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们也曾说“不”

2018-08-14金一南

特别文摘 2018年7期
关键词:白旗杨芳英法联军

金一南

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已经多次被侵略战争洗劫。有人认为鸦片战争后,之所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是那些皇帝昏庸腐朽、奴才透顶,不敢说“不”。

果真如此吗?

先看看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大声说“不”的道光。

道光皇帝接手的大清江山,已经是一个朝风腐败的烂摊子。

说起1840年那场鸦片战争,大多数人以为敢对洋鬼子说“不”的只有林则徐。他们不知道1838年那场有28名督抚大员参加的禁烟大讨论中,20位大员反对严禁,主张弛禁;道光皇帝力排众议,坚决主张严禁,支持并起用林则徐。

1841年1月27日,道光正式下诏对英宣战。

敢于宣战的道光,让谁去指挥作战?御前大臣、靖逆将军奕山。奕山又以宿将、湖南提督杨芳为前锋主将。

杨芳怎么抗英的呢?他认为英舰竟能于风高浪涌的洋面操大炮击中目标,定有邪术在内。于是这位在平定张格尔叛乱中厚积威名的战将,一纸作战命令竟是遍收妇女溺器载入木筏,由一副将统领,一闻炮响便蜂拥而出,举筏齐列水面,以溺器对准英船,驱赶震慑其操炮邪术。

杨芳以马桶为胜具,后来被笑传为“粪桶尚言施妙计,秽声传遍粤城中”。

大将杨芳丢了人,主帅奕山又能挣回几多面子呢?

当时从湖南、四川、贵州等地调入广东前线的兵力已十倍于敌。但奕山却在兵力仅为自己十分之一的英军攻击下,在广州城挂出了可耻的白旗。

升了白旗的奕山又不想丢人,便虚报战果欺骗道光,说英军进攻靖海门、激战正酣时,烟雾中忽见观音神像,英军遂不敢再击;又观音山下三万斤火药被汉奸点燃,正欲爆炸,有白衣女神展袖拂火,顿时熄灭。

道光闻讯,亲书“慈佑清海”四字匾额送观音庙,以谢神恩。

第一次说“不”很快以称“是”而宣告结束。1841年1月27日金銮殿上的一纸宣战诏书,变成了1842年8月29日英国军舰“皋华丽”号上那份《江宁条约》(后称《南京条约》):割让香港,五口通商,赔款2100万银圆。从此开近代中国割地赔款之先河。

听闻条约签订,道光帝退朝后不吃不喝,负手于殿阶上徘徊往复,一夜不息;“侍者但闻太息声,漏下五鼓,上忽顿足长叹”。割地赔款的屈辱,愧对祖宗的自责,使颇想有所作为的道光深陷懊丧与悲痛。他蹒跚于深宫,难以解脱。

道光的晚年沉寂潦倒。他至死未解脱重压于心头的“历史罪人”这个包袱,最终也未弄清楚败在了哪里。

道光的失败,并没有阻止后来者说“不”。

最鲜明的是他的第四子,继承皇位的咸丰皇帝。

咸丰帝登基时刚刚20岁,血气方刚,立志为父报仇。年轻的咸丰虎虎有生气,颇想有所作为。咸丰不但敢撤投降派,而且也敢向洋人开炮。1859年6月25日,英、法舰队向大沽口炮台进攻,清军还击,激战一昼夜。13艘英、法舰中,4沉6伤,官兵伤亡500余人,舰队司令何伯的腿也被炸断,联军竖白旗狼狈而退。

敢向洋人开炮的咸丰,还敢扣押洋人特使。1860年9月9日,巴夏礼代表英法联军在通州與清政府谈判。咸丰帝恨透了巴夏礼,认为一切坏事皆出其策划,遂下令将其扣留在通州。巴夏礼被擒当天,咸丰便传谕各海口:一律闭关,断绝贸易,与英法决战。

咸丰一直在北京坚持,直到英法联军即将兵临城下。

坚持不住了,跑起来又比谁都快。这个一直主战的皇帝在发布宣战诏书后,眼见“禁兵不足恃,京城不可守”,便不顾臣下的劝阻,天不亮就从圆明园“启銮”“北狩热河”,仓皇出逃了。

龟缩于热河的咸丰在那里忙碌地连发数道谕旨调兵遣将,目的只要附近兵马“无分昼夜,兼程前来木兰行在”,保卫他的身家性命。他可眺望过北京上空腾起的浓浓烈焰?那红的火和黑的烟会给他一些什么样的启示呢?今人是一无所知了。

唯一知道的是英法联军签约退兵后,他大松一口气说:“从此永息干戈,共敦和好,彼此相安以信,各无猜疑。”

那个当年大声说“不”,又是宣战又是扣人的皇帝,已经无踪无影。

他最后死在了热河。生命已经不再给他时间回京看看其夏宫的残骸与废墟了。

再看看后来,1894年8月1日光绪皇帝发布对日宣战诏书,1899年6月21日,慈禧太后对诸国发布宣战诏书,一份又一份慷慨激昂的宣战诏书使人看到,大清末年的统治者们并不缺乏说“不”的勇气和决心,但结局是一个比一个败得更惨,这是为什么?

(摘自“百度阅读” 图/陈明贵)

猜你喜欢

白旗杨芳英法联军
美丽的翅膀
——彬县城关中学校歌
英法联军侵华之役“通州八里桥之战”探析
英法联军为何没烧紫禁城
英法联军为何没烧紫禁城
想起初春的那一天
投降为什么打白旗
投降为什么打白旗
红衣服 蓝衣服
“乌龟壳”遭受“灭顶之灾”
可夺之爱并非真爱(她是夺人之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