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研究

2018-08-14高洁琼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习惯培养小学语文

高洁琼

[摘 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有效的预习不仅是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也是成功学习的基础。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可以发现,通过合理的预习行为的落实,对于学生方面的学习能力可以起到有效的加强的作用,并且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的培养。也为实现“ 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目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笔者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际和教学经验,对如何指导和培养学生有效预习做了研究和总结。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习策略;习惯培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于指导和培养学生开展预习特别强调:“通过预习主要是一种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学习的难题的过程,在这个难题找到的时候,学生在后续的上课过程中可以更好的投入教学的细节中,找到自己的答案,同时,预习可以有效的加强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认知,并且在教师讲到属于自己在前期预习已经发现到的知识点的过程中,会带给学生一定的学习的愉悦性。”那么实际教学中,我们该如何指导和培养学生做好预习学习呢?

一、引导学生课前预习

在讲授新课之前,语文教师要安排小学生进行课文预习,预习本身就是主动探索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一部分,通过预习可以初步了解要学习的新知识,加强新旧知識之间的联系,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师讲授时可以提高理解的速度,提高学习效率。具体来说,教师让小学生在课堂上或者在课后预先通读课文,把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词做好记号,然后通过查字典的方式来了解生词的读音和涵义,也可以通过课文上下文之间的关联,来理解生词的意思,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对课文中一些晦涩难懂的句子,学生要做好记号。教师在讲授新课时,首先把学生在预习中不懂的问题汇总出来,在预习反馈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预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然后有针对性的加强讲解。如果学生预习工作做得认真,就会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对这部分学生给予一定的表扬和鼓励,起到榜样和带头作用。

二、建立有效预习体系标准

对于相关体系方面的构建是实现整体预习目的的前提,对于标准方面需要做好严格的要求。在预习中,特别是语文方面的实际教学环节,其由于是一种纯粹的文字教学,对于学生而言可以更好的从诵读中品味课文的主要概念,而不需要类似数学这种需要理性的思维逻辑进行细致的考察。所以在预习语文课文方面,主要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来实现对于整体预习效果的完善以及对于预习体系的构建:首先需要对于整体的课文有比较明确认知,进而针对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做好关于预习方案中态度方面的引导,并且积极的做好对于学生思考能力方面的培养工作。在这其中对于相关环节进行细分化的认知中需要着重理解每个方面的内容才可以更好的构建整体的预习体系,在态度方面重点在于习惯的具体养成的培养以及学习方面的积极性的促进,在相关的内容设计过程中,更好的是为了体现对于语文课文中出现的比较难于理解的字句进行明确的标识,更好的帮助学生对于课堂上把握教学的重点,同时在预习单的整体设计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其家长形成一个合理的体系构建,家长也可以在这个环节中参与进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在小学课堂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为此,语文教师要适时为学生设置各种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质量要求,不仅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要包含教材的基本内容,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理解能力不同、个性兴趣也不相同,教师提出的问题太浅显的话,学生失去继续探索的兴趣,问题过于困难,学生则无从下手,也就没有积极性了。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这也是教学设计的关键。

四、 预习检查

美国著名专家西蒙说:"学习兴趣的构建与学习可以产生什么样子的结果直接关联"。在以前,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的体系构建,对于预习方面缺少一定的监督和认知手段,所以自然而言无法确认学生是否有效的对于预习的要求实现了一定的落实工作。因此,通过合理的预习检查,并且结合相关的参照标准进行相关的评级,可以有效的实现对于学生积极性的促进,实现预习的目的。

五、课内外相结合,训练循序渐进

1.课内外相结合,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科学预习。由于主要针对的是小学生方面的语文的教学,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受众群体是小学生,所以在其学习课余时间。相对比较充足,通过合理的教学,可以有效的实现预习方案的落实和推广,可以有效的在课外读物中进行大量的阅读工作并且结合相关的课文基准,有效的实现对于预习效果的促进和完善。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过程中,需要考察的预习方面比较繁多,其中由于不同于低年级同学仅仅是对于字或者词汇的认知,更多的是要尝试通过文章感受相关的意象以及知识体系,并且尽量做到对于作者以及人物见解方面的充分了解,如果课内教材中没有相关内容,我们就需要布置学生通过课外书籍或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同时,要求学生把查到的有关内容分类摘抄下来,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了预习的效率。

2.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组建“一帮一”预习小组。学习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容忽视。预习过程中,可根据学习成绩优差搭配,形成“一帮一”同桌互助小组,在这种小组的相互构建的前提下,可以更好的实现在同龄人之间的学习方面的交互行为,这样可以有效的帮助好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进一步的掌握和熟记,同时也更好的促进了相对认知比较薄弱的同学对于知识的了解的深入,这种环节也是一种对于学生方面的学习积极性的一种促进,可以有效的实现教学目的的进一步的完善。

3.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由扶到放。预习任务由易到难,逐层深入。对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在预习中学会认读生字,读通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勾画好词佳句;而对中、高年级的孩子,我们则要求他们在预习过程中,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试着完成课后思考题,自己提出问题,并努力解决,从而学会自主学习。

“磨刀不误砍柴工”。在教学中,并不是简单的教课可以完成所有的教学流程,预习同样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教学行为的体现,通过合理的预习体系的合理构建,可以更好的帮助教学过程的优化升级工作,也可以更好的帮助小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

猜你喜欢

习惯培养小学语文
给学生插上腾飞的翅膀
刍议农村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