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2018-08-15邵春芳
邵春芳
急性心肌梗死(AMI)已经成为导致人们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CK-MB、cTnT等是临床中检测AMI的常规指标,但其诊断敏感性较差[1]。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被越来越多地用于诊断AMI。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150例AMI患者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1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76例,女74例;年龄57~82岁,平均年龄(69.4±2.7)岁;对照组男75例,女75例;年龄55~81岁,平均年龄(69.5±2.6)岁。观察组入选标准:(1)符合相关诊断标准者[2];(2)年龄55岁以上者;(3)伴有胸痛等急重症,且于发作3 h内就诊;观察组排除标准:(1)心功能分级大于3级者;(2)伴有急慢性感染者;(3)伴有器质性疾病者;(4)认知功能异常者。两组性别、体质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均于入院时采集2 ml静脉血,以4 000 r/min离心5 min后分离上清液,并保存待检。(1)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生产单位:美国雅培公司;型号:C8000)以免疫比浊法检测H-FABP,若其水平≥6.2 ng/ml则结果为阳性;(2)采用酶联免疫荧光法检测CK-MB(所用试剂来源于北京森美希克玛公司),若其水平≥25 U/L则结果为阳性;(3)利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生产单位:瑞士罗氏公司;型号:Cobas E601)以电化学发光法检测cTnI,若其水平≥0.014 ng/ml则结果为阳性。
1.3 观察指标
记录观察组胸痛发作0~3 h、3~6 h及6~12 h的H-FABP、cTnI以及CK-MB水平,同时观察对照组正常情况下的H-FABP、cTnI以及CK-MB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H-FABP、cTnI以及CK-MB水平的比较分析
胸痛发作0~3 h、3~6 h及6~12 h内:(1)观察组H-FABP水平分别为(40.56±10.81)ng/ml、(72.90±12.74)ng/ml、(55.45±11.24)ng/ml;对照组为(2.08±0.44)ng/ml;观察组胸痛发作不同时间段内H-FAB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 cTnI水平分别为(0.021±0.005)ng/ml、(3.56±1.44)ng/ml、(9.63±2.64)ng/ml;对照组为(0.006±0.003)ng/ml;观察组胸痛发作0~3 h cTnI水平与对照组cTn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CK-MB水平分别为(3.05±0.78)U/L、(11.46±2.33)U/L、(26.79±3.71)U/L;对照组为(1.58±0.47)U/L;观察组胸痛发作0~3 h CK-MB水平与对照组CK-M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观察组各指标诊断价值比较
(1)胸痛发作0~3 h,观察组H-FABP检测的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85.1%、86.2%;CK-MB分别为29.8%、41.2%;cTnI分别为41.6%、46%;(2)胸痛发作3~6 h,观察组H-FABP检测的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96.3%、93.8%;CK-MB分别为59.2%、42.3%;cTnI分别为70.7%、46%;(3)胸痛发作6~12 h,观察组H-FABP检测的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86.3%、93.8%;CK-MB分别为90.5%、93.8%;cTnI分别为76.4%、96.3%;胸痛发作0~3 h、3~6 h,H-FABP检测敏感度、特异性优于其它两个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根据相关研究报道[3],我国每年至少100万人死于AMI。目前,心肌肌钙蛋白I(cTnI)以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是临床中诊断AMI的常规心肌标志物[4]。CK-MB多分布于心肌细胞外浆层,在疾病发作6 h左右即可在血清中检测而出,然而CK-MB并非仅存在于心肌细胞,因此容易导致假阳性结果[5];cTnI对于维持心脏舒张与收缩能力意义重大,疾病发作后,心肌细胞受损,cTnI会进入血液,但其在血液中出现时间较晚,因此其用于诊断早期AMI敏感度较低[6]。近年来,H-FABP用于诊断AMI逐渐受到临床的重视,是心肌细胞中水平较高的蛋白质之一,广泛分布于机体多种器官的细胞质内,对于调控长链脂肪酸的吸收代谢具有的重要意义[7]。在疾病发作早期,心肌细胞会因缺血缺氧性影响而促进脂肪酸的分解以提供必需的能量,从而使心肌细胞内H-FABP水平快速上升,再加上其分子量小,能够迅速释放进入血液。疾病发作半小时左右,H-FABP水平会逐渐上升,且其上升程度与梗死范围呈现正相关性,大约4~6 h后即可达到峰值[8]。动态监测H-FABP浓度有利于评估预后质量,并指导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的制订。
[1] 王恒秋,刘雨峰,王双.三种心肌标志物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价值[J]. 实验与检验医学,2014,32(6):775-777.
[2] 齐洪娜,张建军,何佳起,等.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在脓毒症心肌损伤中的变化及意义[J]. 实用医学杂志,2016,32(17):2957-2860.
[3] 林高贵,孟凡超,曾云祥,等.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 检验医学,2012,27(14):280-285.
[4] 司煜安.血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7): 818-819.
[5] 闫福堂,袁军,张艳,等.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临床应用研究[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2):1432-1433.
[6] 夏杰. 快速检测血浆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 中国民康医学,2014,27(7):61-62.
[7] 周晓茜,蔡英,于萍,等.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价值的研究[J]. 中国急救医学,2013,33(3):212-215.
[8] 王亚蓉,郭壮波,黄丽萍. 三种心肌损伤标志物对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4,34(9): 1347-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