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家长与学校协同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对策

2018-08-14陆婷婷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生活自理能力意义幼儿

陆婷婷

[摘 要]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其将来可以独立发展的首要因素,是保证孩子全面发展的基础素质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园和家庭都已经开始重视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但是孩子的这项能力依旧不高,因此,本文将分析幼儿自理能力的现状和家园配合的意义,并探讨有效的措施加强家园协同配合来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幼儿 ; 生活自理能力 ; 家园配合; 意义; 对策

一、家长和学校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现状

元永姬认为,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它是一个人具备的最根本的生活技能。所以,我认为幼儿时需要具备的合格的自理能力主要是生活自理能力和自理意识的具备。

(一)学校的培养现状

现代幼儿的生活范围两点一线:学校和家里。对与幼儿来说很大一部分早期的自理能力基本都是通过学园来培养的。

在学园中,午睡教孩子穿衣脱衣,整理床铺;吃饭时告知吃饭不要讲话;培养饮食习惯如不要剩饭,不要挑食;生活卫生习惯如洗澡歌,小游戏等等。

例如学园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会先让儿童了解身体各个部位及功能,并告知或者通过一些活动,让幼儿明白在以后的生活中要学会哪些生活技能才能让自己顺利的独立的生活。有一节健康课叫做《不做花脸猫》的课程,让幼儿了解流鼻涕了要用手绢擦,学习正确的擦鼻涕的方法。

学校还会安排集体的活动潜移默化的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理意识。例如幼儿园的一日常规活动,会安排早操前的自理桌面游戏,早操后的点心时间,午餐午睡等。早操前,安排的扣扣子,打扮小娃娃,夹豆子等等自理桌面游戏,锻炼了孩子的肌肉控制力,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拿勺子筷子;游戏结束后和点心时间会分配任务比如进行玩具归位,擦桌子,分筷子等。

(二)家庭的培养现状

大部分家长虽然重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但是不可以在学园培养和家庭培养之间找到平衡点。

虽然现在放开了二胎政策,但是一部分家庭仍然是独生子女。所以对于孩子有些溺爱。认为将孩子送入最好的学园,全权由学园进行培养就可,在幼儿园形成的良好习惯,回到家里就完全改变了,一些幼儿力所能及的事情则被家长取而代之。这使孩子的心理形成一种矛盾的冲突,即不知道家庭和学校的行为那种是正确的。更重要的是可能在家庭的溺爱下消磨掉了学校培养出来的自理能力。

還有一部分家长过于重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却又和学校的交流较少,以至于仅仅通过家访、校访这些传统方式来片面的了解孩子。所以他们会一昧的按照自己所了解到有限的信息进行教育的规划,却没思考孩子本身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这样反而压抑了孩子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厌学的心理。

(三)出现的问题

总的来说,家园配合缺乏有效和直观的沟通,在思想上没有达到统一。

1.家校配合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过程中缺乏换位思考,并且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非常有限。

2.家长了解并参与孩子培养的活动形式很多,但据调查发现,家长参与学园教育的渠道还是非常单一的,仅仅是“家长会”、“家访”、“接送孩子时和教师交流”等这些传统的沟通方式。然而这些活动已经接近淘汰,因为它们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快节奏步伐,并且是以通报情况为主,是站在教师和学校方面对孩子的官方看法,至于如何具体的个性化的解决孩子存在的问题则很少关注、很少沟通。

二、家长和学校配合来培养孩子自我能力的重要性

陈鹤琴先生说过这么一句话:“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

另外,从以上家长和学园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家长和学园需要协调合作,采用以学校教育为核心,家庭教育配合辅助的模式。

(一)学园教育为主导,并对家庭起到指导作用。学园教育是针对大部分孩子的共同点而进行的“共性教育”,这种教育的最大优点也是家庭教育欠缺的特点就是“标准化”。即在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力求使大多的孩子都达到某一个合适的标准,群体教育的氛围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和快速学习。

(二)家庭教育属于环境,起到辅助作用。家庭方面的教育目的明确,对孩子的个人情况更加了解,教育方法灵活多变,再加上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教育效果将更加深刻,更有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

三、家长配合学校共同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对策

家长是幼儿生命中学习的参照物,幼儿园则是孩子迈入社会的第一个纠错机制,两者一部分来说是对立的,但是在总的培养孩子上面是合作的。所以家园合作是关键,但是如何进行有效的额,步调一致的合作呢?

第一,需要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使他们重视、关心和积极配合参与幼儿园教育。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在幼儿园与家庭之间建立一座合作、互补的桥梁,在双向互动过程中,唤醒家长的主体意识,转变其教育观念,使他们的教育水平得到提升,家园携手,共育幼儿健康成长。

第二,科学地用“家长”这个幼儿教育的“活的资源”即学园领导家长。

具体对策包含两个方面:

(一)策划丰富幼儿的活动,实现学园与家庭的思想统一。

1.为了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立能力,主动做力所能及的事,克服独生子女的弱点,在学园,在家里都做好孩子,开展"在家也做好孩子"的活动,并让家长每天给孩子在家的表现打分。这一活动很受家长的欢迎,加强了亲子之间的互动,使父母更加使幼儿园和家庭教育协调一致。

2.在家长的支持和帮助下,开展“过生日”、“过家家”等活动。例如在小朋友生日到来时,引导孩子们收拾场地,摆放餐具,送一幅画,小朋友既体会了集体的温暖,大家的爱护,同时也锻炼了动手的能力。对于家长们也借此相互认识、沟通,更好的了解孩子的成长。

四、结语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幼儿的智力发展应当同时体现在手指的操作、语言的表达和用脑的思考上,动手、动口、动脑三者之间有着息息相关的内在联系。从小给孩子一双灵巧的小手,是促进孩子思维发展、丰富其语汇、增强其自信心的基础和前提。我们不要荒废孩子双手上的智慧,要教给孩子一些实干巧干的方法和技能,这是孩子学会生存、学会自主的起点。”

让孩子学会自理,承担一些家务劳动,是为了对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或独立性及家庭义务感和责任感的培养,并由此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家长和教师们,应该相互配合,把对方都视为一个团体,与幼儿这个小团体共同参与,协调合作,最终达到孩子自理自立,拥有初步社会责任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肖琳.微信——家园互动新载体[J].好家长,2017(11):26.

[2]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对策,白帆,甘肃教育2015-11-01.

[3]浅析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问题[J]. 张帆. 课程教育研究. 2014(18).

猜你喜欢

生活自理能力意义幼儿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