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嬗变中应对: 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反思

2018-08-15李名梁加月月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职业院校

李名梁 加月月

【摘 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有效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然而,职业院校创新创业的办学理念、师资力量、课程体系、实践平台以及评价机制等方面问题凸显,需要从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出发,厘清创新创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强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构,建立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完善双轨型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为我国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新的发展途径。

【关键词】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反思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36-0028-05

【作者简介】1.李名梁,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300270)国际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创业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2.加月月,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300270)国际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与企业管理。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职业院校应对传统应试教育不足、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突破口。随着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和发展,许多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逐渐凸显,阻碍了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变革之路。那么,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又应如何加以解决?

一、创新与创业的内涵解读

要探究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问题,首先应明确创新与创业的内涵与本质,并由此进一步去解读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蕴。我们认为,创业其实质就是创新,而创新是创业的灵魂,二者存在内在联系。

(一)创新是创新创业的基础

创新就是建立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而企业家的核心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创新的形式主要包括引进新产品、应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1]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应用逐渐从西方经济学领域扩展至科技创新、社会其他领域以及日常生活,只有围绕产品、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的新思维新观念进行创新,才能催生市场活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二)创业是创新创业的目标

创业即创建新企业,是为达到预期结果,个体、组织、环境、创业过程四个要素互相影响,是一种动态整合过程。[2]创业关键词包括创新事业、创建新组织、创造资源新组合、捕捉机会、风险承担、价值创造等。[3]创业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创造新企业”的结果,而是综合个人或团队、创业机会、企业组织、资源、环境等各方面因素,抓住机遇,创新管理、技术、产品,通过整合资源,最终创造出价值和财富。

二、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蕴

有学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导向,更新教育理念,构建现代高等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代教育体系。[4]创新创业教育表现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着力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思维,同时培养创业实践能力。[5]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两个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并非二者简单叠加,而是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一)创新教育是前提和基础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精神、思维、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活动,[6]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具备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成为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和创新思维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创新教育的作用,就是从思维、精神、意识等方面切实转变学生的传统守旧观念,充分激发学生的市场观念、职业精神和岗位意识。因此,开展创新教育至关重要,是创新创业教育成功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二)创业教育是追求目标

创业教育是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培养学生创业的实际技能和技巧能力,使其具备足够的资源整合能力,能够创造出实际价值。[7]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其创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产业与行业的理解与认知、深度把握岗位技能,通过发现市场机会,利用掌握的技术技能实现创业。如果脱离了创业教育,学生思维与意识的创新成果就很难有效转化为实际价值。从技能、实践的角度出发,构建校内外实践平台,推动创新型人才“创新精神、意识、思维”向“产品、利益、价值”转化,是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

三、職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梳理

通过对创新、创业内涵的分析,可以发现当下的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办学理念、师资力量、课程体系、实践平台、评价机制等方面都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理念存在误区

职业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在观念认知、目标定位和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诸多误区,并未实现从“传统教育”向“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转变。

1.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就业培训”。

迫于政策环境的压力,不少职业院校在未完全厘清概念的情况下就开始盲目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其等同于一般的就业指导、创业计划等,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即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手段”,是一种典型的急功近利式的形式主义。

2.创新创业教育面向“部分人才”。

不少职业院校管理者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仅仅面向有创业能力和意愿的学生,违背了应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原则。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而不是少数精英学生的“福利待遇”。

3.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内部教育”。

部分职业院校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但因其力量薄弱,更像是“闭门造车”,未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利益相关者形成多方多元合作模式,形成典型的坐而论道式的封闭教育模式。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我国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处于摸索发展阶段,新的教育理念冲击着传统的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既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创新创业专业基础知识,更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当前职业院校仍缺乏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师资力量。

1.师资的专业匹配性较弱。

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一时跟不上政策环境的要求,多由辅导员或就业指导中心教师充任,无实践创业经验且缺乏专业性,匹配性弱,教学多停留在“纸上谈兵”层面,不符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

2.师资缺乏实践指导能力。

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采取单一的理论灌输形式,精力多放在课堂上和书本上,师资缺乏实践指导能力,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社会生活的深度融合。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很多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未像专业课程一样有完备的总体规划和教学设计,课程体系并不完善。

1.课程设计不够合理。

创新创业教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特征决定了其课程设计应该内容丰富,重理论更重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是,当前职业院校更注重理论课程的实施,忽略实践课程的设置。同时创新创业课程教材偏少、专业化不足、缺乏系统性指导,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2.课程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创新创业教育多以“课堂教学”贯穿始终,教师以理论传授为主,缺乏与学生的互动,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开展。

(四)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依然匮乏

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相当匮乏。理论教育使大多创业项目停留在“精神意识”层面,缺乏实践平台的检验和修正。

1.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多停留在“定岗培养”的订单模式层面,未与企业深入合作,建立以实践活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案,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难以进入最佳状态,致使创业创新教育缺乏实践平台。

2.创新创业成果缺乏真实检验。

职业院校多采用创业大赛、创业报告等形式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注重形式、外表,未深入到市场竞争的实践当中,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无法通过真实市场得到检验。

(五)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亟待完善

1.在教育过程评价体系方面未厘清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

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评价时,片面地采用传统评价方式,忽略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差异性。

2.在教育成果评价体系方面指标不清晰。

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果是从单一的创业成果来衡量还是兼顾创业精神、意识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是从单一的创业企业数量来衡量还是兼顾成功率、产业融合等综合指标的评价,这些认知都未得以有效澄清。

四、在嬗变中应对:对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

(一)厘清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

只有从思想和理念上正确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才能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在职业院校的深入开展。

1.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对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从学生成长角度出发,创新创业教育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成为新一代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2.重新定位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必然手段,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的融合教育。职业院校的双创教育一方面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思维、精致的产品意识以及传统的工匠精神,强化其专业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还要大力培养学生在了解技术前沿、把握经济动态基础之上的创新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

(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作为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者,教师承担着重要角色,是学生能否真正取得理论与实践进步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必须加快步伐,建设一支专业化、实践型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1.加强内部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职业院校应该整合内部的师资力量,投入资金、资源,通过培训、交流、论坛等形式对有创业经验的教师进行着重培养。同时,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师考核范围,督促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水平,逐步摸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之慢慢成長为合格乃至优秀的创新创业教师。

2.适度吸收外部“实践型”师资力量。

内部师资力量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其着重点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教学。而外部“实践型”师资的创新意识强、创业经验丰富,能促进学生从“创新教育”向“创业教育”转换。职业院校应该适度加大资金的投入,吸引优秀的企业家、创业精英等成为外聘创新创业教师,通过创业讲座、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提升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

(三)强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如果缺乏科学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就无从谈起。因此,必须着力建设切合时代发展、符合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

1.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不仅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分类施教原则,分阶段、分层次传授理论知识,更要增设类似沙盘模拟等实践性内容,在夯实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管理实践知识技能。

2.不断变革创新课程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走出课堂,组织开展系列创新创业讲座或者社团活动,通过案例研讨、模拟仿真、情景展示等多元化的创新式课程教学方法,循循善诱,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增强创新创业实战方面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加强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融合。

如果脱离专业的基础知识储备,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将如无源之水,没有办法真正转化成创新创业成果。职业院校应在开发和利用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材的基础之上,强化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融合内容的教授。

(四)建立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职业院校建立多元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活动基地,也可以为“双师型”教师和创业导师提供创业辅导与孵化的机会。

1.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強化产教融合。

应不断深化和突破简单的订单培养模式,广泛争取企业的资金支持以及岗位实习机会,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场地等资源,让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2.加强与科技园、孵化园以及众创空间的合作。

大力培养学生创客,鼓励学生大胆走出校园,将创新意识通过各种社会渠道有效转化为创业成果。同时不断优化、整合各类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一系列安全、可靠的实践创业平台。

3.组建校内、校际各类创新创业教育社团。

通过吸纳一批有创新创业潜能的学生开展多种实践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推动校内社团与校外其他组织的互动,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创新创业交流渠道。

(五)完善双轨制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可以从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出发来制定双创教育评价体系。

1.建立一套创新创业教育过程评价体系。

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与传统教育有所差异,不仅注重理论教育,更注重实践教育。双创教育的过程评价要建立理论课程评价体系和实践课程评价体系。理论课程可从课程教案、教学方法、评估形式等方面进行评价;实践课程可从实践环节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价,特别需要结合职业特点和具体岗位需求来开展评价。

2.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评价体系。

职业院校创新创业的成果既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创建的公司或者销售的产品上,也不能简单体现在技能大赛的成果转化或者企业的实习实训成果上,而应当从“创新”“创业”两个方面予以综合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二是创业能力、创业成果转化为实际的产品。所以,可从创业成果、创业精神的培养、产业融合度等角度对创新创业成果予以综合评价,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薛光明.创新理论的发展与反思:一个理论综述[J].经济论坛,2017(12):146.

[2]Gartner William B. A Conceptual Frame-

work for Describing the Phenomenon of New Venture Creation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5:12-14.

[3]木志荣.国外创业研究综述及分析[J].中国经济问题,2007(6):53-55.

[4]梁晓芳,柳军.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综述[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7(10):10-12.

[5]李永,段琼辉,胡新岗.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与历史由来浅析[J].职业技术,2017(8):10-12.

[6][7]张冰,白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概念之辨析[J].高教探索,2014(3):48-52.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试论职业院校分层教学的策略分析
教学能力比赛促进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