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人学习环境的场域概念

2018-08-15徐小舒陈辉民

世界教育信息 2018年9期
关键词:教学服务学习者工具

徐小舒 陈辉民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学习理论和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个人学习环境以其聚合性、个性化定制、终身式特点为学习者提供了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新方法,从而成为教育技术的热点研究领域。然而,目前学界对个人学习环境的概念众说纷纭,亟待厘清。文章通过应用基于QDA Miner和Yoshikoder自行开发的线上文本质性分析工具OCA,对国内外个人学习环境的文献进行自动分词、自定义关键词与文本编码,最后通过数据统计和相关性分析,提出了个人学习环境在学术、职场和生活三个不同应用场域的内涵及特征,并指出个人学习环境的基本功能是管理学习内容及进度,实现信息沟通与互动。

关键词:个人学习环境;概念;质性分析

一、引言

高等教育作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福祉的准公共产品,承担着传播、创造和分享知识的社会职责与使命。高校向公众开放知识资源是大势所趋,而“个人学习环境”(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s,PLE)正順应了这种趋势。随着信息技术和学习理论的发展,教学研究的焦点逐渐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对学习的研究也逐渐从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转向对学习环境的研究。原有的基于各类社会性载体的松散式、自主式学习方式存在整齐划一的弊端,而个人学习环境的聚合性、个性化定制、终身式特点给学习者提供了个性化的自主学习管理机会,能有力支持个性化学习、独立学习和终身学习。同时,个人学习环境打破了虚拟学习环境(VLE)对权限及内容创建的限制,为每个学习者提供了通向世界的门户。然而,目前国内外有关个人学习环境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其概念的阐释亦众说纷纭,从而影响了个人学习环境的建构、评价等后续研究。本文将从整体环境入手,通过线上文本分析工具OCA对现有的个人学习环境的优质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对其概念及特征进行全面梳理和重新阐释。

二、个人学习环境概念的早期研究

“个人学习环境”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1976年戈尔茨坦(Goldstein)和米勒(Miller)在麻省理工学院发表的《基于人工智能的个人学习环境》(AI Based 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s)一文,其属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尚未对个人学习环境作出明确定义,但引出了个人学习环境这一概念[1]。直到2004年,个人学习环境才正式在英国国家教育技术创新中心的研讨会上被提出。中国首次正式公开发表关于个人学习环境的研究是2008年的《远程教育杂志》,其第1期发表了2篇文章:《Web2.0时代的PLE建构初探》和《个人学习环境(PLE)漫话》,标志着中国开始对个人学习环境进行研究。通过分析CNKI现有的文献(截至2017年),发现共有187篇与个人学习环境相关的研究,其中基于PLE概念和特征的研究较为普遍。尽管如此,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个人学习环境尚未有清晰及权威的定义。

文献研究表明,对个人学习环境进行定义可从社会文化、系统、技术和应用四个视角分析。从社会文化视角来看,个人学习环境是一种从个体视角管理学习过程的新方法,聚焦学习者的个体需求,强调各种学习形式的无缝连接[2]。英国国家教育技术创新中心认为个人学习环境不仅是一个系统,更是一种社会心理上的干预机制,体现了人对环境的能动性,支持个体自主设计环境。[3]

从系统的角度看,个人学习环境并不代表任何具体的新型软件,而是一个概念或系统。阿特韦尔(Attwell)认为,个人学习环境是一个虚拟的学习生态系统,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术语,更是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4]。斯蒂芬·唐斯(Stephen Downes)认为个人学习环境是一种“工具、服务、人和资源的集合”[5]。2009年,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协会指出,“个人学习环境是一个由工具、团体和服务组成的个人教育平台,它不但是一种特殊的服务或应用,更是一种个人如何进行学习的理念”。伊凡·彼得(Yvan Peter)认为个人学习环境是对多种Web2.0服务的机会型(Opportunistic)和专用型(Adhoc)应用,以支持个人学习目标[6]。沙提(Chatti)等认为与将不同服务整合到一个中心系统的做法相反,个人学习环境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轻量级服务与工具,并将选择权和控制权交由用户,由他们确定最适合自己的组合。[7]

从技术视角出发,个人学习环境是一个e-Learning系统,学习者使用各种各样的社会性软件和资源以促进学习[8]。菲茨杰拉德(FitzGerald)认为个人学习环境是“免费的、分布式的,基于Web的工具的集合,通常以一个博客为中心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使用简易信息聚合(RSS)和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来聚合内容”[9]。国内学者提出,个人学习环境其根本特性就是一种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或工具集合),它的三个主要特点是高度个性化、服务导向和自由开放。

从应用的角度来看,个人学习环境是一种协助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技术应用,允许学习者在一个由人、服务和资源组成的分布式环境中活动[10]。个人学习环境作为未来虚拟学习手段,在不同服务和代理间扮演协调者的角色,选择需要使用的工具,聚集来自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内容,并管理不同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11]。个人学习环境是一个高度动态的、教育性的、社交网络式的程序应用,它为学习者提供可以塑造自己学习空间的环境[12]。个人学习环境是一个纯粹连接的世界,不受事物、距离和时间的限制。[13]

尽管很多学者对个人学习环境的概念从不同视角提出了见解,但这些定义大多比较抽象,很难进行实践操作。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是学者们研究个人学习环境的角度不同,比如个人学习环境在不同场域的应用(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与非正式教育)会产生对个人学习环境的概念、学习动机和应用重心的不同解释。本文通过文献探讨,归纳出个人学习环境的三个主要元素:知识、学习者和教学服务。

三、研究方法

近几年,我国关于个人学习环境的研究陆续增多,但是其概念界定仍旧比较模糊,为了更系统地了解我国个人学习环境的研究现状、主要内容和研究方向,本文提出以下假设:研究者在个人学习环境领域共同使用的高频词汇或表述代表本领域研究的热点和方向,需要通过质性文本分析工具对高质量的文章进行文本萃取、归纳和分析,获得高频词汇在文献中的词频和分布,从而确定该研究领域的关键词。调查发现,市场上英文文本分析工具比较成熟,但中文的质性分析工具较少,很大原因在于中文的分词相对复杂。因此,本研究基于QDA Miner和Yoshikoder,使用开源代码,自行研究并开发了具有中文分词功能的质性文本分析工具进行在线内容分析(Online Content Analysis,OCA)。为保证文献的质量,本研究在CNKI筛选出95篇以个人学习环境为题的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并对其摘要进行质性分析。OCA文本工具主要对摘要进行三个阶段的自动分析,包括自動分词统计、自定义关键词搜索统计和文本编码,以词频与相关性为依据进行分析归纳,定义个人学习环境的视角、场域和意涵。

四、研究分析

(一)研究数据

基于个人学习环境的三个主要元素(知识、学习者和教学服务),本研究构建了相关关键词的树状图,如知识元素包括处于第一层级的关键词:资源、认知、建构,以及相应的第二层级的关键词。通过使用OCA软件的关键词搜索功能,整理出关键词出现的文章数量和词频(见表1)。

通过对95篇论文的摘要内容进行分析,本研究证实了知识、学习者和教学服务是个人学习环境的主要元素。

(二)结果与讨论

1.个人学习环境的三个视角

通过对大量文本进行分析,本文提出,宏观上个人学习环境可以从概念、学习模式和平台系统三个视角来阐释。首先,个人学习环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习者的追求,信息的高速膨胀也改变了知识学习的模式,人才需求由知识拥有者转变为具有创新能力者,学习范式也从以学校、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见表2)。

其次,个人学习环境是以知识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教学引导服务的学习模式。由图1可知,实线的正三角形是构成教育的主要元素,包括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学习者和教学服务(教育机构等)。虚线倒三角形体现了三个教育主要元素之间的关系:知识和学习者的关系是学习,教学服务和知识的关系是知识的传播和创造,学习者和教学服务通过学校来实现。教育的本质是以自由、开放、共享为基本原则的知识的传播,是对从教育普及、教育公平到教育质量的追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传播与创造以学习者需求为导向,而教学工作者则更要成为知识引导者和学习服务者。

再次,实践个人学习环境概念及其学习模式,需要一个有效的平台系统,以规范与自动化整个过程。学习者可以基于传统的学习管理系统(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LMS),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在学校和教师的引导下设定学习目标和计划。而学习过程(包括学习内容、作业、考核等)都会自动根据经验应用程式界面(xAPI)收录到个人学习档案与学习记录库。除了传统的教材、人、内容与课堂学习以外,开放教育资源与社交平台在个人学习的概念与学习模式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个人学习环境的三个应用场域

通过文献研究和文本工具分析,本研究归纳出个人学习环境的学术、职场和生活三个不同的应用场域,并进一步从概念、学习动机与应用三个视角引导出个人学习环境的特征(见表3)。尽管在具体应用上,三种不同视角下学习者的需求是不同的,但个人学习环境在本质上的功能、特质和实践方式是一样的。

学历需求指的是正规教育,学习的成果一般以规范的学习评核为标准;专业需求指的是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学习需求,属非正规教育范畴,学习成果普遍以技术或资格认证的取得为标准;知识需求是个人在生活中对知识的需求,属于非正式教育范畴。图2可以明显看到专业需求导向的课程可能没有具体的课堂学习,而纯粹知识需求导向的学习,可能没有具体的课程计划和课堂学习,其学习成果更重于自我实现与评价。

3.个人学习环境三个场域的意涵

个人学习环境体现了近代教育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向以学习为者中心的学习模式。知识不再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信息的传播不再是部分人的特权,这也反映了社会与教育的进步。从教学的本质思考,个人学习环境注重学习者的主动性,使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理解和建构新知识。虽然说,个人学习环境强调学习者个人学习需求、过程以及成果,但不单纯是学习者个人的转变,而是基于教育演变与发展以及知识结构的转变。尤其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的载体、传递、使用及创造的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学习者的知识需求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个人学习环境强调学习要连通其周围相关“节点”,强调知识的流通性,强调学习是在社会网络中进行的,注重培养学习者的终身学习能力。[14]

就个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而言,斯蒂芬·唐斯认为个人学习环境的要素包含人、工具、服务和资源[15]。荷兰学者库珀(Kooper)提出的学习系统R-A-E模型认为学习系统由角色、活动和环境三个因素组成[16]。陆芳等提出的基于Web2.0的个人学习环境(W-PLE)的结构模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目标为核心,以工具、资源、服务为支撑的学习共同体[17]。李卢一等指出,网络学习涉及三个构成要素,即人、知识和技术,他以社会文化理论、知识创造理论和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将网络学习境脉、技术境脉、知识境脉融为一体,并据此总结出了具体的网络学习境脉模型[18]。卢本斯基(Lubensky)进一步指出个人学习环境是一个工具,让个人在数位的虚拟环境下收集、配置和操作自己的学习过程。[19]

本文认为个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为学习网络、学习档案、学习资源、学习工具和教学服务,其关系如图3所示。在个人学习环境的要素中,学习者为主体,学习工具为手段,学习资源为基础,学习网络为途径,教学服务为辅导,学习档案为知识积累的成果,各因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五、结论与建议

自个人学习环境这一学术名词出现以来,学术界在不同领域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了探究,主要涉及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以及非正式教育领域,包括概念的探讨分析、在教与学中的具体应用、在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等内容。然而,迄今对个人学习环境还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或普遍性的特征描述,多数研究只针对特定的应用环境、某一专门的学科或教学方法。本文通过质性分析软件归纳出个人学习环境的三个视角:概念、学习模式和系统平台。此外,准确把握个人学习环境的特征应该基于学术、职场和生活三个不同的应用场域,从概念、学习动机、应用三个视角进行归纳说明。最后,本文提出了个人學习环境中的学习网络、学习档案、学习资源、学习工具和教学服务五大要素。

个人学习环境的出现得益于Web2.0技术和社会性软件的发展,以及终身学习、非正式学习、连通性学习等学习理念的兴起。这些新理念认为,知识已经从静态的层级结构转变为动态的网络和生态,学习者应该通过创建并连接人际网络汇聚群体智慧来获取知识。而连通、重组和再造的能力是当今学习者需要具备的素质。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同一内容编辑、加工,建立起知识网络体系。因此,学习者不仅是内容的消费者,还是内容的生产者。由此可见,个人学习环境的实现不仅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转变。传统教育观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式管理,即教育机构为学校和学生规定学习内容和范围,由学校和教师负责为学生提供知识。而个人学习环境平台是以学习者想要或需要学习的知识为出发点,通过学习者管理学习内容及进度、进行信息沟通与互动、沉淀累积不同学科的核心内涵,从而实现知识管理。

个人学习环境的目标是为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服务,实现按需学习。个人学习环境中的服务主要包括学习资源的“推”“拉”服务和个性化资源推荐服务。在个人学习环境中,我们应该把教师的“推”和学生的“拉”结合起来,并能够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进展动态实现个性化的资源推荐,以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Goldstein I P, Miller M L. AI Based 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s:Directions for Long Term Research[R]. AI Memo,1976.

[2]Johnson M, Liber O. The 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the Human Condition: From Theory to Teaching Practice[J].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2008(16): 3-15.

[3]JISC-CETIS.The 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 A Report on the JISC CETIS PLE Project[EB/OL].http://wiki.cetis.ac.uk/Ple/Report,2008-12-01.

[4][11]Attwell G. The 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s-The Future of eLearning[J].ELearning Papers,2007, 2(1):1-7.

[5]Downes S. Learning Network and the 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 [EB/OL].http://www.downes.ca/egi-in/page.cgi?post=34761,2014-03-08.

[6]Peter Y. Future Learning Landscapes: Towards the Convergence of Pervasive and Contextual Computing, Global Social Media and Semantic Web in 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R].EC-TEL Barcelona, 2011.

[7]Chatti M A. LMS vs. PLE[EB/OL].http://mohamedaminechatti.blogspot.sg/2007/03/lms-vs-ple.html,2007-04-25.

[8]Harmelen M V. 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A]. In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Learning Technology[C].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2006: 815-816.

[9]Fitzgerald S. Creating Your 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EB/OL].http://seanfitz.wikispaces.com/creatingyourPLE,2006-08-03.

[10][15]Downes S. 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s[EB/OL].http://www.downes.ca/cgi-bin/page.cgi?post=40164,2016-01-19.

[12]Asuncion, J. L. R., Lee, M., Rommel, M., & Feria, P..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Cloud-based 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A].In Proceedings of the The PLE Conference[C]. 2010:23-30.

[13]Mott B J. Envisioning the Post-LMS Era:The Open Learning Network[EB/OL].http//www.educause.edu/ero/article/envisioning-post-lms-era-open-learning-network,2012-10-30.

[14]张丽霞,王丽川.论连通主义视域下的个人学习环境建构[J].电话教育研究,2014(12):63-67.

[16]Koper R. Modeling Units of Study from A Pedagogical Perspective:The Pedagogical Meta-model Behind EML[A]. In IMS Learning Design Information Model, Version 1.0 Final Specification[C]. Open University of the Netherlands, Education Technology Expertise Centre,2011-11-10.

[17]陸芳,李克东.基于Web2.0的PLE结构模型构建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9):51-56.

[18]李卢一,郑燕林,王以宁.网络学习境脉的概念模型[J].中国电化教育,2007(8):17-21.

[19]Lubensky R. The Present and Future of 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s[EB/OL].http://www.deliberations.com.au/2006/12/presentand-future-of-personal-learning.html,2012-10-30.

编辑 朱婷婷 校对 许方舟

猜你喜欢

教学服务学习者工具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准备工具:步骤:
“巧用”工具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如何为教育教学服务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