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拓展的思考
2018-08-15申文明
申文明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广东 广州 511450)
育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本质要求。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对高校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凸显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高校思政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深受鼓舞和兴奋的同时,也倍感压力、责任重大。“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从一个高校来说,需要每位教职工“守好渠、种好田”, 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共构育人的同心圆,大家形成的是育人的合力,而不是力的分解和消弭。只有这样,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切实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也是目标(育好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更需要认真思考和实践。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思政课教师要守好自己的那段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与其它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05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更加印证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了学科、教材、师资、课程协同推进的教育模式,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就教材而言,内地高校大学生选用同一本书,这是很多专业课程做不到的。高职院校的三门课,其中两门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与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材,和本科学生所用教材相同。本专科学生在文化基础、学习习惯等方面有所差异。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教育,一定要着眼于人、落脚于人,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为此,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需要认真研究教材,努力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换句话说,教师的工作就是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易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接受;而学生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要学习理解、接受认同、实践,也就是要把知识体系转变为认知、认同体系、信仰体系。从这个角度来看,本专科的教学可能在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式的采用等方面有不同,但育人的效果却异曲同工。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其核心价值诉求是点燃学生心灵深处的理想火种,照亮前行的路。本文主要从两点来谈,《思修与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拓展,这两个方面都是教材相关章节所涉及的,而没有充分展开、又是当下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一个是生命价值观教育;一个是创新创业教育。为了谈这个问题不显得那么突兀,有必要先就课程的相关问题做一简单分析,以便显得顺理成章。
一、《思修与基础》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内容分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公共必修的课程,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本课程主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线和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和统领,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本课程,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对实现高职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促进高职大学生成长成才和终身发展都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在教学的实践中,要以上级有关部门的文件精神为指导,紧紧抓住本课程具有理论性、政治性、实践性、时代性、针对性的特点,基于学生思想道德、法律素质和职业素质的提高,结合高职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和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系统整合课程的内容体系,把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系统设计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强调德才兼备,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纪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所要求的知识目标:引导大学生完善四种认识———认识社会、大学、职业和自我;能力目标: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和如何交往;素质目标:通过课程教学,逐步提高学生走向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道德、法律、职业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纪律,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本门课程的教材理论内容涵盖信仰教育、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等多个方面,内容十分广泛。基于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高职学生成长成才为主线,教学内容不停留在简单知识点的掌握上,而是更注重知识向能力和素质的转化,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把教材内容转化为四大模块教学内容:第一模块是“成才观教育模块”,以教材的“绪论”为内容,主要是针对刚迈进大学校门的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上面临的不适和困难,分析了大学学习、生活的特点,引导大学生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的学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这是大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成功的前提。第二模块是“人生、价值观教育模块”,内容是教材的一至三章,是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形成了一个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正确的人生目的、端正的人生态度、科学的人生价值标准为基本内容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体系。包括理想情操教育、人生价值教育,使高职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能力,提升职业实践中德行规范的意识和能力。第三是“道德观教育模块”,内容是教材的第四章、第五章,这部分主要是集中阐述道德观教育的有关问题,着重帮助大学生认识道德的本质、功能,认识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原则、基本要求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自觉遵循道德规范。包括职业活动中的道德规范、成功职业人的素质、职业选择等问题,旨在提供职业行为规范和价值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第四是“法制观教育模块”,内容包括教材的第六、七章和第八章,主要是集中阐述法制观教育的有关问题,论述社会主义法律在公共生活、职业生活等主要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具体规定,社会主义的法律精神、法律制度、法律规范,引导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修养,积极参加法律实践。
二、生命价值观教育
《思修与基础》教材涉及多方面的内容,由于课时、章节、页码等方面的限制,编写者在文字上高度浓缩,真正做到没有一句话、一个字是多余的。对于初学者来说,要想饶有兴趣地阅读学习,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对教学内容作出详略取舍,确是考量人的功力的事情。教育教学的内容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针对教育对象的实际,经过教师选择设计后有目的、有计划地传导给学生的带有价值导向的信息。
教材第三章第一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一共四部分内容,其中第三部分“正确认识人生矛盾”用了三大段谈了三个问题:树立正确的得失观;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树立正确的生死观。这三个问题都很大,教材只是在一般意义上泛泛而谈,而要具体来谈,三段肯定不能够充分表达。特别是树立正确的生死观这个问题,教材用了不到10行、不足300字。这个问题无论是理论,还是现实都显得十分重要。我们觉着在教学的过程中,基于教材把教学内容稍一拓展,以便解答学生在生活、学习、交往、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困惑和困扰,使压力得以舒缓和释放,使他们快乐学习,健康向上。
本章主要谈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就是根本观点、看法,属于一种认知和判断。不同的人对于同一问题,由于成长的环境、所受的教育、个人经历等方面的差异,可以有不同的认知、看法和判断。生与死是一对范畴。生命对于个体而言,从生物学意义上来说,具有不可逆性。人是有生命的物质实体,生命对于人来说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载体。人首先是一个自然存在物,并且是一个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有着自然需要,也就是维持人的生命存在的生物需要、生理需要。在马克思的观念里,人是自然存在物,更是社会存在物。人在社会中存在。人是自然存在,也是社会存在。虽然说人根本上是一种社会存在物,但是没有人的自然存在当然不行。生命理应是每个人最宝贵的东西。“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P23)也就是说有了人的自然存在,才能谈得上人是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但要努力成为良师,还要成为学生的益友。教师要带着问题意识去准备授课内容,要了解困扰学生的问题,比如学习、人际关系、生理心理问题、成长中的烦恼等等,关注特殊人群(有心理冲突和疾病、问题行为)。教师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及时查寻问题的症结所在,设法化解学生的心理疑虑和矛盾,引导他们学会自我调节。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注重方法论的引导。其中,生命价值观教育就是重要的内容。人类的生命存在及其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生命价值观的支配下进行的。有果必有因。“生命价值观就是人们对于生命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理想。”[2](P188)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基调,结合具体案例,运用生理学、教育学、医学、哲学等学科的知识,向学生进行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生命的意义、人生幸福、死亡教育;同时也可以进行挫折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在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的支配、指引下,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创新创业教育
教材第五章第二节“职业道德”,一共三部分内容,其中第二部分是“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两个大方面来谈: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树立正确的创业观。篇幅都不长,是从宏观的视角来阐述的。就业是民生之本。它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现实问题,它涉及到千家万户,无法回避。无论是当初学生报考时,还是毕业前夕,学生和家长都非常关切这个问题。既是一个经济、利益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它涉及到和谐(个人的和谐、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和稳定的问题。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作出了顶层设计。当下,各高校大多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开展各类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论坛、竞赛。“创新创业”俨然成为了热词,成为人们热衷讨论的话题。所以,拓展这部分教学内容,很显然有它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根据,而不是空穴来风。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激发青年人的创造力,让青年学生不再模仿和重复老师,而是用新的思维和方法来解决问题。创新,360百科的解释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从本质上讲是人的实践行为,它的基本特征以新思维、新方法为基础,实现新的发明、创造等,是人类特有的认识和实践能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源泉和动力。从本质上说,创新是创新思维蓝图的外化、物化。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3](PP467)扎实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大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要进行通识性创业教育,既教给他们注册、税务、营销、成本控制等基本创业知识,同时让学生了解政府的相关政策措施,创新创业的现实意义以及创新创业整个社会生态,创新创业的人生价值、社会价值;还要告诉学生,不是创建公司才是创业成功,所有的工作和学习过程都应体现创业概念,贯穿创业精神。通过对学生的一般理论教育、创新创业意识教育、创业品质教育、创业能力教育、创业实践活动等,来深刻理解践行创业精神。告诉学生一个道理,创新创业需要念头、需要冲动的欲望、需要冲劲。但创业不是为了耍酷,不是为了赶时髦。它是在综合各种因素,理性分析的前提下进行的,需要较长时期的筹划,而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动不动就休学创业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对其创业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们应该时刻准备成为事业开创者,独立思考而不跟随、追求机遇而非追求虚荣财富、扪心自问再做选择而非来自群体意识的压迫。”(万黎峻说)[4]创新创业是一种行为选择,更是一种精神和文化。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让这种精神和文化融入大学生的内心深处,有着这样一种观念和意识,时刻绷着这样一根弦,实现学生从知识、技能到素养、精神的高度融合,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实践能力,为创业时刻准备着。
以上两部分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拓展,是围绕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及学生精神世界发展的需要和当下人们广泛关切的问题而进行的尝试。从教材内容和育人的实践来看,还有许多内容需要思考、展开和侧重,我们还需要认真研究教材、教法、学生,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提高育人效果。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 4]大学生该如何选择休学创业?[ EB/OL].http://china.cnr.cn/yxw/20161224/t20161224_523388512.shtml,2016-12-24.
[5]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