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保护好创新主体的科研成果及合法利益,完善好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机制。二是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发展。从“镇江制造”到“镇江智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大步,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这一核心,大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建设,重点围绕新材料产业、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航天装备、新能源与节能环保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特种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工程机械和农用机械裝备、生物医药和大健康这九大领域,实现尖端领域技术突破进展:提高镇江企业特别是领军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形成国内重点智能装备制造基地,以物联网、互联网、信息物理系统为基础,将定制化作为产业发展新趋势,以大规模个性化定制驱动产业智能化转型,提升产品附加值并延伸产业价值链,以云制造、个性化定制、众包、精准供应链等模式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

(二)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制造业+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

近年来,“互联网+”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利用信息技术将互联网与各类传统行业相互融合,创造出一种新运营模式,教育、文化、购物、旅游等诸多行业都能够与互联网产生火花,“淘宝”“滴滴”“途牛”等融合成果的产生将曾经传统产业的内在优势充分挖掘,改变了企业固化经营模式,并不断更新换代。镇江在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作用,使其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提升制造产业的生产力与创新能力,推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要实现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第一要义是树立并强化互联网思维。目前,镇江多数企业仍处在传统商业模式状态,而现今商业环境日益变换,消费观念逐渐现代化,老旧的经营模式已不能应对网络潮流冲击,企业只有通过不断更新互联网思维才能进一步去实施“互联网+”计划,从而深化互联网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并推动与制造业共融共通。镇江市政府可联合当地大型制造企业,共同打造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并推动构建制造业“双创”服务体系,发展制造业与互联网相互融合新模式,实现资源聚集、资源共享、网络协同制造,为制造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提供有力支撑:加快打造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是制造业主攻方向,与部分省市比,镇江市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其工业互联网建设更具复杂性。应充分发挥镇江制造业产业优势,启动镇江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鼓励镇江本土企业吸引外省企业甚至外资企业加入到工业互联网平台中去,加速对于核心技术的研发;进一步推动制造企业向服务化转型,促进互联网企业与制造企业融合互补、共融共通;吸引大中小企业,传统产业以及新兴产业共建互联网产业集群,利用集聚优势,拓宽产业链,以镇江市现存在的高性能合金材料、特种船舶设计应用软件、绿色照明、军工电子智造等现有优势产业为基础,引导其与互联网企业深度融合,加强政策引导与发展规划,突出镇江特色产业,形成优势互补,共建“互联网+”各类制造业产业集群。

(三)聚焦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推进制造业服务化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镇江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筑新型工业化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镇江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抉择。面对外资大量回流现状,镇江应大力吸引一些国内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主要范畴的企业到镇江来投资,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布局,使高新技术企业在镇江产业体系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从而拉动地区经济稳步提升,以弱化外企撤资行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此外,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认识高新技术企业对于社会经济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意义,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将其发展当作紧迫任务,作为镇江市主导产业予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将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不断增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大科研投入,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围绕重点项目实现科研成果有效转化,实体企业与高校科技成果无缝对接: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并做大做强,使其成为科研机构和优质人才集聚区。围绕镇江高性能合金材料、汽车交通装备、工业机械及农用机械等特色产业,打造高新技术特色产业集群,营造良好科技创新氛围;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综合素质以及在整个产业体系中的影响力,企业要重视对于原始创新能力培育,避免过度重视投资利润导致对基础科研和先进技术的研究不足;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严惩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护个人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以鼓励科技创新,激励个人和企业加大创新力度。通过完善自身技术能力,逐渐摆脱对外资的过分依赖,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确保制造业的稳步发展。

制造业服务化就是将价值链由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是制造业未来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随着镇江经济的不断发展,制造业服务化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一个现实性选择。随着近年来个性定制化生产越来越受欢迎,顾客需求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动力,为此,企业应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制造服务业,构建以客户为导向的产业文化和产业体系是制造企业能长远发展的根本:加快推广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制造模式,随着个性化需求的扩张,类似云计算、移动工业互联网等模式提高了企业研发、生产、检测、销售过程中的智能分析手段,将为制造企业效率提高和服务能力提升带来技术支持,以制造业的先进化、智能化来促进制造业更好的服务化发展。

(四)培养汇聚创新人才,构建人才保障平台

拥有创新人才就等于掌握了创新主导地位,只有拥有高层次顶尖人才,才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动能。镇江在人才资源方面具有绝对优势,镇江本地有江苏大学以及江苏科技大学两所一本院校,另有镇江技师学院、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数十所,有着培养高技术人才和高层管理人才的沃土。镇江在人才集聚方面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关键在于如何培育出高技术人才并鼓励、吸引人才留镇。

镇江应围绕本市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高校共同搭建人才创新创业的校企合作平台及制造业人才保障平台,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与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院校合作,建立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研究中心和研发机构,通过推进大企业与高校或研发机构合作,培养紧缺型人才并借助平台吸引高层次人才:针对本地的高等院校,应加大专业技术人才、金融管理人才、科技创业人才、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等多层次人才的培育计划,加强校企合作,为镇江大中小企业对口培育人才,构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当地企业注入新鲜活力:通过营造出鼓励创造、尊重人才的环境氛围,为留镇人才提供舒适宽松的生活工作环境,政府及企业应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提高科研人员成果奖励,鼓励其探索创新,加大对其资金扶持,完善工资待遇、保险福利、子女教育等多项激励政策,在住房、就医、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多方面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为其提供适宜的居住环境。

(五)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两化深度融合

目前,产能过剩问题已成为制约镇江经济发展、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难题。镇江的供给体系总体上表现出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钢铁、水泥、船舶等领域产能严重过剩,推进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主要举措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现行业中普遍存在连年亏损、资不抵债的“僵尸企业”,占据着大量的人力、物力、土地资源,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一套过剩产能企业退出市场机制,通过产业集聚、破产清算或整改的方式淘汰“僵尸企业”,减少无效供给,以提高产能利用率;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迈进,重点围绕主导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全面优化产品制造质量、工艺水平,提升产品附加值,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迈进;加强政府政策管控,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鼓励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严格管控金融危险。

镇江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加速发展时期,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层次融合,以信息化为支撑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为辅助促进信息化,助推两化融合新突破是重大战略选择。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向企业传达两化融合相关政策,深入了解企业愿景,为企业提供解答和思路,围绕制造业信息化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推进两化融合;企业必须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注重信息技术的研发、设计、制造、管理、流通等环节,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改造传统制造业,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升级、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管理水平优化,推广信息化技术在工业各领域的应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养一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示范区及量化融合试点企业以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提升企业两化融合程度,以两化融合转变传统生产模式,实现大规模智能化生产;搭建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面向企业,积极引导企业与信息化平台间的沟通交流,逐步引领企业向信息化发展靠拢,为两化融合提供坚实的基础。

(六)提高产业集聚规模与效益,降低生产要素成本

现阶段,镇江已进入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密切相关的阶段。产业集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制造业进行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是现阶段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与集中体现。为提高镇江整体产业的集聚能力与规模效应,镇江市政府应强化政策扶持,鼓励企业共建共享,大力促進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重点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航天航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创新能力强的制造业集聚区;围绕镇江产业园船舶、重型装备等打造配套产业园,建设新材料产业合作示范区,新区新能源产业园,航空航天特色园区等产业集聚区。通过产业集聚将减少上下游企业搜索原料产品的成本和交易费用,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形成规模经济。

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制造业的要素成本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制造业长期依赖的低成本的竞争优势正逐渐消失。面对当前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回流以及向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的迫切形势,要加快培养一批新型的高素质劳动人口,以质量代替数量,稳步提升个人的价值创造力,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加强企业内部成本控制,完善内部成本控制体系建设,采用成本管理方法提高劳动生产利用率并提高资源的集约利用,积极建立能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以此节约能源使用效率,控制企业成本;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为外资企业提供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鼓励外资企业技术升级,发挥外资企业技术、资本的优势,促进镇江制造业升级。

猜你喜欢

制造业创新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6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50强排行榜
2016上海制造业企业100强排行榜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