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器换人”行动中推进农业机械化全面高质发展
2018-08-14
作者信息:常山县农机管理站,324200,浙江常山
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加快推进农业“机器换人”,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现实需要。近年来,常山县根据浙江省《加快推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16〕19号)精神,制定了农业领域“机器换人”行动计划,分步实施和推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促进农业机械化全面、全程、高质、高效发展。2017年成功创建省级农业“机器换人”示范乡镇1个、示范基地1个、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个、“平安农机”示范乡镇1个。
1 主要成效
1.1 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农业“机器换人”行动的深入实施,全县农机化事业得到跨越式发展,各类农机装备大幅增长,新型农机具广泛应用,农机装备由主要粮食作物向其他农业产业覆盖,由纯农田机械向设施农业装备延伸,由常规机械向信息化、智能化机械发展,形成装备结构提升优化、量质并举的发展趋势。2017年新增先进适用农机具139台套,其中轮式拖拉机25台、联合收割机19台、粮食烘干机22台、水稻插秧机1台、耕地机械46台、增氧机15台、碾米机5台、简易保鲜冷库4套681 m3,重点引进山地轨道运输机1台、植保无人机2台;新建粮食烘干中心5个,新增批次烘干能力220 t;新建水稻育秧中心2个,新增育秧机械设备1套,育秧能力50 hm2。新型智能环保、安全高效适用农机新产品的陆续应用,推动了全县农机装备结构优化升级。
1.2 粮食生产机械化迈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
水稻是常山县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通过大力实施“机器换人”,全县水稻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68.57%,水稻生产育秧、耕、种、收、烘干、植保、秸秆处理七大环节基本实现全程、全面、高质、高效机械化。全县拥有育秧中心19个,年育秧能力2 900 hm2,实际育秧1 720 hm2。粮食烘干中心42个,烘干机106台,批次烘干能力1 057 t,实际烘干粮食3.37万t,粮食烘干率近74%。引进传送带送粮入仓,相比传统移动搅龙进粮速度提高6倍以上,只需2人即可完成进料、烘干、出料、输送、进仓等作业程序,实现了全程流水线作业,大大节省人工成本。通过举办无人机植保示范现场会引进高效植保机械,无人机植保每天可作业30~40 hm2,收费150元/hm2,作业效率相当于15台机动喷雾机。
1.3 农业生产方式转变、节本增效明显
在“机器换人”行动的推动下,新型智能化装备、新技术得到快速推广应用,改善了农民生产作业条件,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据测算:水稻插秧机与人工插秧相比提高生产效率20倍以上,节本1 500元/hm2,增产 525 kg/hm2,节本增收 2 490 元/hm2,且常山县锦禾农机公司生产的2ZG-6和2ZG-8KZ型宽窄行不等距插秧机相比传统插秧机,其效率和增产效果更高;水稻机收节本1 350元/hm2,减少损失20 kg/hm2,节本增收1 800元/hm2;热泵型烘干机烘干稻谷成本约0.1元/kg,是柴油烘干机的1/3,是人工晒干的1/4,极大节省了烘干成本;植保无人机作业效率是传统植保的10倍,而且安全无毒、防治效果好;大力推广的适应常山县多山地形特点的山地轨道运输机,填补了农用山地机械化运输领域的空白,不仅减少在地形复杂山地的修路投入和人工运输成本,还减轻了劳动强度,一台运输机一天的运输量等于10个劳动力的运输量,该机在该县的胡柚、油茶、茶叶等经济作物基地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4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壮大、能力加强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地方扶持政策的双重扶持,催生和培育了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农机化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得到迅速发展。借助先进的农机装备,农机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组织各类跨区服务成为农户增收的途径之一。2017年新晋省级农机合作社示范社的常山县辉宏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6月,位于金川街道新建村,拥有社员5人,拥有各类农机具42台(套),其中拖拉机3台、联合收割机4台、烘干机6台、插秧机4台、喷雾机3台、播种机3台、微耕机1台、催芽机1台。合作社办公、烘干等场地面积5 000 m2,机库面积400 m2,入社土地经营面积100 hm2,总服务面积547 hm2,并建有烘干中心、育秧中心、农民培训学校、农机维修中心,年经营收入320万元,惠及农户1 000多户。每年培训农机人员200人次,承办现场会1~2次,初步具备“一化四中心”服务功能。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农机专业服务组织5家,这些服务组织承担了大多数的农机生产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2 主要做法
2.1 推进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
围绕稳定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大力推进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加速推进养殖业、农产品初加工等领域全面机械化,为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提供装备技术支撑。2017年完成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40.291万元,实现新的突破。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带动农机装备水平优化,水稻、玉米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分别达到68.57%、23.34%。果蔬、粮食机械化加工量稳步提升,2017年加工果蔬20 998 t,加工粮食40 938 t,相比2016年机械化加工率分别提升2.3、6.4 百分点。
2.2 抓好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农机服务的供给水平,探索完善全程托管、保姆式、互联网+农机、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等农机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引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以农业“机器换人”为契机,培育一家全程托管、全程实施机械化服务的专业农机合作社,带动全县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的全面提高,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建立健全完善灾害天气应对、事故纠纷处理等应急预案,加强各社会组织合作社的农机安全日常管理。
2.3 强化先进机具示范引领
农机工作要服务农业“机器换人”这一条主线,紧紧围绕“机器换人”示范县、示范乡、示范基地三个层面展开。常山县农机管理站根据当地农业种植、产业结构特点,积极举办新型农机生产作业现场会,主动引进先进适用机具,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2017年4月24日,在同弓乡金川源村畚斗畈举办农业“机器换人”现场会,开展了插秧机作业示范,共有省、市、县技术人员及大户100余人参加。同年9月13日,在青石镇江家村胡柚产业示范区承办市农业局主办的农业“机器换人”暨柑橘转型农用无人机现场会,开展了深圳高科新农公司生产的单旋翼和多旋翼农用无人机植保作业示范,农用无人机专家作了行业发展专题报告,省、市、县技术人员及大户200余人参加。何家乡雨生茶业专业合作社在茶叶生产基地黄岗村,引进了该县首台山地单轨运输机,轨道全长504 m,用于化肥、农药、茶叶等运输。常山县美柚胡柚专业合作社在青石镇江家村胡柚示范区,引进了该县首架多旋翼农用无人机,用于山地胡柚、柑橘植保作业服务。
2.4 加快老旧机具报废更新
加快传统老旧、低质低效生产机械的淘汰与更新,是优化农机装备结构的重要手段。县农机管理站严格按照《常山县农业机械报废补贴实施方案》规定程序操作,加大对农机报废回收拆解工作的监管,提高补贴资金结算和兑付效率,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升级换代,加快节能环保安全新型农机装备的引入。2017年,报废农机37台,其中拖拉机23台、联合收割机14台;发放补贴资金14.05万元,其中中央更新补贴7万元、省补资金4.935万元、县补资金2.115万元。
3 存在问题
3.1 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差距较大
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高,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低。目前常山县水稻、玉米、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68.57%、23.34%和23.02%,而马铃薯、花生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分别只有2.38%和1.05%,作物种类之间机械化水平差距较大。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经济作物耕地环节机械化水平高,粮食产后烘干和经济作物种收环节机械化水平低。例如水稻耕种收机械化水平为68.57%,而烘干机械化水平只有47%;经济作物耕作机械化水平为21.5%,而种收机械化水平几乎为0。粮食加工机械化水平高,林果业、养殖业、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水平低。2017年加工果蔬20 998 t、饲草料4 911 t、油料3 625 t,与全年机械初加工粮食40 938 t相比,分别仅占51%,12%和8.9%,差距明显。
3.2 购机补贴政策扶持力度不足
常山县属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力有限,较少或没有出台附加补贴政策。例如江山市在购机补贴上除了中央补贴和省级配套补贴,每台机具再按售价的10%追加补贴;临安区对于产业首台引进的农机在中央补贴和省级配套补贴之外,再按售价的80%追加补贴,同时参加农机保险的给予保额50%的补贴。常山县没有出台类似的地方追加补贴政策,由此导致全县农机全程高质推进较困难,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所购机具以耕作机械为主,先进的无人机、轨道运输机等推广很少,全县仅有一二台。
3.3 农机农艺融合不充分
农机农艺“两张皮”的问题始终制约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当前状态下各个部门之间相对比较独立,缺乏必要的沟通与联系,农机与农艺的培训又是相互分开的,而现代化的农业必须依靠相互的沟通与配合。例如农机与农艺技术结合需要相关部门对该技术进行推广,需要开发部门对该技术进行实时的更新与完善,只有这样新技术才可以得到推广和普及。同时农机户对先进技术的认知程度还不够,要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促进农机农艺融合,需要一个长期的磨合过程。例如,2016年常山县引进了一台多功能油菜耕作机,集旋耕、开沟起垄、播种、施肥等功能于一体,但在实际使用中,农户反映多种功能难以同步完成,基本上只用于旋耕与开沟,其他功能成了摆设。
3.4 基层农机服务力量薄弱
农机管理队伍人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年龄老化、知识更新不到位。目前县农机管理站共8人,其中30岁以下人员1人,其余人员都在50岁左右,老龄化严重;乡镇农机员一人多岗且轮换速度快,更加没有专业的农机基础知识。在农机监理上,监理装备、检验手段落后。县农机管理站无专业检测设备,农机检验依旧使用“眼看、手摸、耳听、脚踹”的传统方法,不能准确判断农业机械的安全技术检验状态,致使部分报废机械严重超期使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隐患。公共服务力量不强,农机科技教育培训次数少、惠及农户数量有限。例如2017年开展农机培训2次,其中一次针对农机员共10人,一次针对农机手共100余人,不足以满足全县从业人员的需求。在农机维修方面,全县持证农机维修点13家,每家都只有1名维修工,且设施设备落后,只能从事简单的更换修理业务,满足不了开展业务的需要。
4 发展建议
4.1 加大投入,完善配套措施,推进全面机械化
建议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投入,进一步完善配套扶持政策,提高生产关键环节农机具购置补贴比例。特别是常山县属于欠发达地区,要提高认识,在保障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稳步提升的情况下,通过积极争取省、市农机化推广项目,大力引进先进的农业机械,制定出各类经济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规划,加速提高果蔬、渔牧、养殖业等经济作物的综合机械化水平。借着“机器换人”的东风,立足大农业,发展新农机,促进产业兴旺,助推乡村振兴。
4.2 加强技术研发,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创新工作机制
探索农机农艺技术的集成应用,深入开展农机农艺融合示范点创建。根据不同的农业生产条件需要,研发引进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主动做好与农技推广部门的工作协调,把农机农艺结合贯穿于农机推广工作各环节和全过程,体现农机农艺相辅相成、技术配套的内在要求。引导农民改善种植结构,选择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重点做好水稻、茶叶、胡柚、蔬菜等农机农艺融合技术试验。
4.3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业务素质,推动农机安全发展
通过农机实用技术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农机手作业能力培训,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整体技能水平;稳定基层农机员队伍,落实各乡镇农机员岗位编制,建立一支有较高业务素质与推广服务能力的基层农机推广队伍;通过继续教育、岗位练兵等形式提高农机管理者的管理、推广应用能力,培养一批能带头、懂技术、高技能、善学习的“农机铁军”。在搞好宣传学习培训的基础上落实好牌照管理、执法检查、隐患治理等工作,把烘干机、粮油加工机械等非牌证管理机械也纳入监管,真正做到不留空白,为农机作业全程化、服务社会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