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2018-08-14瞿永芳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能力培养初中体育学生

瞿永芳

[摘 要]初中体育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它侧重于学生运动技巧和能力的提高,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以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和推进,初中体育也面临一系列的改革,新课改明确强调,让学生通过体育知识的学习,逐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体育; 学生 ; 能力培养

面对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就成了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以“健康第一”为指向,努力构造课内加强,课外延伸的体育与健康新格局,适时融入身体健康、重在参与、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等领域的教学内容,倡导从情感入手,在发展体力的同时,进行知识、情感、意志并重的人格教育;倡导启发式的教法和创新式的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和意识的培养。

一、能力培养的内容

1.自定锻炼计划的能力

教学法强调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体育理论教学时,要求学生自编和自定锻炼计划及实施的方法与步骤,教师给予评定。学生若能很好的完成计划,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这就说明了学生已具有了这方面的能力。比如:教学中指导同学们安排一个月的课外锻炼计划时,应侧重考虑锻炼内容的连续性,项目的多样性,练习的综合性,体现出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还要注意合理安排运动负荷量,使练习具有经济性、协调性、缓冲性。准备活动时自编徒手操,使身体各部分得到全面活动,体现出肌肉活动的充分性,肌肉的对抗性和动作组合的规律性。然后进行组织评优,以鼓励学生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育意识。

2.组织能力的培养

体育教学同样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教”与“学”的对立统一,教师教好了,学生不一定能学好。因此,就要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起组织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轮流值日制,准备部分让学生自编自用徒手操,看是否能体现出教材的特点,教师及时给予指导。

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体育骨干和裁判能力。根据每个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做好裁判分工。篮球、排球、田径等项目的比赛都有裁判,这样在课堂和课外活动时,让学生自行组织相应的比赛,有关比赛的一切事情均有学生自己安排,教师只做技术指导,充当顾问。这就自觉不自觉地调动了学生锻炼身体,发展体育能力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良好的体育习惯。

3.创造能力的培养

一个创造性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教育的作用和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着重开始人的创造潜力,把发展创造力作为教学的核心,培养学生的控索性。让课堂充满创造力,即使学生产生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在体育活动实践中有其不同的意义,兴趣是一種心理倾向,爱好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可就越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是在提高人们对体育活动意义认识的基础上促进他们对此发生兴趣、爱好,以致形成了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成为生活节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的重要部分。

4.主动思考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最积极的教学因素,在体育教学中更应发挥其主动能力,在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时,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要相信学生有能力支配自己的时间,同时给予的自由支配时间是学习任务的,是在教师精心策划下,用来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要给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与机会;教学难度的设计要有梯度,学生能够自主选择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学习内容。要时刻注意对学生提出让其能积极主动思考的问题,以培养其积极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只有在各种各样的体育教学中不断发现各种知识、技术之间的联系,并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才能使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得以实现。

二、能力培养的策略

1.精心备课,树立形象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既要做严师又要充当益友,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平易近人,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觉得体育老师有学问,懂技术、会指导。学生对体育的接受往往从对教师的接受开始。所以要求体育教师一开始就要以亲切自然的表情、认真而谦逊的态度,体态端正、衣着整洁、落落大方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用热情洋溢的语调向学生问好。在教学中教师讲解要简洁,语言精炼,吐字清楚,声音宏亮;还可以根据教材情况编一些通俗、简单、易记的顺口溜、口诀等;教师的指导语,一要准确,说中要害;二要用积极性语言,挖掘学生在活动中的“闪光点”给学生以鼓励、肯定。同时还要具有广阔的心胸,善待每一位学生,尊重、理解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对学生要多一点沟通与交往,少一点架子与对立;多一点肯定与鼓励,少一点轻视与批评;多一点疏导与宽容,少一点禁令与责罚。在学生练习中发现错误,耐心指导,拉近与师生之间的距离,融洽师生之间关系是改变教师形象的基础。

2.精心设计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需要采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如果在教学中运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不管一开始有多大吸引力,最终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比如在耐久跑教学时如果让学生经常围着操场一圈一圈单调乏味地跑,学生练习几次后就会产生厌烦情绪,从此对耐久跑丧失兴趣。但如果我们在耐久跑教学中穿插一些图形跑,越野跑,走、跑交替等方法这样不但可以排除学生对耐久跑的厌倦情绪,而且还能增强学生对耐久跑的兴趣。另外在众多的教学手段变换中,游戏和教学比赛是经常采用,并且应用面广。如在快速跑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进行30米跑、50米跑、100米跑等,这样会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提不起精神;如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内容,使用适当的游戏或比赛,采用一些游戏,像“抓尾巴”、“背向听哨声追逐跑”或采用接力跑比赛等方式,则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精心设计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参与能力

对于中学生来说,一般学生的活动能力比较强,但有的学生对体育一点兴趣也没有,因为这些学生很少接触一些球类运动,所以课外活动只好在球场边看其他同学打球踢球。根据学生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按运动水平的高低进行分层次教学。比如对未学过篮球的学生从最基本的动作开始,首先让他们学会“打球”,为他们提供更多参与机会,逐步在参与中提高。另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动作难度。这样学生觉得自己能做,并能在活动中得到快乐,即使下了体育课,即使出了校门,也会自动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

总之,中学体育教师要善于学习,不断吸取新的知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能力,增强学生体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猜你喜欢

能力培养初中体育学生
学生写话
初中体育学习方法指导
中学体育先学后教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