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曹雪芹

2018-08-15苗连贵

工友 2018年8期
关键词:曹雪芹残疾人风筝

文_苗连贵

1

曹雪芹除了煌煌巨著《红楼梦》外,还有一部书传世——《废艺斋集稿》。这部书,不是他在香山脚下当隐士写的闲笔,而是他以积极的心态为贫苦的残疾人量身定制的谋生之道,一部“精准扶贫”的书,特别是其中有关风筝制作的内容。

说起风筝制作,缘起于一个人:于叔度。于叔度早年从军,伤足,退伍后政府不管,也没有抚恤金,一家老小生活无着,他便来找老友曹雪芹求帮衬。曹雪芹当即解囊,然而他自己也“饔飱有时不济”,拿得出手的实在不多。聊起京城近况,于说京城人爱放风筝,曹雪芹心中有了主意——于叔度尚不知,曹雪芹是制作风筝的高手。他家中现有纸竹彩墨,便精心扎糊几只风筝,让于叔度拿去试销。

未几,老于来报喜,曹雪芹的风筝很抢手,卖得好价钱。从此,老于跟着曹雪芹学做风筝,终于可以自赡了。既然风筝是条活路,何不惠及更多的残疾人?于是曹雪芹开始写制作风筝的书,即著名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他搜集南北各地的风筝,“详察起放之理,细究扎糊之法,胪列分类之旨,缕成彩绘之要,汇集成篇。”(《考工志》自序)这是一部集风筝大成的书。其中有些风筝的图谱,虽然不是曹雪芹“原创”,但经过他的“润色”、提高,统一为曹氏风筝风格。他还将制作方法编成歌诀,使人易诵易记。他撰写此书的目的很明确,就为使“今之有废疾而无告者,谋其有以自养之道也”。精准扶贫。

许多人因此有了终身的饭碗。曹雪芹的好友敦敏,其堂弟敦惠是个瘸子,亦跟着曹雪芹和于叔度学做风筝,后来他以此供奉朝廷,他的后人就以风筝为业了。当代人中,北京著名的风筝匠人金福忠,就是敦惠若干世孙。直至解放前,北京几乎所有扎风筝的匠人都用的是曹氏风筝的图谱。这是后话。

2

曹雪芹扎的风筝无不精美绝伦,人物鸟兽,栩栩如生。在敦敏家,他扎的宓妃风筝,放在厅堂前,客人甫进大门,远远望见一丽人,问:“前立者谁耶?”敦敏曰:“吾公视其为真人也乎?实亦风筝。”(敦敏《瓶湖懋斋记盛》)美人风筝美得足以乱真,可见曹大师绘制技艺之高!我曾见过旧时一个孔雀风筝,真如开屏的孔雀,绿羽黄星,文采斑斓;还有一只蟹壳青的螃蟹风筝,张牙舞爪,势欲搏人,不知是不是曹氏风筝所传。

曹雪芹的风筝,扎、糊、绘、放,四艺皆精。他曾于宣武门太平湖表演放风筝,好几只风筝御风飞舞,翱翔于蓝天白云间,观者无不赞叹。吏部侍郎董邦达,文墨书画皆通,对曹雪芹极为推重。他为《考工志》作序,以生动的笔触描摹曹雪芹的风筝:“观其以天为纸,书画琳琅于青笺。将云拟水,鱼蟹游行于碧波。传钲鼓丝竹之声于天外,效花雨红灯之趣于空中。”说明一下,古代风筝是带哨音的,放飞时似来自天外的音乐,不然为什么叫“筝”这一乐器名呢?曹雪芹的风筝扎得好,放风筝使人赏心悦目,人见而爱之,自然舍得掏银子买了。卖风筝的残疾人幸甚!

曹雪芹多才多艺,义行高远,他撰写《考工志》解决了多少人的生存问题!董邦达高度评价:“曹子雪芹悯废疾无告之穷民,不忍坐视转乎沟壑之中,谋以技艺自养之道;厥功之伟,曷可计量也哉!”又说,这部书“与其谓之立言,何如谓之立德!”在封建社会,“立德”一词的分量是很重的!

3

曹雪芹除《考工志》外,还撰写了其它几种实用的工艺技术,连同风筝,总成《废艺斋集稿》全书。其中,编织,是专为盲人写的,内容是各种编织物的方法;脱胎,也是为盲人写的,用泥做出各种造型的脱胎,分出阴阳模子,灌以纸浆,干了后揭下,由有眼人帮助彩绘,然后做成工艺品;烹调,我们从《红楼梦》里已熟知了精美的红楼菜系,凤姐喂给刘姥姥吃的什么“茄鲞”也脍炙人口,这些,都是曹大师“做”的“贵族菜”。曹雪芹做的平民菜也很好,烹鱼尤其拿手,从现有资料看,他曾两度帮人烹鱼,一次在于叔度家,一次在敦敏府中,他烹的“老蚌怀珠”:将鳜鱼肚子剖开,实以雀卵,加佐料,然后入锅烹烧。味道如何,我想当不逊于今日酒店的“松鼠鳜鱼”吧?不论贵族菜、平民菜,曹雪芹在书中都有详述。而当一名厨师,对于残疾人,亦是个不错的选择。

全书还有金石、织补、印染、雕刻等,总共8类,皆为残疾人可胜任的手艺。

需要指出的是,曹雪芹编写《考工志》及《集稿》全书,是很艰辛的。单就《考工志》中复杂的风筝图谱、扎糊、彩绘的方法,并将之编成颇有文采、意蕴的歌诀看,就很费时间、精力,而这期间,《红楼梦》尚未最后完工。“脂砚斋”在《石头记》庚辰本70回末,有一条备忘录:“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对清(校对),缺中秋诗,俟雪芹。”缺少中秋诗,有待雪芹补做。乾隆二十一年前后,正是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时间段,他很可能是忙于写《集稿》而耽误了“中秋诗”。诗大可以放一放,写工艺实用书能解救贫民的危困,因此更为紧要!

4

写到这里,我们是不是想“见见”这位一心“扶贫”的好干部呢?曾有人认为他如他笔下的贾宝玉似的有“女儿气”。他究竟是啥模样?周汝昌先生见过曹雪芹的一幅画像:“姿势是坐像,左腿平盘,右腿竖曲,左手按左膝,右手拄地;正脸,些微偏向右方。长园面型,丰颐,有须,头顶微见发际。素衫,编屦,平居便服。”(《〈红楼梦〉及曹雪芹有关文物叙录一束》)据周先生考证、确认,这是当年与曹雪芹相识的一位画家画的、最接近曹雪芹本人的写真。由此看来,曹雪芹虽有点野人逸士风,但与寻常百姓并无殊异。

另据《曹雪芹传》说,曹雪芹面庞略黑,微胖,常与敦敏兄弟及附近村民去村店饮酒,“出必醉,醉则纵谈。有时轰饮,竟至叫嚣之声,邻人为之失色。”(敦敏语)酒后高谈阔论,乃至狂呼大叫,把邻人都吓着了。精细描写小女儿燕饮之态的文章妙手,竟像江湖好汉似的豪饮如此,从侧面映照出曹雪芹的性格豪爽、率真,这与前面的“画像”在精神气韵上是一致的。豪爽、率真之人,多轻财好义、济困扶危,我以为这更接近于曹雪芹形象的本真。

伟大的作家之所以伟大,不但有伟大的作品,更有伟大的悲悯之心。屈原、杜甫、苏轼、曹雪芹等莫不如是。

(注:《废艺斋集稿》全书,除风筝一节被人抄存保留下来以外,其余7类俱已失传。曹雪芹的原著书稿,据说在民国时期被日本人买走,后经多方探寻,至今下落不明。惜乎哉!)

猜你喜欢

曹雪芹残疾人风筝
曹雪芹与史铁生的生命哲学比较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敦诚的西园与曹雪芹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学做风筝
我骄傲
《曹雪芹》:如同断臂维纳斯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