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2018-08-14王雅红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文言文农村课堂

王雅红

在当今初中语文课堂上,有两个话题让师生头痛,这就是: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文言文这一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被打入课堂学习的“冷宫”、成为“二怕”之一,除了它本身有一定阅读困难外,教师的授课方法也是重要因素。我们知道,初中文言文是中考必考内容之一,而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则是教学难点之一。怎样使文言文不那样使人望而却步,使其学习更有乐趣是语文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对于语文基础比较薄弱的农村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提升会让学生的语文水平有质的飞跃。本文笔者将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并由此得出解决方法。

一、主动教得多,自主学得少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文言文简约且优雅,古朴而内敛,但这样会让人产生距离感。在文言文教学中,为了缩短学生学习的历程,教师们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方法,把学生的学习都包办代替了,在课堂上大讲特讲、一味灌输,生怕漏讲一点,这反而使学生难以消化,无法理解课文内容。教师逐字解析、逐句翻译,热情似火、主动性很强,而讲台下的学生却愁眉苦脸、恹恹欲睡。想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要做到这点很容易,但是也很难,只要教师解放思想,大胆放手了,学生就会成为主体。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最开始可能是杂乱无序、高耗低效的。这时候教师就要坚持,一方面实行民主,给学生更大的空间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增强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另一方面,教师不能采用放而不收、放羊式的教学,而应发挥教师组织者的作用,教给学生自主合作的方法,在探究学习活动中给予适时的、适度的指导,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更加高效。另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要敢于大胆创新,在教学“新”、“活”方面多下功夫,采取一些灵活多样的教法,生动形象地吸引学生,把学生的兴趣全部挖掘出来。其实,文言文与现代文一脉相承,两者中的许多语词、语用、语义是相通相连的。学生学习生活中就存在大量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重视并被充分调动,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感就会大大消除,因而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前尽可能使学生找到学习文言文的“桥”和“路”、增强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及兴趣。

二、机械背诵多,理解朗读少

对于文言文学习,我们固然提倡多读多背,可是在现实的课堂上,学生的背诵是那样的一成不变,在教师串讲之后就是机械的批注、背诵,至于背的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学生认为学习文言文很苦,尤其是背诵的时候表情更是苦不堪言,捂耳闭眼,摇头晃脑,更有甚者背诵了一节课也不知所云。究其原因,是缺失了理解感悟的环节。背诵课文应尽量运用意义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然生成,理解是在熟读之后逐步加深的,无端的没有文学印象的识记是没有意义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永恒不变的教学动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教师泛读、小组齐读、自由合作读、赛读、挑战读等,在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感,理解课文内容,以读带悟,以悟促读,切忌死记硬背。

三、固本学习多,拓展读写少

在实际教学中,农村初中往往存在就学而学的现象,学习某篇课文就是某篇,从不拓展,学会本篇为止,而且相关的练笔写作很少。其实,学习文言文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以点带面,传承经典才是重要的。学习一篇文言文不仅要理解文章意思,还要学习其章法。文言文一般較白话文篇幅短小,语言精炼,结构明晰,是极佳的布局谋篇的典范。再者,文言文词语的用法、修辞手法大多极有文采,十分讲究。但是在农村文言文课堂上,教师们并不看好文言文的典范作用,很少以此为例让学生着重学习,从而减弱了学生化文为法的能力,不能有效提高作文水平。课程标准中这样要求:“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事实上,如果目的性太强则会让学生在索然无味中失去学习目标。因此,我们不仅要从课本出发,还要利用好课文这一纽带,以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为依托,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其文化品位。这就要求教师要做教育教学的有心人,尤其对于农村的学生而言,原本接触的课外资料就很有限,接触文言文的途径和方式就更是少得可怜了。所以,在学习一篇文言文的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篇目,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不断积累。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阅读体系,以此来滋养他们的的文学根基。

总之,文言文教学是我们全力突破的教学弱项,而农村文言文教学更是任重而道远,我们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才能让教学更加多样化且有效,从而使“天堑变通途”。

猜你喜欢

文言文农村课堂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甜蜜的烘焙课堂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美在课堂花开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