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创新对制造企业的绩效影响研究

2018-08-15史志刚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8年6期

史志刚

摘要:采用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2012-2016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以及不同互补资产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呈正向相关关系;市场互补资产和人力互补资产均正向调节技术创新和企业绩效之间关系。在实施技术创新战略时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和调整专业化互补资产可使企业获取竞争优势。

关键词:技术创新;互补资产;企业绩效

一、引言

随着创新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技术创新活动对企业绩效乃至国家经济增长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企业面临着剧烈变化的竞争环境,有关技术创新投入的力度与分配等方面的决策对于企业的生存与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技术创新的实现离不开资源。而互补资产作为企业重要的内部资源,若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整合利用,可以转化为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提高企业绩效,为企业创造巨大价值。

纵观已有文献,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中普遍忽略了互补资产在两者间的调节作用,而互补资产是实现技术创新商业化过程的关键因素,因此,忽视互补资产作为调节变量可能使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产生偏差。本文在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考虑互补资产的调节效应,采用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技术创新、互补资产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为中国制造业企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技术创新

本文主要研究企业如何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研发活动、技术成果的商业化等一系列技术创新活动,为自身创造的更高利润,是针对广义技术创新活动而进行的研究。因此,本文选择傅家骥从广义角度对“技术创新”的定义,“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成本更低的经营体系,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或新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学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和投融资管理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多数学者持有的观點是: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有显著正相关关系。Sharma(2003)认为企业的研发经费的投入强度与年销售收入的增长是正相关关系。Hal I和Oriani (2006)的研究欧洲三国的企业后发现只有法国、德国企业的R&D;支出能够促进市场价值的显著提高。Su等(2013)的研究同样发现,技术创新对中国企业的绩效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1: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呈正向相关关系。

(二)互补资产的调节作用

互补资产(complementary assets)这个概念是最早是由美国战略管理学家Teece(1986)在研究技术创新的价值分配时提出来的,是指技术商业化过程中需要的制造、渠道、售后服务等与企业技术能力互补的资产。

互补资产的类型十分广泛,本文按照Taylor 和 Lowe的方法,重点研究市场互补资产、生产制造互补资产和人力互补资产对技术创新和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

1.生产制造互补资产:生产制造互补资产意味着需要投资大量资金在技术设备方面,由此也会带来更高的配件维修及后续费用,这对企业来说成本非常高昂,是一笔巨大支出,且难以弥补回收。

2.市场互补资产:国内学者研究表明,利用当地独特的经营环境,通过本身拥有的当地市场知识、人脉、品牌、售后服务等市场资产可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创建竞争优势。

3.人力互补资产:员工是企业发展最核心的要素,同时员工的创造性是企业创新活动的主要源泉,因而发展并维持适当的人力资本可促进创新、提高绩效。人力互补资产能为技术创新成果的商业化过程提供知识、智力资本,首先,创新型员工能极大地帮助企业研发新产品,其次在创新流程中,较高的人力资产善于将各种异质性创新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和开发利用,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创新产品商业化的概率。

综合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2a:生产制造互补资产负向调节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间关系。

H2b:市场互补资产正向调节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间关系。

H2c:人力互补资产正向调节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间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研究,上市公司的企业状况公开透明,用于变量测量的财务数据和企业数据较容易获取,且数据真实可靠,能够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为保证数据真实有效,尽量排除相关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本文对样本按如下标准筛选: 1.剔除ST或*ST的企业,这些企业财务状况严重恶化,企业绩效严重偏离,不具有普遍意义。2.删除B股的公司,这些公司面临境内外双重监管环境,与其他上市公司不同。3.本文对技术创新的研究以研发支出为基础,因此剔除在2012-2016年期间研发投入为零的企业。4.有异样常值的样本。筛选后研究样本包括1242家上市公司(6210个观测值)。上市公司名录来自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研究变量的财务数据来源于Wind资讯和巨潮资讯网披露的上市公司年报。

(二)变量测度

1.因变量

现有的研究技术创新的文献中,学者大多使用资产收益率ROA和净资产收益率ROE来衡量企业绩效,因此本文采用资产收益率ROA进行企业绩效的度量。

2.自变量

本文利用研发支出来衡量技术创新,同时借鉴其他学者用相对指标即研发强度来表示,本文采用了自然对数的形式来反映研究样本的整体情况。

3.调节变量

本文借鉴贾军、张卓衡量互补资产的做法,生产制造互补资产(MKA)、市场互补资产(MFA)与人力互补资产(HA)分别采用企业固定资产、销售费用与工资费用解释,同时采用互补资产除以企业每年的营业收入来消除企业规模产生的影响。另外,为强调这些资产和能力的重要性,利用附加价值率(VAD比率)表示资产的专业化程度,高VAD比率的企业纵向一体化程度更高,专业化资产的互补性更强。由此可知,附加价值率解释了企业互补资产的专业化程度,体现了企业拥有互补资产的愿望。

4.控制变量

除了技术创新这一变量外,还有很多变量会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为了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本文将企业性质(NATURE)、企业规模(SIZE)和资产负债率(ZF)这三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放入模型中进行研究。

(三)构建模型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本文构造了如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检验变量之间的关系:

ROAi,t=α+β1RDi,t-1+βControlvariables+?i,t

ROAi,t=α+β1RDi,t-1+β2MKAi,t+β3RDi,t-1MKAi,t+βControlvariables+?i,t

ROAi,t=α+β1RDi,t-1+β2MFAi,t+β3RDi,t-1MFAi,t+βControlvariables+?i,t

ROAi,t=α+β1RDi,t-1+β2HAi,t+β3RDi,t-1HAi,t+βControlvariables+?i,t

四、實证分析

根据前文4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本文4个研究假设进行检验。交互项可能产生潜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本文先对各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将标准化后的变量相乘之后带入回归方程中。另外,正式进行回归分析前,需对回归方法进行选择,由F检验和Hausman检验结果可知,固定效应模型优于随机效应模型和混合模型。

模型1中,技术创新的回归系数为0.5358(p<0.01),表明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呈显著正向相关关系,即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产生正向的影响,因此假设1完全得到支持。模型2,技术创新与生产制造互补资产交互项回归系数为负且显著(β=-0.6610,p<0.01),表明假设2得到了验证,生产制造互补资产负向调节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生产制造互补资产越多,企业投资巨大因此带来各项生产成本的增加,导致技术创新能力的下降,不利于绩效的提升。模型3,技术创新与市场互补资产交互项回归系数为正且显著(β=28.7900,p<0.01),表明假设3完全得到验证。模型4,技术创新与人力互补资产交互项回归系数为正且非常显著(β=2.2521,p<0.01),表明假设4同样得到验证。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综合企业资源观与互补资产理论,提出互补资产是影响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实证分析了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以及不同互补资产对二者间关系的调节作用。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利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实证检验了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并得出如下结论和建议:

首先,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灵魂,企业面临激烈的外部和内部竞争时,只有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开发出新产品,才能保持生命和活力。企业通过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进而转化为产品创新,通过将新产品推向市场并最终获利。因此,要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创新水平,就要始终坚持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加大人均研发资本投入力度,不断调整创新投入结构,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加强创新成果转化。

其次,生产制造互补资产负向调节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间关系,而市场互补资产和人力互补资产正向调节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间关系。这表明,生产制造互补资产使企业具有战略刚性,不利于企业的战略变革。企业的持续成长要求企业能根据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变化适时做出战略调整,然而,由于生产制造互补资产与其他产品或技术不具兼容性,这种资产一旦投入,就是企业的沉没成本,具有不可逆转性。因此要提高互补资产的柔性化水平,降低互补资产对企业战略变革的不利影响。市场互补资产和人力互补资产具有更大的柔性和灵活性,积累运用它们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和经营绩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8-19,366-367.

[2]Sharma. Technology Management in the Company of the Future[3]. Analysis&Strategic; Management,2003(08): 175-189.

[3] Hal l B H,Oriani R.Does the Market Value R&D; Investment by European firms?Evidence from a panel of Manufacturing Firms in France,Germany and Ital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6(24): 971-993.

[4]Su Z F,Xie E, Liu H, et al. Profiting from product innovation: The impact of legal,marketing,and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J].Marketing Letters, 2013,24(3): 261-276.

[5]Teece D J.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mplications or integration, collaboration, licensing and public policy[J].Research Policy,1986,15(6):285-305.

[6]Taylor P,Lowe J.Are functional assets or knowledge assets the basis of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J].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1997,9(4) : 473-488.

[7]罗珉,赵红梅.中国制造的秘密: 创新 + 互补性资产[J].中国工业经济,2009(05):46-56.

[8]李宏贵,熊胜绪.互补资产对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一个理论模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31(7):64-71.

[9]贾军,张卓.技术多元化、互补资产与企业绩效[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2(06):6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