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扭曲的“支那”
2018-08-14徐波
徐波
西语中对中国的称呼China,与包括波斯、印度在内的古代中国周边地区对中国的称呼Cina是一脉相承的,回译成汉语,称作脂那、至那、支那,或者真丹、震旦,不但没有对中国歧视或者蔑视的意思,甚至含有对中国的尊敬。那么,日本人是怎样把“支那”这个词,变成对中国的侮辱性称呼的呢?
在17世纪以前,日本人很少用“支那”称呼中国。偶尔的使用也只是在佛教或学术圈子里,这与中国人自己使用这个称呼一样没有任何贬义。
近代,东西方开始发生大规模交流。但在明治维新之前的江户时代,日本实行锁国政策,只在长崎与荷兰商人交往。通过与荷兰人的交往,日本逐步学习了欧洲近代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这种学问被称作“兰学”。正是从荷兰人的著作中,日本人第一次知道了西方对中国的称呼——China。
1713年,日本学者新井白石在译介一本荷兰语地理书时,当看到对中国的称呼China的时候,联想起古已有之的“支那”一词,遂将China译为“支那”。这一时期,一些来华日本人写的中国游记也采用了“支那”这个名称。在很大程度上,他们把这个古老的名称看作一个从西方来的新词汇。但这时的这个词汇尚未带有贬义。
一个叫作佐藤信渊的人,可能是给“支那”一词加上贬义色彩的始作俑者。
佐藤信渊是个科学家、思想家、经济学家,日本西化的早期倡导人。他早年学习“兰学”,了解西方科学、历史和军事等等,写过不少著作。他声称日本是“大地最初生成之国,乃世界万国之本”,并最早提出了系统周密的入侵和占领中国进而统一世界的计划,后来的日本侵华和发动二战的计划方略,正是受此影响。1823年他写出惊世奇书《宇内混同秘策》,宣称日本兼并亚洲各邻国是上天赋予的使命,日本应首先“征伐支那”,如果措施得当,“五至七年彼国必土崩瓦解”。征服支那应先攻略满洲,如得满洲,“则朝鲜、支那次第可图也”。佐藤信渊倡导以“海外雄飞”论为核心的“征服支那”论,上承16世纪丰臣秀吉大陆扩张的思想,下启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略战争之行动,备受日本军国主义者青睐。佐藤信渊书中口口声声称中国为“支那”,由于其思想的侵略性,“支那”一词因此被带上蔑视的色彩,并广为传播。
过去日本与中国一样,常常以朝代名号称呼中国,如古时的“遣隋使”“遣唐使”之类。19世纪日本也称中国为“清国”,尤其在针对清政府的官方文件中。中日甲午战争在日本就被称作“日清战争”。但朝代号不等于国号,而中国此时并无正式的国号。中国虽然自古自称为“中国”,但在辛亥革命之前,“中国”也并非国名,而此时的日本人已经知道中国不是世界的中心,“中央之国”的称呼名不副实,且此时日本已经意识到中国正在衰落中,再也不堪像过去千百年来那样成为日本的老师,因此滋生对中国的蔑视,不再想用过去那种充满崇敬的唐、汉等名称,再加上滋生了侵略甚至吞并中国的野心,因此也不愿再用“中国”这个称呼。
正在此时从西方舶来了China一词,日本人联想起古已有之的“支那”,因此就开始这样称呼中国了。这又与日本人当时强烈的崇洋心理相一致。明治维新后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他们感到自己进入了“文明”行列,更加不堪与“野蛮落后”的中国、朝鲜为伍。这样,“支那”一词就被糟蹋变质了。
甲午战争,日本竟然一举战胜了千百年来的老师中国,这使日本人又惊又喜,满街充斥着“日本战胜,支那败北”的欢呼。“支那”这个称呼充斥日本社会。
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建立,中国有了自己的国名。但是又有相当长的时间,中国处于南北分裂的局面,连许多中国人自己都搞不清楚,南方革命政府和北洋政府到底谁是中华民国。直到1927年以后,政权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中国”“中华民国”名称才逐渐普及开来,“支那”这个名称在中国逐渐地消失了。但这时候正是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加紧侵略的时期,日本以“支那”称呼中国,当时中國的爱国人士和中国政府坚决予以拒绝和抵制。
1913年9月,中国驻日代理公使奉命拜访日本外相,要求废除“支那共和国”称呼,改称“中华民国”。但日本政府以已有此种先例为由予以拒绝。尔后,在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巴黎和会及五四运动时,中方都对日方坚持“支那”称呼进行过抗议,但均未获理会。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政权实现统一,日本依然沿用“支那”称呼。
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国民党政府派代表团到日本,专门照会日本政府:今后在任何出版物、媒体、公文上一律不能以“支那”称呼中国,必须以“中华民国”或者“中国”称呼。再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事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抗美援朝战争之后中国国际形象大为改变,“支那”这个名称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摘自《江淮文史》 图/陈明贵 傅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