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现状、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2018-08-14王浩业赵曼莉
王浩业 赵曼莉
摘 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事关民族命运和国家发展,而中国梦所蕴含的强大精神能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重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高校积极响应,将中国梦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却在开展过程中面临不同程度、不同层面的问题。准确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进一步提高中国梦教育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大学生;中国梦教育;问题;原因
1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现状
本文以北京高校在校大学生为抽样调查对象,在12个学校采集相关数据,共发放问卷1040份,回收有效问卷946份。其中,大一年级(2016级)225份,占比例25%;大二年级(2015级)235份,占比例26%;大三年级(2014级)222份,占比例24%;大四年级(2013级)224份,占比例25%。在被调查对象中,男生565人,约占比例60%;女生381人,约占比例40%。中共党员76人,占8%;共青团员825人,占89%;群众45人,占3%。调查样本数量多、范围广、类别全,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有效性。经过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现状如下:
1.1 教育对象基本覆盖,深入推进有待完善
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7%的学生对“中国梦”非常了解,大部分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处于一般了解的程度,对“中国梦”不了解的同学存在但相对偏少。45%的学生参加学校开展的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频次一般,参与频次较多的群体占三分之一,但也有25%的学生偶尔参与甚至基本不参与。这表明,自“中国梦”提出以来,经过学校和社会的不断努力,大学生中国梦教育已基本覆盖全体学生,但其深入推进仍待持续加强。
1.2 教育效果初步显现,深度融合有待提高
在调查中,68%的同学对于“中国梦”的认知是民族的复兴与繁荣,16%的同学认为“中国梦”是社会和谐、小康生活以及所有中国人的梦想组合,几乎没有同学把“中国梦”视为像美帝一样称霸世界。74%的学生认为“中国梦”与“个人梦”联系紧密,55%的同学认为“中国梦”的提出和宣传有助于坚定个人理想信念与奋斗目标,有利于促进自身努力学习知识,将来为祖国贡献力量,但仅有10%的学生认为中国梦教育对个人沟通协作及理论涵养有所提升。这表明,高校学生对“中国梦”认知基本正确,并能以此激励自身成长,中国梦教育的效果初步呈现。然而,如何在教育中将中国梦的社会理想与学生成长发展的个人梦想深度融合起来仍需思考。
1.3 教育内容相对单一,深层学习有待扩展
学校进行中国梦教育涉及的内容按多少依次排序为“中国梦”的基本内涵、重要意义、时代背景、实现途径及与“个人梦”的关系,“中国梦”的依靠关系和困难及不稳定性涉及较少。30%的学生也建议在中国梦教育中深化内容学习。由此可见,高校在开展“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中,较多地开展了概念及实用教育,很少为学生展开深层次的剖析。
1.4 教育形式偏于传统,深化设计有待加强
针对学校开展中国梦教育的情况,61%的学生认为学校相关教育的开展主要是依托党团组织来进行,专题讲座、课程系统学习、社团及班级活动的教育形式比较常见。52%的学生在调查中反映,学校组织的中国梦教育活动吸引力不强,导致学生参加活动的兴趣不高,希望能提高相关活动的多样性和亲和力。此外,近一半的学生倾向于创新设计类的中国梦教育活动。结果表明,目前高校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的渠道比较狭窄、形式比较传统,契合学生兴趣的多样化、创新性教育形式亟待設计。
2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认同困境——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前提性问题
认同困境是指,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大学生对“中国梦”产生不信任、不践行的心理及行为。这是高校在开展大学生中国梦教育时,必须客观审视的前提性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现实性问题。
一是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恶性渗透。受西方功利思潮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淡化,推崇功利化的价值观,重视个人理想的实现,忽视社会理想的追求,认为其空洞无用、不切实际。
二是多元化思想潮流的不良入侵。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使得90后大学生的思想受到多方影响,多元化、利益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中国梦教育等民族主流意识形态被部分大学生淡化,并引发大学生价值选择的困惑与冲突,出现对中国梦教育的误读与漠视。
三是专业背景引发对教育认同的不一致。一般来说,理工科专业学生对意识形态较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注度相对较低,其学习态度和理论深度与中国梦教育的要求还有距离。
2.2 操作困境——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过程性问题
操作困境是指大学生中国梦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遇到问题。
一是如何加强全面统筹。要改变自上而下、因时而变的教育现象,避免为教育而教育的形式教育,真正将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范畴,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续开展的不竭源泉和各个时期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家园。
二是如何深化教育内容。教育内容缺乏系统化、全面化、层次化的设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当前的中国梦教育中,教育形式大于教育内容;第二,教育内容的碎片化现象严重,与其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学科教育内容的整合不足;第三,教育内容深度不足、广度不够,多从基本概念、重要意义及时代背景等角度出发,削弱了教育效果。
三是如何优化教育方式。传统的以理论灌输和政治说教为主的教育方式比较单一、缺乏活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第一,在教育中忽视了学生的专业特色、成长需求同中国梦教育的联系;第二,专题讲座、课程学习等传统方式是开展中国梦的理论教育主要形式,亲和力和吸引力较差;第三,实践教育缺乏,导致学生的理论认知与行动认同出现偏差。
2.3 价值困境——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结果性问题
价值困境是指,中国梦教育开展后,大学生对其意义或者价值的消极评判。经过近些年的中国梦教育活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追求“中国梦、青年梦、成才梦”的良好氛围已逐步形成。但针对中国梦教育的阶段性成果进行研究与分析后,仍可以发现一些制约中国梦教育实效性的问题。
一是“中国梦”与大学生面临的现实存在偏差。就业难、贫富分化等问题导致大学生对“中国梦”所描绘的美好愿景产生了怀疑,社会不公平、干部腐败等各种社会不良现象也引发部分大学生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
二是部分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与践行存在脱节。部分学生对中国梦的情感认同高于理论认知和践行程度。如许多高校开展“中国梦”主题实践活动,仍然有部分学生不积极响应。中国梦教育的最终结果,应该是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行为体验,而不仅仅是认知上的内化。从这一点来说,中国梦教育的价值追求与实现仍有一段距离。
3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学生维度——重视中国梦教育的程度不到位
受实用主义影响,部分大学生对中国梦教育抱着应付了事的心态,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追棒短期内对自身有用的知识,却排斥需要长期思考的共同理想和精神价值,认为其空洞无用、不切实际。此外,部分学生在中国梦教育的学习过程中,没有主动将“中国梦”与个人的价值观构建、理想追求、专业学习、职业规划等相结合,导致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严重不足。
3.2 学校维度——实施中国梦教育的工作不充分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高校在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和认同教育时,没有很好地从学校建设发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宣传文化建设工作视角加强对中国梦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没有建立长期有效的中国梦教育机制。
二是教育形式相对陈旧。大学生的从众意愿程度是中国梦教育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点。当前,中国梦教育的模式化、形式化和套路化现象严重,多数高校采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班团活动、发放学习材料、普遍吹风等方式开展中国梦教育。然而,这些教育模式早已被学生熟知,学生甚至对其产生了心理厌倦倾向,教育效果欠佳。
三是理论研究不够深入。教育者大多是为了教育而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没有结合时代背景、没有融合新鲜思想,只照搬原理而不从学生实际出发,只空谈理想而与学生实际需求严重割裂,贫乏的中国梦理论基础造成学生在接受各种教育活动时像是在重复老套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不足,中国梦主题教育没有落到实处。
四是实践教育比较缺乏。各高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陈旧的问题,在中国梦的主题教育中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相对不足。大多采用“喂食”方式為主的理论教育,在实践教育活动上支持的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梦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蔡小葵.中国梦视域下9O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调查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6,36(3):157-160
[2]郭委.“中国梦”视域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及提升对策[J].现代交际,2016,(438):107-108
[3]王静.“中国梦”视域下“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J].北方文学杂志:185-187
[4]汪明松.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困境与突破[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5,(1):101-103
[5]赵敬东,苏回水,陈丽娟.当代大学生中国梦认知、认同、践行现状调查与分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136):5-7
[6]高争.中国梦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2015:1-23
[7]董秀青.“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33(444):38-40
[8]刘建成.自媒体时代高校中国梦教育的困境[J].安顺学院学报,2016,18(5):26-27
[9]周伟.论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意义和途径[J].晋中学院学报,2013,30(4):16-18
[10]彭京宜.解析“中国梦”[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4,12(44):80-84
[11]李亮亮.“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路径探析[J].高教学开,2015,(18):14-15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北京 10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