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遮蔽到呈现:元朝斡脱商业活动透视
2018-08-15周龙龙
周龙龙
从遮蔽到呈现:元朝斡脱商业活动透视
周龙龙
(河北大学 历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作为一个由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中央集权王朝,元朝相较于中国封建历史上其他农耕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其特殊性,其中经济方面尤为突出。元朝奉行“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斡脱商业活动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展起来的。随着大一统的完成,元朝斡脱商业的活动重心发生了转移,由之前的主营高利贷转向了发展海外贸易。
斡脱;商业行为;高利贷
在历史长河中,元朝时期中国疆域之广,控制范围之大,在世界上是前所未有的,随之而来的是纷繁复杂的民族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的交融。作为游牧民族建立的中原统一王朝,元朝在经济上采取了与其他王朝不同的“重商主义”措施,这就必然使得其商业行为与商业现象表现出不同,斡脱商业活动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一、“斡脱”词源概念
“斡脱”是一个专有名词,在蒙元时期被广泛应用,但其本身不属于蒙古语而属于突厥语。清代学者洪钧是第一个对其进行具体解释的人,他源引《经世大典 · 马政篇》“中统四年,谕中书省于东平、大名、河南路宣慰司,不以回回通事、斡脱、并僧、道、答失蛮、也里可温、畏兀儿诸色人户,每钞一百两,通滚和买堪中肥壮马七匹”[1]506,认为“斡脱”应该是指犹太教,这在很长时间内一直为学界所认可。
但是,随着史料的不断发现,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伯希和、羽田亨等人提出“斡脱”应是突厥语“ortoq”的音译,原意为“共同、共同者”,在伊朗语系的花剌子模方言中是“商人”的意思,在历史上,突厥人曾经统治过花剌子模地区,花剌子模商人东来贸易,遂将“ortoq”的“商人”含义传入蒙古[2]97。《徐元瑞吏学指南》记载:“斡脱,谓转运官钱,散本求利之名也。”[3]118可以说,斡脱利用官钱营利,与政治相联结,在运作过程中是有别于普通商业活动的,存在特权。哈墨 · 普尔格施塔勒在《瓦撒夫史》中指出,斡脱非普通商人,其与政治相挂钩,属官府授命的商人,有一定的政治目的[4]125。邱树森认为斡脱的原意为“同伙、伙伴”,穆斯林商人结成商帮,长途贩运,彼此有一种联络组织,称为“斡脱”,蒙古人以此称呼他们[5]222。《元典章》对斡脱的解释是“随路做买卖的人”[6]631。可见,随着蒙古人与外界交流的日益频繁,“斡脱”一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成了从事特殊商业的商人代名词。
二、斡脱在元朝的发展缘由
斡脱商业行为的开展是依托斡脱商人为媒介的。入元之后,斡脱商人参与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多,起初,他们通过官府、上层贵族等提供的本钱进行高利贷经济活动。蒙古灭了南宋之后,随着海外贸易兴起,他们又成了海外贸易的生力军,在一系列的商业活动中利用债权人的政治势力大获成功,扮演着草原民族在中原的经济帮办角色。斡脱商人之所以在元代能够取得成功,原因是统治者基于自身对于财富的狂热追求而看中他们经商的优势,而且中原本土存在过类似的经济活动形式,这就使得斡脱商业行为在推行过程中存在有利的基础,受到的阻力较小。
蒙古族是游牧民族,本身与中原的农耕民族就存在着交往,双方对彼此产出的产品都有着很大的依赖性,但两者之间经常因此发生战争。在双方关系处于缓和情势时,斡脱商人在二者之间充当交流沟通的中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元朝统治者在对外长期的战争征伐中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为其与斡脱商人进行合作奠定了本钱基础,而且他们对财富狂热追求的热情一直未见消退。马可 · 波罗于元十七年曾描述过所见的大都皇宫大殿:“大殿和房间的各方都饰以雕刻和镏金的龙、各种飞禽走兽图、无数雕像以及战争的艺术作品,屋顶和梁上画栋,金碧辉煌,琳琅满目。”[7]94正因如此,斡脱商人与蒙元统治者一拍即合,成为其财务经纪人。“西域商人也在利益驱使下,纷纷东来,这使得一批买卖的行家里手与一个毫无工商经验却处于军事巅峰状态的征服者两相结合,商人依附于汗庭及贵族军将……大大小小的‘斡脱’与蒙古贵族之间主要通过支贷——一般从‘国库’中拨给‘钱本’,斡脱偿还利息,并以契约、收据和证人做依据——的形式构成经济利益上的协作关系……由此,在大汗与贵族手中便有了一批为其罗致金绮珠宝的商业、财务帮办。”[8]11
斡脱能在元代站稳脚跟、长期存在并为统治者及下层民众所接受的原因,就在于元代推行这一特殊的商业形式时,中原本土就已经存在过与之类似的经济活动。唐时存在一种“兴胡”,又称“兴生胡”,主要指“兴治生产、经商求利”的胡商[9]。在唐代,“兴胡”获得了政府的认可,政府利用其经营贸易非常频繁。《唐会要》第93卷“诸司诸色本钱”条记载:“贞观元年,京师及州县,皆有公廨田以供公私之费。其后以用度不足,京官有俸赐而已。诸司置公廨本钱,以番官贸易取息,计员多少为月料。”[10]1675公元6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利用与胡商之间的经济关系,大力拉拢胡商让其成为自己的经济支柱。《资治通鉴》记载,(唐纪三十二天宝十载正月)“禄山养同罗、奚、契丹降者八千余人,谓之曳落河……又畜战马数万匹,多骤兵仗遣商胡诣诸道贩鬻,岁输珍货数百万”[11]。
唐代的“兴胡”与元朝的“斡脱”之间有着一定的共同点,即二者都经营高利贷贸易,且都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利用。但相比之下,元代的“斡脱”则显得更为突出,它的高利贷规模相较于“兴胡”也大得多。“兴胡”在中原本土兴起,被政府所利用,沿用时间也较长,这对元代的“斡脱”经济活动是有一定影响的。
三、斡脱商业活动
斡脱的商业活动形式主要是发放高利贷和进行海外贸易。斡脱商人分为自营和隶属于权贵两种,其中经营高利贷者既有自营,又有官营;海外贸易因受限于资本,主要以官营为主。
(一)发放高利贷
高利贷在中国出现的历史,可以追溯至西周末年。随着经济的发展,铁器与牛耕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伴随而来的是剩余产品的增加,这为商品交换的大幅增加提供了可能,同时由于土地的高度集中使得资本集中变得更为普遍,高利贷的发展拥有了一个有利的环境。
唐宋时期,高利贷进入了一个新的、不断完备的发展阶段。而元代的高利贷资本活动对于国家社会经济的影响则更为深刻。元代的高利贷主要有官营、私营以及由寺院等宗教部门经营三种形式[12]。当时,高利贷的叫法很多,主要有称贷取息①、羊羔利儿②、斡脱钱等。相比之下,斡脱钱商业活动产生的影响最大,后来斡脱钱就直接成了高利贷的代名词。斡脱钱的本钱由蒙古官府、诸王、妃子、公主、驸马等提供,属于官营的高利贷资本,所以它又称“斡脱官钱”。
随着元代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斡脱钱带来的显著经济效益被人们看到,于是民间私营资本的斡脱商业活动开始大幅增加,民间私人放贷行为也越来越多。这种民间私人放贷行为,在元杂剧中多有反映。比如,《窦娥冤》中窦天章借了蔡婆二十两银子,一年后本利该还银四十两,但窦天章无力偿还,而且正待“上朝取应,又苦盘缠缺少”,因此只得将年仅7岁的女儿端云送与蔡婆做童养媳。另外,在《货郎旦》《玉清庵错送鸳鸯被》《罗李郎大闹相国寺》《庞居士误放来生债》等剧中也提到了“斡脱钱”。元杂剧中涉及的高利贷正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可见高利贷在当时社会中的盛行情况。
斡脱钱这种特殊的高利贷形式,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它的高利息使得下层民众的生活变得日益困难,妻离子散、卖妻鬻子的社会现象十分普遍。针对这种情况,元政府下令:“诏以官物代还,凡七万六千锭。仍命凡假货岁久,惟子本相侔而立止,著为令。”[13]48这一法条只是让政府替民偿还一定欠款,规定“钱债只还一本一利”,但并未从根本上禁止斡脱钱商业活动。从实施情况来看,该法令并未得到贯彻实行,成效也不大。《元史 · 史天泽传》记载:“时政烦赋重,贷钱于西北贾人以代输,累倍其息,谓之羊羔利,民不能给。天泽奏请官为偿一本息而止。继以岁饥,假贷充贡赋,积银至一万三千锭,天泽倾家赀,率族属官吏代偿之。”[14]4384–4385
斡脱商人有着很深的政治背景,享有多种特权,如不服差役,在外受保护等,在发放高利贷过程中他们经常以超经济手段达成营利目的。随着高利贷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贫富差距逐渐加剧,社会矛盾也进一步凸现出来,统治者不得不采取手段抑制高利贷的盘剥。在这种情况下,斡脱商人就将目光放到了海外贸易上,以求在海外贸易中能够继续获利。
(二)进行海外贸易
斡脱商人与元朝统治者之间有着长期深厚的合作基础,这使得他们的合作关系在进行海外贸易时仍然可以发挥作用。自汉以来,中原统治者就开始与周边地区进行海外贸易,至元代时,海外贸易更加繁盛。《岛夷志略》记载:“皇元混一声教,无远弗届,区宇之广,旷古所未闻。海外岛夷无虑数千国,莫不执玉贡琛,以修民职;梯山航海,以通互市。中国之往复商贩于殊庭异域之中者,如东西州焉。”[15]385元代的海外贸易主要包括朝贡贸易、使臣贸易、斡脱贸易、官本船贸易、私商贸易等,其中与斡脱相关的主要是斡脱贸易和官本船贸易,它们对元朝海外贸易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斡脱贸易
斡脱贸易是元代官方贸易的一种特有形式。斡脱商人从事海外贸易的特权极大,“商贩者所至,官给饮食,遣兵防卫”[16]361。由于他们依旧是利用官钱经营求利,因而在利润分成方面与官府存在着利益冲突。有的商人利用后台支持者的权势,拒不交税,与官府之间纷争不断。“大德元年八月,福建行省准中书省咨、江浙行省咨、杭州税课提举司申验,谋行泉府司折到降真,象牙等项香货官物,付价三千锭,该纳税钞一百锭。本人即赍擎圣旨,不该纳税,咨请定夺。”[17]823,有的斡脱商人利用官钱出海经商,长期滞留海外不归,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元政府财政的流失。可见,元政府利用斡脱商人进行海外贸易,但并非是政府一家独大,双方之间的利益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斡脱海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2. 官本船贸易
官本船贸易是由元代卢世荣提出的一种由国家造船、提供本钱,商人经商的官商合办性质的垄断性贸易形式。当时,元政府常年对外征伐,对内贵族赏赐无节制,国家财政不断吃紧。为应对这一情况,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忽必烈起用卢世荣进行财政制度改革。次年,卢世荣提出进行“官本船贸易”,“于泉、杭二州立市舶都转运司,造船给本,令人商贩,官有其利七,商有其三”[18]5496。虽然官本船贸易推行的时间不长,但大幅增加了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数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元代国家财政的困难。
官本船贸易商人到达过很多国家及地区,在与世界各地商贩的交往中,促进了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但是,他们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由于进行贸易的船只由官方提供,数量有限,而且后来国家规定凡是海外贸易者必须用官船,一时间官船供不应求,这必然导致出现了腐败现象。另外,元代进行的海外贸易有很大部分是为了满足统治者对于珍奇异宝的狂热追求,而贩卖来的货物通常价值翻倍。由于政府出资更多,这部分钱自然被转嫁到了下层劳动者的身上,因而造成了社会矛盾的加剧,间接地影响了元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由于蒙古贵族对财富有着狂热的追求,善于经商的斡脱商人得到了蒙古汗庭、诸王妃主的支持。他们利用贵族提供的本钱进行斡脱商业贸易,刺激和推动了元代民间斡脱商业活动的发展。斡脱商业活动所进行的高利贷及海外贸易等一系列商业行为,客观上对于刺激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但对下层民众的社会生活造成的消极影响要大于它的正面意义。元代诗人方回在《听航船歌》中写道:“十千债要廿千偿,债主仍须数倍强。定是还家被官缚,且将贯百寄妻娘。”斡脱商业活动的开展与政治相挂钩,后期随着统治阶层汉化程度的加深,其发展影响了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转,这一商业活动渐趋衰落。
注释:
①可见于《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4501页“王磐传”:“郡有西域大贾,称贷取息”。
②可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869册第44页:“先是州郡长更多借贾人钱以偿官,息累数倍,曰‘羊羔利儿’。”
[1] 洪钧.元史译文证补:第29卷[M].那珂通世,校订.东京:文求堂书店,1902.
[2] 修晓波.元代斡脱经营海外贸易的原因及影响[G]//元史论丛:第7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3] 徐元瑞.吏学指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4] 格列科夫,雅库博夫斯基.金帐汗国兴衰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5] 邱树森.元代回回人的商业活动[G]//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暨南大学研究生部,暨南大学历史系.宋元明清史论集.广州:暨南大学,1997.
[6] 陈高华,张帆.元典章:第17卷[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
[7] 马可 · 波罗.马可 · 波罗游记[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8] 高荣盛.元代海外贸易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9] 尚衍斌.唐代入华“兴生胡”的社会权益评析[J].西域研究,2001(1):17–24.
[10] 王溥.唐会要:第9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55.
[11] 尚衍斌.唐代“兴胡”与元代“斡脱”名义考辨[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39-44。
[12] 刘秋根.论元代私营高利贷资本[J].河北学刊,1993(3):75–77.
[13] 宋濂,王袆.元史:太宗本纪[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92册.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4] 宋濂,王袆.元史:史天泽传[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94册.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5] 汪大渊.岛夷志略校释[M].苏继庼,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1.
[16] 宋濂,王袆.元史:世祖本纪[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92册.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7] 陈高华,张帆.元典章:第22卷[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
[18] 宋濂,王袆.元史:卢世荣传[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9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责任编辑 刘小兵〕
2017-05-27
周龙龙(1993―),男,甘肃天水人,硕士研究生。
K247
A
1006–5261(2018)01–01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