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特色小镇研究进展及启示

2018-08-15王伟杨玉兰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特色小镇特色产业新型城镇化

王伟 杨玉兰

摘要:特色小镇正在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色担当”,是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一种有益尝试。如何科学合理的开发建设特色小镇,成为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话题。通过对近年来国内特色小镇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发现:特色小镇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特色小镇特征内涵、支撑体系、发展模式等方面。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总结分析我国特色小镇开发建设的经验及启示,以期为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特色小镇;特色产业;新型城镇化

一、引言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和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起源于浙江的特色小镇应运而生。基于块状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而来的这一创新经济模式,有助于解决有效供给匮乏、要素聚合不足、城乡二元结构以及人居环境等问题,随后迅速在全国铺展开来。2016年,国家提出要在全国培育1000个特色各异、充满活力的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特色小镇正在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色担当”,是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一种有益尝试。鉴于此,通过系统梳理国内研究文献,整理其研究脉络与思路,对于引领和促进特色小镇建设研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特色小镇研究内容

为了了解特色小镇的研究动态,整理分析其研究内容,笔者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输入“特色小镇”的篇名,检索到主要集中在2015-2018年(截至2018年4月29日)的上千篇文章,通过系统梳理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发现,近几年国内特色小镇研究主要集中在特征内涵、支撑体系、发展模式等方面。

(一)特色小镇特征内涵

特色小镇“非镇非区”,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聚焦新兴产业,融合社会生产、社区生活、文化体验、旅游休闲等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从不同角度来看,特色小镇的特征内涵也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产业优势明显。鲍伟杰、沈菁认为特色小镇要立足并培育壮大优势产业,而非像传统产业园区或者经济开发集聚区那样追求完善产业集群或产业链。“特色产业+旅游产业”作为引领特色小镇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以特色产业为基础,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历史经典产业回归以及新兴产业发展;以旅游产业为依托,带动地方产业发展、提升居民就业率和幸福感。产业定位“特而强”,主攻最优产业,打造各具特色、主题鲜明的特色小镇,能够有效避免“千城一面”、同质化竞争。

(2)功能组合完善。特色小镇层次较多,功能叠加讲求“聚而合”,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实现工业与社区、商业与贸易、文化旅游与生态环保和谐共存、相互交融,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融合”。特色小镇的功能组织要构筑三个体系:“社区+”体系、“产业+”体系和“创新+”体系。夯实“三体”联动,充分融合产业、创新、文化、旅游、社区等功能,避免出现功能机械叠加的现象。

(3)建设形态精美。特色小镇大多拥有与产业相匹配的文化特质,并且注重文化建设。唐人元指出特色小镇建设不求大,讲究精致美妙,规模介于新城与综合体之间,具有完整的社会服务功能,规划空间集中连片。通过控制规模,梳理空间要素以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组织空间,力求以最小空间谋取最优布局,实现最大效益。

(4)制度供给灵活创新。面对特色小镇建设机遇,用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理念、模式和制度创新,有助于把特色小镇打造成为引领创新发展的主战场。汤海孺提出特色小镇作为新兴产业的新空间,应与以前的建制镇、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旅游区等有所不同。其政策也不同于其他产业,首先,降低特色小镇申请门槛,避免冗长繁杂的申请流程,取而代之的是全程代办;其次是奖惩制度,实行“优胜劣汰”制度。

(5)高素质人才队伍。吴玮、潘伟梁等认为依靠坚实的产业基础所形成的特色小镇,有利于专业化人才和企业家的聚集从而形成人才集群,而高端人才的积聚和人才集群又为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支持。

(二)特色小镇支撑体系

任何事物的出现和发展都要有一定的内容体系作为依托,因此,多种多样的内容支撑体系是特色小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国内学者对于特色小镇建设内容支撑体系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政策、资金、文化、土地、产业、科技、人才等方面。其中,王珊珊以福州嵩口镇为例,探讨了文化对特色小镇建设的影响,并强调注重本土的传统建筑风格与特色,将自然、历史与现代化相结合,打造独特的文化韵味;叶爱山分析了特色小镇与科技创新的互动机理,并从特色小镇科技资源、科研、中介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科技环境五大支撑体系开展研究;汪千郡以青神苏镇为例,研究了产城融合视角下的特色小镇开发建设内容。总体来看,特色小镇支撑体系的完善完备,为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特色小镇发展模式

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指聚焦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要素,政府、企业、市场等发展主体创新融合旅游景区、产业聚集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具体来讲,每个特色小镇具体的建设发展模式各具特色,笔者总结如下:

(1)“资源+人才+创新”模式。有效合理配置资源是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根基。每个小镇都拥有不同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这也决定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例如,安化县冷市镇依靠其区位、地貌和建筑等特色,确定了“茶旅文化”为特色主题,以黑茶产业和黑茶文化结合当地的山水形态和生活模式成功打造了“山水茶乡·慢城冷市”为理念的特色小镇;人才的集聚是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血脉,包括管理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掌控全局经济的运行,有助于降低成本,及时发现并解决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而技术型人才则将管理型人才的设想变为现实,能够以最小的成本、最快的时间高效率的完成目标;创新是特色小镇发展的导向,有效实施创新驱动是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动力。

(2)“产业+空间+文化”模式。冯云廷认为特色小镇是一个重要的功能平台,是一种全新的产业-空间-文化组织方式。产业、空间和文化是特色小镇建设的三个维度,构成了特色小镇建设的基本元素,它们不是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进行简单叠加,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共同发挥作用。特色产业是特色小镇的核心,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即传承历史的经典产业和创新未来的新兴产业。传承历史的经典产业注重结合当代的发展趋势,延伸传统产业的内涵、扩大传统產业的发展空间并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而创新未来的新兴产业则注重建立引领该产业创新发展的领导地位,构建创新产业集聚机制。特色空间是特色小镇运作的载体,包括物质空间、经济空间和社群空间。物质空间是产业活动的载体,经济空间则是物质空间的经济支柱,社群空间也称为生活空间,除了用于小镇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还为志同道合的人们提供资源交换合作共享的平台。特色文化是特色小镇的灵魂,包括产业文化、文脉和地脉。产业文化是特色小镇区别于其他的重要依据,彰显自身的独特优势与地位;文脉是特色小镇的文化软实力,对地方文脉的继承与延续有利于保护、挖掘和弘扬历史特色,打造专属品牌、提升知名度;地脉是特色小镇的选址依据,对当地的气候、天象、水文等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是不可或缺的,是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依托。

从三者相互关系来看,特色产业和特色文化是特色小镇整体特色的写照,两者的碰撞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再造;特色空间是特色产业和特色文化传承发展的载体,空间的改变带动产业和文化的更新。因此,加快产业、空间、文化“三位一体”的互融互通、加强“多方发力”的互享互促、加深“结对共建”的互学互助,有利于特色小鎮实现优势互补、内外联动以及协同发展,激发特色小镇发展活力,实现特色小镇经济长期持续均衡的发展。

三、特色小镇建设经验与启示

(一)特色小镇建设要强调产业驱动

近年来,随着特色小镇的迅速兴起,各地涌现出特色小镇遍地开花的建设风潮,在此过程中也暴露出发展定位不准、产业驱动不足等诸多问题,有些地区甚至出现小镇房地产化的趋势。随后,住建部门在发布《关于做好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推荐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不得推荐以房地产为单一产业,假借特色小镇为名行房地产投资为实的特色小镇申报。因此,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不能异化成“假小镇、真地产”,必须做实内容,强调产业驱动,才是立镇之本。只有实现特色小镇优势产业的聚集、培育和发展,形成具有引领性、创新性的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才能赋予特色小镇“自我造血”的功能和源源不断的内生发展动力,从而确保特色小镇能够实现长足发展。

(二)特色小镇建设要彰显自身特色

目前,全国特色小镇的建设数量多、范围广,各地、各方参与特色小镇开发建设的热情十分高涨。然而从整体来看,除了以浙江省为代表的少数发达省份具备比较成熟的特色小镇开发建设经验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培育创建特色小镇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特别是一些地方缺乏开发建设经验却盲目跟风,一味地照搬以往其他发展模式,导致同质化严重、竞争力不足。因此,特色小镇开发建设的关键在于“特色”,一方面表现要彰显产业特色,即围绕特色小镇产业找准、凸显和放大其自身特色,使产业发展更具竞争力和生命力;另一方面表现要彰显文化特色,文化是特色小镇的灵魂,通过汇聚、挖掘、传承、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形成文化认同,塑造独特的特色小镇品牌。

(三)特色小镇建设要宜居宜业宜游

特色小镇不同于建制镇、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和旅游区,也不是四者的简单叠加。从功能角度来看,建制镇以生活功能为主,产业园区以生产功能为主,经济开发区以生产功能为主、兼具生活功能,旅游区以生态、生活功能为主,而特色小镇则是兼具生产、生活与生态三种功能。特色小镇的活力一定程度上来源于配套服务的齐全完善,因此,特色小镇只有坚持融合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促进社会生产、社区生活、文化体验、旅游休闲等功能的有机融合,这样才能让所在地的人们放心生产、安心生活、舒心休憩,真正发展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后花园。

参考文献:

[1]肖纯.特色小镇“落榜生”的启示.浙江日报,2016-6-67.

[2]鲍伟杰,沈菁.“特色小镇”的产业定位.居业,2017(3):5-7.

[3]唐人元.建设中国首个智慧体育特色小镇.杭州(周刊),2015(07):62-62.

[4]汤海孺.空间的创新与创新的空间-浙江特色小镇的背景与生成机理.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5]吴玮,潘伟梁等.促进特色小镇人才跨越式发展.决策咨询,2016(05):80-85.

[6]王珊珊.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嵩口镇特色小镇建设纪实.小城镇建设,2016(11):76-78.

[7]叶爱山.特色小镇科技支撑体系研究.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7(20):23-25.

[8]汪千郡.产城融合视角下特色小镇规划策略探讨-以青神苏镇为例.住宅与房地产,2016(27):41-43.

[9]唐德淼.“特色小镇”定位与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中国商论,2017(27):137-139.

[10]尹怡诚,张敏建等.安化县冷市镇特色小镇城市设计鉴析.规划师,2017(01):134-141.

[11]冯云廷.特色小镇建设的产业-空间-文化三维组织模式研究.建筑经济,2017(06):92-95.

王伟,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特色小镇特色产业新型城镇化
党建引领谋发展,特色产业促振兴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多个特色产业在全国领先
发展“特色小镇”,核心在哪
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新途径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