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有标准吗?
2018-08-14风之子
风之子
当王菊以黑马的姿态,在创造101的女团选拔中脱颖而出的时候,外媒说她是中国的碧昂斯,打破了审美的固有壁垒—这虽然有点言过其实,但是她那浓妆大卷发、小麦色肌肤、身材壮硕的形象,的确和巴掌脸A4腰、锁骨放硬币、反手摸肚脐、肤白长腿的“偶像”相去甚远。
她和孟美岐、吴宣仪站在一起,更像是拎着擂鼓瓮金锤来砸场子的。她用独立、自信、坦荡和活力挑战了审美神经。虽然最终她未能跻身女团11人成功出道,但她让人们对什么是女性的美,如何造就美,有了更多的思考。
美可以有标准,但不是唯一
不能否认的是,美也具有共性,具有可量化的标准。英国曾有研究指出:只需要0.4秒,大脑就能分辨出一个人是否属于“美人”范畴。孟子说“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就是审美的共同性;元代画家王绎《写真古决》中就提到,完美的脸部比例是“三庭五眼”:三庭就是以眉骨、鼻底为分割点,从额头顶端到眉毛、从眉毛到鼻子、从鼻子到下巴,整个脸三等分;五眼就是脸的宽度以眼睛的宽度为测量标准,分成5个等份。
新墨西哥大学(University of New Mexico)的进化生物学家兰迪·松希尔(Randy Thornhill )对脸型的研究已有20年之久,他發现男人和女人都觉得脸部对称的异性更加有吸引力;
韩国仁济大学整形外科教授李承哲在2010于国际美容整形外科学会(ISAPS)下属刊物《美容整形外科》中发表一篇论文,发布了使用全球多名女艺人的照片合成的五张平均脸。即使是在不同的人种中,我们也依然能发现美貌的一致性,其中中国美女脸颊较为狭窄,脸型纤瘦,下巴突出。
但是在强调共性的同时我们也需指出,美是一种感觉,在“美”的领域,形象大于思维,从来就没有唯一的标准。“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情人眼里有一千个西施。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也是美。
热情刚烈棱角分明的萧红是美的,垂首蹙眉弱质纤纤的阮玲玉也是美的。
高贵典雅的英格丽褒曼是美的,妖冶狂放的麦当娜也是美的。
胸以下全是腿的林志玲是美的,一米五五的“豌豆公主”凯莉-米洛也是美的。
花样年华的苗苗是美的,银发慈祥的秦怡也是美的……
美还随着社会所蕴含的历史丰富性和民族互补性,使得审美呈现出了多源化、多层次化,在不同的时代拥有出不同的倾向。
20世纪80年代,中国民众更欣赏线条气质硬朗的女性。端庄大气、英气勃勃、国字脸的林青霞备受喜爱,她演的“男人没她帅,女人没她美”的东方不败成为不可磨灭的形象。但却不妨碍五官精致、温柔似水的邓丽君站在美的另一端。
20世纪90年代,大眼睛小圆脸的玉女明星被万众追捧,王祖贤、周慧敏这样的“玉女掌门人”成为大众情人。即使是这样,高高瘦瘦、特立独行的王菲同样追随者众。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不管在什么时代,美的标准从来就没有“一统江湖”、千人一面的说法。整齐划一是一种美,但美绝不是整齐划一。林志玲参加了一档创新准直播访谈节目《十三邀》,主持人许知远问她,在国内她算是“美”的标准吧,林志玲机智地反问:“标准,美有什么标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