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香港保险
2018-08-14夏淑媛
夏淑媛
近年来,香港保险行情不减,舆情炙热。
2010年开始,香港保险逐渐“走红”。香港保险业监理处数据显示,2010年,内地访客新造保单保费为43.81亿港元,到2016年,这一数字上涨至726.88亿港元,是2010年的近17倍,在香港个人寿险业务总新造保费的占比也从2010年的7.45%上升至39.3%。
然而,资本流出的压力使监管层开始有所举动。2016年2月初,国家外汇管理局和中国银联重申,银联持卡人在境外保险类商户单笔交易金额不得超过等值5000美元,中国银联也对境外收单机构进行了规范。
在外汇管制收紧的背景下,这些限令并没能阻挡内地客户赴港购买保险的脚步,反而不停地有大额保单爆出。2016年10月29日,中国银联全面暂停以银联为支付渠道交纳香港保险保费,香港全部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包括储蓄寿险和重疾险等险种),保费不能再以银联刷卡方式交纳。
2017年,内地访客新单保费508亿港元,同比下降30.1%,占香港个人寿险业务总新造保费的32.6%,较2016年全年的39.3%有明显下降。2018年一季度,内地访客新单保费收入118亿港元,占香港个人寿险业务总新造保费的26.8%,同比下降37.1%。
事实上,香港保险的走红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迹可循。一方面,内地保险公司限于监管政策、运营成本等原因,保费居高不下,加之销售渠道能力不足,销售人员流动率高,以及职业素养跟不上消费者成长等原因,与香港保险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由于内地优质资产缺乏,使得一些高净值人士转向境外寻求资产保值增值的方式,加之中产阶层保险意识逐渐崛起,经济实力日益壮大,也开始转向境外寻求保障产品帮助家庭抵御风险。美元进入强势周期也为香港保险热潮推波助澜。
4月26日,一则香港保险的拒赔案——“海港城横幅事件”在保险圈闹得沸沸扬扬,一度在网络上疯狂发酵。值得一提的是,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确实存在一些风险。例如,在法律方面,內地居民投保香港保单,需亲赴香港投保并签署相关保险合同。如在境内投保香港保单,则属于非法的“地下保单”,都不受内地和香港法律保护。在退保方面,香港保单前期现金价值低,退保损失大。
由于涉及不同的利益群体,美化者有之,抹黑者有之,频繁的争论使得原本复杂的保险市场变得难以被消费者理解,困惑的消除难上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