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文作文,让习作变得轻松

2018-08-14张波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随文红方习作

张波

新课程理念中,随文识字、随文解义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它让学生在读书中识字,识字后再读书,让识字变得有有趣、准确而又高效。我想,既然随文识字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何不尝试随文作文呢?我就结合单元习作的内容让学生在课前定向观察,在课文教学时,把单元习作内容适时地融入、掺进,完成观察人物——学习文本——回忆场景——完成作文的过程。

第一步,课前有针对性地定向观察人物,获得第一手资料。

生活中的定向观察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获得习作素材。

五年级第七单元习作内容是写一个印象深刻的人。学生如果没有亲身经历,没有认真地观察、有序地描述,文章就会是流水账,没神彩,没灵魂。因此,我在《人物描写一组》教学前,专门组织学生观看了一场本校乒乓球比赛,要求学生注意观察选手传球方法、接球动作以及神情的变化,还要观察场外同学的表现。

第二步,学习文本,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理解、评价,并加以整合、提升。

1.品读、理解课文,分析人物。教学《小嘎子和胖墩比赛摔跤》时,让学生找出对小嘎子的极为细致的动作描写:体会作者在用词方面准确、生动,感受小嘎子为什么在不断变换摔跤动作方式,揣摩他的心理活动。蹦来蹦去、使巧招、下冷绊子、沉不住气等词,又从另一方面丰富了人物性格。正是作者仔细的观察、入情入境的描述,使小嘎子这个富有心计、争强好胜、机智、敏捷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我们好像来到了他身边,为他捏把汗,为他加油。

再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临死前的严监生》。在感受严监生的形象时,让学生找出他临死前伸着两个手指总是不能断气的神态、动作描写的句子,并且根据他的神态、动作去想象严监生的心理活动,感受他的内心世界。

2.完成对文本素材的整合、提升。通过对文本片段的阅读、分析,引领学生感受人物形象,这些人物之所以会“活”,是因为作家做到了:(1)在人物描写中动作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及心理描写的运用自如,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结合可以使主题更加鲜明;(2)对人物进行充分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对人物有了形象的、感性的认识;(3)深入到他的内心世界之中去,和他一起哭、一起笑,想他所想,急他所急。

第三步,回忆观察的事物,再现场景。

1.抛出问题,场景再现。

(1)赛场内的正面描写。我问:“昨天那场乒乓球赛,红、蓝两方同学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深刻一些?又是怎样的印象呢?”同学们回答:“红方同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球技好”。“我觉得红方心态好,第一场比赛连丢三分都没慌张。”“红方打球很有策略。”我紧接着问:“看样子红方同学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深刻一些,那你观察到他是如何传球、接球的了吗?最好能猜猜他的想法。”同学们踊跃回答:“他擅长抽球,所以一有机会,必定来个快抽,蓝方同学就接不住了。”“他有时又轻轻挑,传近球,肯定是他觉得蓝方个字矮、胳膊短,够近球吃力。”“对,他还左右吊球,“你注意到他有什么动作细节吗?”这时,教室里立刻安静了下来,我看到一副副紧锁的眉头,一双双忽闪的眼睛,片刻,小手又举起来了:“我发现他每次发球前都不着急发球,而是先观察对方。”“对,他还把球在手里掂几下,好像在找感觉。”对同学们细致的观察,我给予充分的肯定,进一步追问:“你们注意到双方神情的变化了吗?”又是一片响应:“蓝方同学开始还面带微笑,后来越是丢分越紧张,我看他额头都冒汗了。”“红方连丢了三分后,有点紧张,就停顿了一下,又深呼了两口气。”

(2)赛场周边的侧面描写。话题一转:场外同學们的表现怎样?

回答踊跃:睁大了眼睛、伸长了脖子、紧握着拳头、大气不敢出、鼓掌叫好、不住点头……

2.收归问题,水到渠成。

红方同学有着怎样的鲜明个性?他在比赛中是如何传球、接球的、观察对方的?他在整场比赛中神情有什么变化?你打算用上哪些词?同学们纷纷举手:机智、沉稳、善于观察、有策略、抽、推、挑、跨、调、看、面带笑容、不慌不忙……至此,同学们对人物的观察、分析的顺序捋清了,思路打开了,为下一步作文做好了铺垫和准备。

第四步,结合文本,描写人物。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结合观察所得,开始塑造人物。

1.精彩的文章开头,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我说:“如果开头采用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写法,你打算怎么开头呢?”

学生们回答:“我观看过很多次乒乓球比赛都已淡忘,但这次红方同学的高超的球技、沉稳的性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真是一场激烈的乒乓球赛,红方同学机智、遇事不慌、有策略,让我佩服。”

2.运用多种写法,抓住重点,突出人物性格。课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很多,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等,这篇习作应该从哪几方面的描写来展现人物性格呢?学生归纳:动作、神态、心理等。为了让情节生动,文章就要有起伏,在对人物进行描写时,要有一条“得利——失利——再得利”的线,在不同情况下,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的描写应该有所变化,写时要有侧重点。你觉得浓墨之处应该在哪个环节?学生答案一致:失利到再得利的环节应该重点写。我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学生回答:“这个环节更能体现他沉稳的性格。”“因为这时他观察到对方的弱点,及时调整了战术。”

第五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再回忆一下,除了这场球赛,还有哪些人让你开心,让你幸福,让你感动,让你佩服,甚至只有一面之缘的陌生人也让你念念不忘?同学们,快把他(她)介绍给我们吧。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至此完成了由分散到集中再到辐射拓展的过程,对人物观察与描写就会有深切体会,能有意识做到准确、形象、生动。

总而言之,要让学生明白,作文时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固然重要,但这些都是基于生活中的细心观察、生活素材的日积月累之上的。用心地去品味、感受,身临其境的去揣摩人物的心理,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你笔下的人物才会是有血有肉的。正如列宁所说:作文是客观现实的“复写,摄影,模写,镜像”。学生之所以怕作文,不愿作文,不是因为他们没有生活,而是直接把生活这一客观现实通过语言再现有一定的坡度。而随文作文中,“观察人物——学习文本——回忆场景——完成作文”这一教学环节的运用正是减缓小学生作文坡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随文作文,可以让小学生习作变得轻松。

猜你喜欢

随文红方习作
让随文练笔回归语言本位
随文仿写:由读到写的有效迁移
随文练写,汇滴成河
随文活色 练笔生香——小学语文随文练笔实践举隅
试论棋例裁决难点
试论棋例裁决难点
提示棋例的盲点
象摸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