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聊斋志异·番僧》之灵辔和尚事迹考

2018-08-14高强

蒲松龄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诗文

高强

摘要:灵辔为清代初年齐鲁名僧,青州法庆寺住持,其出自清初显赫一时的道态——天岸升一系临济宗天童派法脉。灵辔住持法庆寺多年,禅风峻烈,修为高深。灵辔工于诗文,与当时的诸多名士交游唱和。灵辔有两大著名弟子奚林和成楚,其与奚林之间产生了清初齐鲁佛门一大公案。

关键词:灵辔;法庆寺;禅风;诗文;奚林

中图分类号:1207.419 文献标识码:A

《聊斋志异·番僧》篇记录了曾到访青州法庆寺之藏传佛教僧人的样貌,“像貌奇古,耳缀双环,被黄布,须发鬈如”,并言“和尚灵辔,不甚礼之”。此处之灵辔和尚文中着墨虽少,却是清朝初年名动齐鲁的高僧,不仅师出名门,德识高卓,也是一位著名的侍僧,交游广泛,与王士稹、高珩、唐梦赉、蒲松龄、李焕章等山左名士皆深相交契,诗文唱和酬答,其弟子奚林、成楚等也是一时尊宿。本文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试对其生平行止、思想精神、诗文交游、法脉传承等进行梳理和考证。

一、生平悟道

灵辔,名元中,人皆称之为“辔公”,俗姓谢,河间府任丘县人,其父谢廷瑶为天启元年(1621)举人,后因战争城陷罹难,《古今图书集成·官常典·忠烈部·名臣列传五十一》对其父有记载,其母徐氏。灵辔七岁入私塾,曾问塾师“读书能不死耶?”塾师骇异,可见其自幼胆略志趣即不同凡响。其九岁时父亲罹难,十九岁时母亲去世,灵辔终制后便投济北寺出家,逾年从一名名渊源的律师受具足戒,渊源每天夜深仍见灵辔持经诵咒不辍,心下赞许,对灵辔说“子法器也,当求向上事”,意即让其求取禅道。灵辔按惯例以为习戒律五载乃许习禅,渊源说:“子根器猛利,律岂为汝设哉?”此后密庵禅师在长山九莲庵开讲,灵辔前往参礼,并同密庵到莱州昆庐阁阅看《楞严经》,看至“阿难不知心”处大惑不解,以至于寝食俱废,“阿难不知心”处即《楞严经》中著名的“阿难问心”,世尊为其“七处征心”的典故。当时临济宗名僧木陈道忞正住持青州大觉寺(即法庆寺),道忞是明末临济宗高僧密云圆悟的法子。灵辔赴大觉寺参谒,道忞以“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这一话头启发众人悟道,灵辔经七日仍大惑不解,竟“哭泣竟日”。当时天岸升禅师为道忞门下首座弟子,问灵辔“汝向父母未生前道一句”,灵辔方拟议,天岸急掩其口日:“道,道。”灵辔仍不知如何应对。天岸问:“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个甚么?”灵辔无对,天岸便打,说其为“钝置煞人”,此时灵辔忽然省悟,此后“下语辄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禅宗所说人原本清净无碍的自性,但自性只可用心体悟,不可言说,一说便落于言诠,不能圆满地表达其本来意义,更不可将其形容为“心、佛、物”等有形或无形的事物,木陈和天岸都以此来接引灵辔,而灵辔很快便有所悟,证明其禅学的水准和心思的敏捷。之后灵辔受法于天岸升,成为明清之际盛极一时的临济宗天童法脉传人。

二、住持法慶

顺治十六年(1659)灵辔随师祖木陈道忞和师傅天岸升北游入京,为顺治皇帝说法,被赐予紫袈裟,道忞南还,天岸住持青州大觉寺,灵辔在大觉寺侍天岸三载,其后南下参礼道忞,在扬州龙津禅院住三年,之后归于大觉寺,经书记、西堂而为首座,后来得到天岸的法印,即成为天岸的继承者,此时灵辔三十二岁。三年之后天岸南下至海盐金粟寺参省道忞,留灵辔权摄大觉寺事务,此时大觉寺被清廷赐法庆寺之名,康熙十三年(1674)五月天岸于金粟寺示寂,遗命灵辔正式住持法庆寺。灵辔登位后,仿照南堂静禅师,与僧众约法三章:“一者吃饭不许咬著一粒米,二者著衣不许挂著一缕丝,三者山门头佛殿里东行西行不许动著脚跟。”吃饭怎么可能不咬到米,穿衣怎会不挂一缕丝,在山门佛殿里走怎会不动脚跟,灵辔此语实是机锋禅语,引导弟子们在日常生活衣食住行都能做到无念无住,无滞无碍。灵辔住持法庆寺十五年,“坐曲录床,道风遐畅,名动诸方。煅炼钳锤,刮骨见髓,如狮子搏象,兔必用全力。如醍醐甘露,灌顶沁心。如其室者如铁壁银山,不可梯傍。如空山无人,水流花开”。此句一是说灵辔的造诣之深,使人仰望莫及,又包纳万象,丰富精彩;二是赞灵辔的机锋竣烈,刚疾迅猛,截断人之执妄,同时又易使人省悟,且悟后如醍醐灌顶,甘露沁心,酣畅淋漓。

灵辔为人“坦易和平,不尚峻厉”,“踞猊坐,机锋迅发”,法庆堂上和尚传而且廉洁自持,方丈中不蓄一钱,在修持佛法之余常参阅医书,调配方药救助民众。灵辔天性至孝,其父因战乱而殁,其谒请文士为其父作志传,并自撰家谱,其师天岸升示寂,其为之建塔于余姚之鹿宕冈栖云院,又建法塔于法庆寺。康熙二十七年(1688)灵辔因病退养,康熙三十年(1691)十一月七日,灵辔召集众僧云:“老僧去甚洒脱,更无一事。”众人问其还有何言教,灵辔云:“老僧不病也不恁么,病也不恁么,十方世界,无可无不可。”言毕化去,世寿六十二,僧腊四十三。

三、交游唱和

灵辔“名动诸方”,其交游很广泛,泰山名僧祖珍禅师(元玉)是其同门师兄,兄弟两个情谊深厚,灵辔曾登临泰山,祖珍赋诗以志:“此日登临兴,堪娱终古情;天高云树静,尘绝石泉明;作赋书岩壁,挥毫喜弟兄;夜阑银汉立,能禁影峥嵘。”祖珍曾寄书勉励灵辔“以入有佛众生之境,行无佛众生之事”,在纷纭尘世中秉持师祖宗风,慈悲济世。

一代诗宗王士稹是灵辔的好友,两人于康熙十二年(1673)初次相识,自此深相交契。康熙二十二年(1683),灵辔游于京师,曾与一名叫杨水心的居士雪中造访王士禛,王士稹赋诗以志其事:“谢公居剡后,禅藻在诸孙;何意杼山老,雪中来叩门;行忘石头滑,坐爱地炉温;况是逢桑芋,清诗与共论。”两人相逢,谈笑相行,忘却雪天地滑,围炉论诗,多年后灵辔圆寂,王渔洋为其书写墓塔铭时对此仍念念不已。平时两人也诗文酬答,且看王士稹的《寄灵辔》一诗:“看山复临水,萧洒坐禅身;我愧庞居士,师如竺道人;打包残雪映,归寺药苗春;石瀃新流满,相期净土六尘。”从此诗可看到渔洋对灵辔的禅栖生活充满了钦羡。此外,青州冯溥、淄川高珩、蒲松龄、乐安李焕章、诸城张侗、胶州法若真等山左名士与灵辔亦相熟识,来往同游,诗文唱答。冯溥的《佳山堂集》中曾提及其与灵辔的交往,蒲松龄与是时山左佛门关系颇深,也是法庆寺的常客,在其著作中对灵辔有所记载也就不足为奇。李焕章是灵辔弟子奚林的密友,与灵辔也熟识,有“余在法庆寺束装,灵辔大师烧笋相饷”己酉南游日记的记载。张侗与其族兄弟张衍、张傣等曾与灵辔游览五莲山,参礼五莲名刹光明寺,并有诸多诗文留世,如张侗的《山中同辔大士云门笠子壶石分赋清虚舒徐四字》、张傣的《送辔上人游龙湫》等,法若真有《三月灵辔和尚过访即言别》的赠诗等等。可以看到,灵辔的友人,不仅有法门同道,也有官宦显贵,饱学鸿儒,他与这些人交相往来,唱和酬答,也是清初山左佛教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灵辔工诗,将其日常吟咏所得结而成集,因其常年居住在法庆寺下院柳峪寺中,故名为《柳峪集》。今试举一例,以观其诗风,《山居》诗道:“风波终日履如夷,谁念丝丝白发垂。洗药每临新瀑水,供炊频谪碍云枝。诗成瓦鼎香初烬,梦断匡床月落迟。寄语几多忘世者,问君幽兴近何之。”此诗读来简洁淡雅,描写洗药、采樵、吟诗等山野日常禅居生活的朴素和平常,也反映了高僧潇洒达观的心绪。乐安李焕章说“予年来序辔和尚诗,序风句、奚林、石林、引微、冰观诸禅人诗,每读之,可夺前五子、后七子之席”,也从侧面印证了灵辔的诗文水平。

四、法嗣情况

灵辔住持法庆寺多年,门下弟子众多,内中最为著名的是奚林和成楚,奚林和灵辔之间还产生了轰动一时的齐鲁佛门大公案。

奚林,名成榑,别号隐西,俗姓蔡,生卒年不详,关于其籍贯身世,《国朝山左诗钞》的作者卢见曾、《瓶庐诗稿》的作者翁同稣及《学山诗话》的作者民国人夏敬观等人均称其为诸城人,其好友李焕章称他“姓蔡氏,顺天武清人,家河西务,旧朝指挥家也”,法庆寺首座奚林樽禅师传其密友为其所作传记,真实性可靠性应更高一些。其原为行脚僧,康熙八年(1669)至青州法庆寺遇到灵辔,灵辔“一见异之”,对其颇为器重,仅三四年的时间就将其从侍者升为首座,且欲将衣钵传与他,霁轮禅师奉旨修《五灯禅史》,也曾邀请他加入,可见奚林于佛法造诣及为人处世确有不凡之处。其师伯祖珍禅师对其才学也很赞赏,曾对人说“吾弟座下有科擞(应为抖擞之误)汉子,上掠隐光家私,下夺大鉴衣钵,超然独立不流转”。蒲松龄曾有《武定知州请奚林和尚启》一文,代当时的武定知州撰文请奚林上堂讲法,文中称赞他“大师雪山罗汉,鹫岭仙人……粉碎顽空,心净琉璃之地,津梁大道,舌发珊瑚之光,说偈则金玉成音,翔步则旃檀散馥”等,虽有溢美之词,也非无据而发。

但奚林学法做事,别有性格,有时不为佛、儒之轨范道德所拘牵,但在其所处的时代环境中,其做法必然招致师长同门的不满。祖珍禅师曾告诫他说“若有时时不忘光耀祖宗门户念头,则道德自是从此而增,学问自是从此而长,暨出世人世,自利利人一应经济等事,亦莫不从此称;第一入步在能以吾儒孝弟为立身根本,而方使人道之正,礼乐之存”,劝其以儒家的孝悌等伦理道德处事,此乃祖珍的谆谆教导,但也隐含批评责备其“孝悌”道德的缺失。但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奚林的个性最终使其遭受被逐出师门的命运。康熙二十八年(1689),由于对其行事的不满,加之别人的谗谤,奚林终于被老病中的灵辔逐出法庆寺,“孤装病蹇,藤杖芒鞋,茫茫逆旅,未审厥居……如逐臣之去国,孽子之无家”,相当窘迫和狼狈。

对于此事公论是归咎于奚林的。其师伯祖珍禅师曾专门致书奚林,对其言道“昔晋献公不能尽君父之道,则其不仁归诸献公不归申生;申生能尽臣子之道,则其仁归诸申生不归献公;吾料吾弟之待吾侄未必全似献公,吾愿吾侄之事吾弟当必全效申生,作千万世后臣子榜样”。祖珍举出春秋时期晋献公和其子申生的例子,实则责备奚林有亏于弟子之道。李焕章言“某与辔和尚相共二十八年,见其永夕永朝无一失德,何可訾议?即其片瑕微疵,亦不当出于弟子之口,况大师(指奚林)实有罪过”,法庆寺首座奚林樽禅师传很明显是在指责奚林的过错和其对师傅的悖逆。而在奚林被逐的次年,李焕章去探望他,发现奚林“不问其本师和尚迩日病势若何,有无可虑”,仍接受邀约四处说法,尤其是听到奚林“公然肆谤本师和尚于临淄学博赵先生所”,让李焕章十分惊骇,“不意大师之败坏至此也”,对其人品做派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于是愤然写下《与奚林师绝交书》,与其绝交。

抛开其所引发的清初山东佛教领域的此次大公案而言,奚林禅师也是明末清初山左地区的著名诗僧和碑学先驱人物。奚林曾著有《登岱草》,张侗为之作序,也作有《奚公语录》。关于碑学,奚林曾藏有魏碑名帖《张黑女墓志》,该帖清道光年间由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所得,何绍基在《题所藏黑女志》绝句中说:“谁解奚林文字禅,鲁珍题罢复云泉;空山佛屋谈碑处,方外风流二百年。”他也曾藏宋拓本《乙瑛》碑,此拓本后为清末曾任兵部尚书的徐郙所得,翁同稣在《瓶庐诗钞题乙瑛碑》诗中说:“奚公石墨填禅窟,媛叟重将真面开;会见藩阴君表颂,走将竹影研斋来。”此外,奚林还曾藏有《曹全》《张迁》等著名碑帖。

成楚,号荆庵,字硕林,新城县(今桓台)人氏,俗姓寇,“少出家,遇岸公,受戒归法庆,侍辔公”。在法庆学成后,“已而倡教西南”,先后住锡于长清之荣寿寺和名刹灵岩寺,后来又住持于法庆寺,“缁素云流,百废俱举”,可见其在法庆寺亦有一定的作為,及其圆寂之前,能“豫知死期,先时自营”。王士稹在其《池北偶谈》中曾对成楚其人其诗作过专门记录,“新城释成楚,字荆庵,受五戒于法庆,今居灵岩,颇能小诗”,并记载了其代表性诗句。据宣统《山东通志》,成楚曾奉敕撰《续五灯会元》,将天下高僧的语录载录其中。成楚的徒弟“佛鲁道人”曾汇集成楚的平生语录,由新城籍大臣何世瑾编集成《荆公语录》,并称赞成楚“辨真实心,行真实事,悟真实道,说真实义,不自误以误人,不自诳以诳人,简易明白,为天人利,盖吾师荆庵一人而已”,透过该赞语,我们可以想见,成楚是一位不仅诗文颇有造诣,而且对于继承和阐发佛教宗旨以利群济世也有一定之功的有道僧人,此两本著作可惜今已无传。

五、余论

蒲松龄与佛教有着深厚的渊源,佛教的思想精神、寺院、僧人的描写等在其作品中所占篇幅甚大,对当时山左地区真实存在的僧人也有着墨,比如《聊斋志异·金和尚》篇中所说的“金和尚”,即是五莲山光明寺第五代住持泰雨和尚,此外还有本文所探讨的灵辔和尚,以及《聊斋文集》中所提到的灵辔弟子——奚林等。这些僧人不仅是当时山东地区佛门耆宿,也是社会名流,同时是山左诗文圈的重要成员,与世俗社会的关系也值得深加探究。尤其是包括灵辔在内的道忞——天岸升一系天童法脉,得益于最高统治者的恩遇,在清初山东地区显赫一时,其与世俗社会的互动当更密切。故此,由《聊斋志异》等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扩展开去,探究这些僧人的真实事迹,对于山东佛教史、文学史、社会史等的全面深入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士稹.带经堂集[G]//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3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李焕章.织水斋集[0].清康熙刻本.

[3]释元玉.石堂全集[M]//明复法师,主编.禅门逸书续编(第八、九册).厶北:汉声出版社,1987.

[4]青州市旅游局.青州诗选[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0.

[5]鞠明连.五莲名山古文献集[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2.

[6]李焕章.织斋文集[G]//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7]蒲松龄.聊斋文集[M].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据河南省图书馆藏抄本影印,1998.

[8]释元玉.石堂近稿[M],/明复法师,主编.禅门逸书续编(第九册).台北:汉声出版社,1987.

[9]张崇琛.奚林和尚事迹考略[J].蒲松龄研究,1996,(03).

[10]夏敬观.学山诗话[G]//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11]袁励杰.民国重修新城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之山东府县志辑(第28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12]王士稹.池北偶谈[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3]岳濬.宣统山东通志[M].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民国四年排印本,1934.

(责任编辑:朱峰)

猜你喜欢

诗文
“以文为诗”辨正——从诗文之辨看韩愈长篇古诗的节奏处理
诗文里的元旦韵味
走遍万水千山
Cryopreservation of strip spawned sperm using programmable freezing technique in the blue mussel 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叶诗文:成功的5个关键词
田蕴章诗文翰墨园第三届全国书法展落幕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
景徐周麟诗文中的他乡与故乡
范仲淹《岳阳楼记》对清代越南使节岳阳楼诗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