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区位分析的思维模式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018-08-15谢惠清
谢惠清
摘 要:地理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实践体验和情境体验让学生真正参与探究。文章基于人地协调观创设问题情境,体验生活中的地理;构建问题探究课堂,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校本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三方面深入探讨构建区位分析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从而打造地理高效课堂。
关键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思维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3-011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3.071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包括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发展观,采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分析、理解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以及人地关系,并学以致用,体现地理实践力。人文地理的“核心”是区位论,主要探讨地理事物的存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是近年来高考的重中之重。复习时要构建起正确的区位分析思维模式,找出区位的主导因素和限制因素,认识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生产活动的影响。现以农业的区位高考复习为例,探究如何在课堂内外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一、基于人地协调观创设问题情境,体验生活中的地理
以“中国小吃版地图”舌尖上的美食引入,体会人们享受自然味道和生活气息的美好,引导学生讲述真实的、生活化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面对目前世界上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培养学生懂得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地协调观,才能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二、构建问题探究课堂,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以典型高考题为例设置问题链
以典型高考题为例,设置问题链,全面分析、优势区位分析、限制区位分析、单因素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本专题内容包括:地理必修二《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必修三《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的储备,为本节内容的复习提供了保证。
全国高考卷的试题特点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考查主旨,考查形式多是“主题+区域”或“区域+主题”。从试题风格来看,取自生产与生活的新情境素材,以小区域为载体,综合题常常是围绕某个主题,设置3—4个问题,每个小题常常是串式纵深设问,一问到底,各小题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重视对学生新、旧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通过问题的层层递进,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2016年全国卷I卷36题,围绕茉莉花这一主题设问,由浅入深,层层追问,形成“茉莉→区位因素(气候、地形)→ 影响(茉莉花茶厂集聚)→(改造)措施(茉莉脱贫致富)”的问题链,2017年全国卷I卷36题,围绕剑麻这一主题设问由一个主题的展开,小区域农业区位考查,考查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所以复习时构建问题探究式课堂,小切口深挖掘,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构建区位分析的思维模式
构建区位分析的思维模式要与区域地理的案例性素材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以区域地理为载体,分析某农业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通过定位在哪里、优劣条件分析、存在问题、发展规划和解决措施分析,准确判断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方向等。并与生态环境问题和保护结合,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盐碱化、水土流失、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协调观。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构建农业区位的思维模式。
(三)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人地协调的发展理念
复习时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农业区位因素中,随着科技的发展,可以对不利因素进行改造;社会经济因素如交通运输条件、技术、市场、政策等发展变化较快,对农业区位影响较大。
1.利用科学技术改造不适宜的自然因素,如地形、水分、光照等,使之适于发展农业。如改造光照条件案例分析:丽江果农为了使丽江雪桃 “色彩鲜艳、均匀漂亮”,在雪桃外面套上牛皮纸袋(在上市前一星期把它摘掉),在地上铺上白色塑料地膜,分析牛皮纸袋和地膜的作用。如改造日温差条件案例分析:波尔多葡萄树下堆放砾石;改造地形条件案例分析:横断山区的元阳梯田;还有温室农业、大棚農业。但改造要根据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并充分考虑投入和产出比。以典型高考题分析不同地域改造农业区位并分析原因,培养学生迁移和应用知识能力。
2.交通运输条件、技术、市场、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对农业区位影响较大。市场变化使农业生产规模和地域类型发生变化;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可以使市场与生产地分离,形成世界大市场和区域专业化。
三、地理校本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
探究地方性美食与农业区位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校本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探究和成果展示,让学生了解地方性美食文化底蕴,探究地方性美食与农业区位的关系,将课堂的知识运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同学们制作了问卷调查、访谈活动、实地考察,等等。在这样生动、自由的课堂上,学生分别在教室、图书馆、电脑室进行了小组间的讨论以及对其相关资料的收集。用地理的思维进行实践研究,校本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精神、问题意识以及开阔学生的视野,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所以地理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以农业区位为例构建区位分析的思维模式,通过校内外实践体验和情境体验让学生参与探究,提高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郑磊,张广花.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20).
[2] 汤国荣.论地理素养的内涵与构成[J]. 课程·教材·教法,2015(11).
[3] 王向东,袁孝亭.地理素养的核心构成和主要特点[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