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支那”名称的由来及消亡

2006-05-14袁祥坤

知识窗 2006年6期
关键词:日语发音日本

袁祥坤

“支那”是日本人对中国的称呼,最先是梵语对中国的发音,早期还写成至那、脂那、震旦、真旦、振旦等。从发音上分析,大概与秦(chin)有关。最早用“支那”一词称中国是在空海诗集《性灵集》中,里面有“支那台狱曼殊庐”一句,以后在《今昔物语》中有“支那国”的说法。

其实日本人对中国最多的称谓是唐、宋、汉或中国、中华、中土、华夏,偶尔也用支那。明治初年以后,由于提出蔑视中国的主张,日本舆论多用支那、清国称谓中国。19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无论是政府文书、报章杂志,还是百姓的口语,对中国用得最多的称呼是“支那”。1868年底,日本外国官役所(当时的外务省)给长崎华侨的布告中,首次在政府文件中使用“支那”一词。日本出兵台湾以后,日本人基本上都用“支那”代替唐、汉称谓中国。

当时的中国人对日本称中国为“支那”没有充分的认识,梁启超在《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出后曾写到:“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初醒,实自中日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宋教仁1905年1月在日本东京创立的宣传革命的杂志,刊名是《二十世纪之支那》。直到1915年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激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留日学生首先提出“支那”一词存有对中国的轻侮之意,坚决反对日本人将中国称“支那”。

1920年,王拱壁著的《东游挥记录》在北京出版,书中认为:“支那”的日语读音与“将死”“物件(或东西)”音同,还与“雏”及“泥木偶”音近,是对中国污蔑之称谓。“支那式”“支那人”也常被日本人当作笑柄使用。此外,“支”是支配的“支”,“那”则是把第三者称作“彼奴”,即被人驱使的意思。在日语中,“支”又是“支店”的“支”,中国即是“支店”,日本人从中找到了支配中国人的满足感。显然,此时的“支那”用语已和原初的意思大相径庭了。

1930年5月,中华民国政府令外交部,今后凡使用“支那”的日本公文概不接受。1945年日本战败,国民政府再次重申日本不得使用“支那”称谓中国。对此,日本外务省于1946年6月7日以总务局长冈崎胜男的名义,向各省次官发布了《关于回避支那称谓的文件》,要求停止使用该词;7月3日,文部省也向各大学和高等学校下达了同样的通知。与此同时,报纸、杂志、广播等也都正式启用中国这个名称。此后,“支那”一词退出了历史舞台。

猜你喜欢

日语发音日本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探寻日本
赢在耐心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Playing with h
日本神社
Playing with /eI/
Playing with u_e
看漫画,学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