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路上
2018-08-14三三妈
三三妈
散学典礼上,学校例行对各学科年级前三名进行表彰,晚上接女儿回家,路上她叹口气说:“唉,这次没考好,西班牙语和历史差一点就A星了。居然一个前三也没进。”
尽管我们一直不是很关注考试与成绩,但对三三来说,付出的努力能否获得呈现还是很重要的,更何况上学期期末,她曾经三次站上领奖台。“你最好别考第一名。”我曾经开玩笑般对女儿说过,“为什么?”她很惊讶。我说:“第一名就没有上升空间了,然后它就会成为你的负担,每次都要为了维持这个结果付出很多,有时候可能会太多。”此时正在开车的爸爸,听出了她的失落,安慰说:“觉得哪里学得不够清楚,再努力就好了。”“嗯。”然后我们就聊起了别的话题。无论女儿考得怎样,我和爸爸都没有特别询问过“谁考了第一名”,因为对我们而言,自己的努力与结果才是最重要的。尽管常常会听到“别人家孩子”这样的谈论,也会从那些爸妈口中听出浓浓的醋味,但直到看到山东淄博一个中学生因为同学考试总是超过自己,而精心谋划杀死了第一名的新闻后,我才意识到中国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令人担忧。
我不知道行凶者到底受到怎样的刺激,也不知道被害者的爸爸妈妈要如何面对这场飞来横祸,只知道这两个家庭从此支离破碎,要承受沉重的苦痛。行凶的孩子常常是第二名,这个名次本来已经很好了,可是他看到的不是自己的位置,而是比自己强的“别人家孩子”。这个看见,是孩子自愿看见,还是家长反复强调出来的呢?想要改变自己的名次,唯一合理的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如果已经尽全力还是无法达到想要的效果,那就应该接受每个人的能力都有局限的事实。因为自己有弱点而仇视比自己更强的人,这是典型的心理扭曲。新时代流行的口头禅—羡慕嫉妒恨,羡慕是正常范畴的心理反应,嫉妒已经有些情感偏差。莎士比亚在四大悲剧之一的《奥赛罗》中对嫉妒进行了戏剧化的描写:“那可是一只绿眼的妖魔,它惯于耍弄爪下的猎物。”因为别人比自己强而心生恨意,这已经到了急需心理调整甚至治疗的地步。
对自己考试的成绩不满意,可以分析没考好的原因,尽量用科学的方法提升学习兴趣,提高考试成绩,而不是憎恨比自己考得更好的同学,甚至拔刀相向。那些因为成绩不好而怪罪老師,高考结束借机对老师拳脚相向的,更是无理取闹。
不知从何时开始,推卸责任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病。假如孩子学习不开心,就去责怪老师、学校,甚至教育体制;假如自己没有升官发财,就去责怪社会环境潜规则……这个世界确实并不完美,也有很多可以改善的地方,但所有的不完美都不能成为推卸责任的借口啊!每个人一直都有选择的权利,如果你觉得公立学校的教育模式不适合孩子,可以尝试其它教育方式,或者用家庭教育做补充,比如多跟孩子一起亲子阅读,借助手边能够利用的资源尽量帮孩子减压。如果教育环境无法改变,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心理保护机制,自信自强的孩子的未来一定不会灰暗。自然科学三大定律之一的能量守恒定律提到:“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能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而且能量的形式也可以互相转换。”同样的,没有无缘无故的获得,成绩提升必然是要付出努力,而非直接从另外一个人手里抢夺。我们应该教孩子把注意力放在自身,而非更多关注“别人家的孩子”。
世界杯开始之前,有人对日本队先发阵容提出质疑,他们的回应是“先做好自己。”战后日本经济快速恢复上升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这样的态度,每个人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少抱怨,少指责。 莎士比亚也曾经说过:“人们可以支配自己的命运,若我们受制于人,那错不在命运,而在我们自己。”
认识自己,做最好的自己,接受那个不完美的自己吧,不要把过错归罪于他人。因为如果你那样想的话,不仅仅会毁了你自己,还会害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