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租车故事

2018-08-14老猫

特别文摘 2018年7期
关键词:夏利译林上车

老猫

有人说看一个城市的面貌,就看出租车。如果这话成立的话,北京的脸面真是太糟糕了。一出机场,打车的距离没在50公里开外,那司机的脸色可不好了。也难怪,在机场趴个活怎么也得三四个小时,等三四个小时,你就去个三元桥,十多公里,这不倒霉催的吗?偏偏大部分大企业都在东边,而且望京、天通苑这样的超大居住区也都不超出这个距离,因此,出租车司机们倒霉的概率就不低。可见一到北京,能看见什么样的脸。

北京最早有出租车那会儿,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时出租车司机可是高收入阶层,散活不拉,都在涉外酒店服务。据说出租车司机一个月能挣三千,那可是80年代的三千块啊。那时候出租车都是好车,比如红旗、尼桑等。后来出租车普及了,就是小面,高级一点的是夏利,再高级一点的是富康。刚开始出租车司机也挑活,这儿不拉那儿不去的,后来狠狠整治了几次后,白领彻底转化为蓝领,结果挑车的是乘客了。比如一般情况下见着富康或者夏利,打车的手就放下了,为什么?贵啊。可要到了盛夏,多数人又只选择贵的,因为有空调。

那时候乘客比较苦恼的,是遠看分不太清楚是富康还是夏利,都是两厢车又都是红色,打还是不打呢?到了晚上,就更难分辨了。有次我在天坛打了辆车,心想富康也坐,结果上车后觉得不对劲,怎么起步价那么贵啊?再仔细一看,竟然是——红旗。师傅问我去哪儿,本来想去三元桥的,立刻改口说去崇文门了。

黄面的消失后,北京逐渐开始统一出租车车型,几经周折,基本是现代了。车身漆黄,上半部有变化,按春夏秋冬四季,分成绿蓝棕白四色。当然,打车费也逐渐飙升,这么说吧,打个车到目的地,如果费用在四五十块钱,那么就算近的,都不好意思跟别人说。至少百元,才好说自己是坐出租车来的。

花钱多还在其次,最主要的是打不上车。尤其是高峰期,在街上等半天,空车不停,好不容易停一辆,周围人蜂拥而至,再一问,司机哪儿都不去。这是什么感觉?一觉回到二十年前。

要说这事,司机和乘客各有各的苦衷。一是出租车数量不够,也不扩充;二是道路真的太堵;三是出租车司机挣不到什么钱,钱都交份儿钱了,就没了工作积极性。北京还那么大,住在郊区的人那么多,喝酒不能开车,限行不让开车,可不就得挤公交坐出租。这要是碰个急事,能急死人。我这种不爱争抢的人,居然创造了两年不坐出租车的纪录——不是不打车,是真打不上。

老实说,一个城市的出租车的事解决不好,这个城市再光鲜,也该等于零。作为窗口行业,不管什么原因,搞出这么一个爱答不理的窗口,别人能说你什么呢?

(摘自《这是哪儿?北京!》译林出版社 图/亦晨)

猜你喜欢

夏利译林上车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以译林版《英语》必修第三册Unit 1 “The Amazon Rainforest: a Natural Treasure”为例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以译林版《英语》必修第三册Unit 1 “The Amazon Rainforest: a Natural Treasure”为例
刚需看过来!首期14万起!广州这个上车盘,你怎么看?
《译林》创刊四十周年庆
最高权sl2模的sl2分解
再续“趣”缘——以译林五下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例谈CSS教学范式
防晕车
过刊转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