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庸》朱熹解与荻生徂徕解的比较研究

2018-08-14徐晨梅

山西青年 2018年16期
关键词:朱子学中庸朱熹

徐晨梅

(浙江工商大学,浙江 杭州 310000)

19、20世纪,在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下,东亚文化圈重新燃起了研究朱子学之热。韩国表现为性理学的再热,朝鲜实学家们掀起了对朱熹心性说的批评潮。在日本,以荻生徂徕为代表的学者们纷纷持着现世思想解读孔孟,批判朱熹的大学中庸注释。

荻生徂徕的思想的特点之一也可以看作是反朱子学。他提倡“古文辞”作为经典解释的重要方法,主张从古文辞学的反法论出发,批判朱子学的性理学论。他强烈反对朱子学主张的立足于道德伦理上的政治,认为政治应该和道德伦理区分开。

仔细审读朱熹的《中庸章句》和荻生徂徕的《中庸解》,可以发现二者在一些字句的具体释义上有较大的差异。下面就将一些具体例子,论述其注释之差。

例子一:“喜怒哀乐之未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朱熹认为喜怒哀乐为“情”,未发称为“性”。朱熹人在与外界接触时,就会动心,会自然地流露出感情。道之本源是天授的,且不可改,是天授给人类自身的一些不可剥离的特质。

所谓未发,指两方面,一是儿童,初到世间,未有详细认知;二是人在意识未反应过来,即无意识行为,例如习惯、口音等等。心未动,情未发。心是虚静的;所谓已发,是指有意识意识化的行动,内心加以思考后采取的举动。未发与已发,二者的区别界限在于,是否有意识化,是否自动自发的。举例来说,当与很久不见的朋友见面时,会流露出开心;事情进行的不顺利的时候,会感到挫折……这样的时候都是情。但即便在这些时候,喜怒哀乐不过分地表露,情感宣泄恰当、不过分,谓之和。

朱熹认为“心统性情”。多怒易喜的人通过后天的学习、教化,可以符合节度,达到中节。

荻生徂徕则认为“喜怒哀乐,有以心言之者,有以情言之者……此篇主性,故以情言之”。他认为要从情感的次元出发。正是对上文“率性之谓道”的对应解释。但是人易受环境的后天影响。例如两个双胞跑,如果从小在不同的地方成长长大,会形成不同的性格。喜怒哀乐,人之本性,但是要以正确的方法,合乎中节地表达感情。

荻生徂徕认为“性发为情”,性一直在动,在改变。这与朱熹的心统性情,形成了鲜明对比。

例子二:“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朱熹版

对于这段话,朱熹与荻生徂徕差异也较多。从句读到解释,均有差异。

朱熹将这段归为7章,接上章内容的大知,言不明以接下章。此章讲述的是一般人的智慧。

朱熹在这里,将“予知”单独成句,“予知”但是仍然“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还有,“予知”但是仍然“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因此,这些都不能称之为最上的“大知”。值得注意的是,朱熹认为这章提到的“知”,都不是“大知”,是从个人角度出发的,自我认知的“知”。

荻生徂徕的注释本里,“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他将之看作第六章,二者句读也不同。在这里,“择乎中庸”是中心内容,与上句互成对比强调。他认为人们虽然嘴上说知道驾驭马匹的方法,但是事实上并不知道。又说着我知道怎么选择中庸的方法,但实质上连一个月都坚持不了。因此,人们认为自己选择的是中庸,但是那不是对的中庸。真正知道且会中庸的人,除了圣人,别无其他。

例子三: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君子之道费而隐。

朱熹将“君子之道费而隐”看做第12章,之前部分看做11章。第2-11章是子思引用了孔子的话,解释说明第一章内容。朱熹在这章里说,作为三达德的智仁勇是开启道之门的钥匙。三达德缺一不可,缺一就不可能接近道,乃至接近德。

“素隐-隐僻的歪道理,或者做些荒诞的事情,那么后世的人也许会用某种方式来为他记述,或者为其立传”。但是真正的圣人不屑于这么做。

遵道而行,择善而从。但是半途而废,则可能是因为力不从心。朱熹对此处解释是,至诚无息,他重视的是人积极地诚实地不懈努力。

中庸的成德,是智仁勇兼备,这样的人,正是孔夫。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解释第一章。朱熹认为三达德,智仁勇是接近道的方法。舜是知,颜回是仁,子路是勇。

“君子之道费而隐”。朱熹将之视为12章。费:广大。隐:精微。对“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进行阐发,正因为道不可须臾离开,所以,道就应该有普遍的可适应性,应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理,发人深省。

荻生徂徕和朱熹不同,他将这部分视为一章。从第三章开始都是为了解释中庸所存在的。

他认为朱熹从《汉书》里找到索隐的意义,是不正确的做法。而且他认为子思本意是“故第三章以下,类聚孔子之言及于中庸者,而以此终焉”。

此外荻生徂徕对于“君子”一词,也对朱熹有不同看法。朱熹认为的君子,不仅仅是道德君子,也可以是一般知识人自称的用语。而荻生徂徕认为君子,仅仅指的是道德上的君子。

猜你喜欢

朱子学中庸朱熹
羽翼与转化:朱子学在关中地区的接受和传播
人的伟大
中庸自明
全球视域下的朱子学
丽末鲜初朱子学对朝鲜半岛的影响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论“何谓朱子学”?
——一种可能的阐发途径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朱子深衣”与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