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7年北京市蔬菜无公害基地情况调研

2018-08-14赵一凡张立新王全红

蔬菜 2018年8期
关键词:渠道基地销售

赵一凡,祖 恒,李 琳,张立新,王全红

(北京市优质农产品产销服务站,北京 100101)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为解决这个问题,农业部于2001年正式启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1]。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是我国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标志,对于促进农户、企业和其他组织提高生产和管理水平,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消费安全,建设和谐社会意义重大[2-4]。基于此,于2017年开展了北京市蔬菜无公害基地(以下简称基地)的调研工作,以求为无公害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

1 数据及研究方法

调研主要采取问卷发放调查与访谈调查的方式。发放的问卷设计了23个问题,包括了蔬菜无公害基地的基本情况、认证前后的变化、销售渠道占比,存在的问题以及基地需求。全年发放问卷387份,剔除未完成、信息错误及漏答关键信息的问卷,获得有效问卷330份,占北京蔬菜无公害基地总数的53%。

2 基地调研概况

2.1 基地经营类型

在所调查的蔬菜无公害生产基地经营主体中,有153家企业、177家合作社,占比基本相当。这些基地生产经营类型多样,包括自产自销、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图1),其中以自产自销为主,统一生产、统一销售,占比57.55%,属于基地生产主体的主要经营类型。除生产经营外,330家基地生产主体中有126家还经营其他业务,其中休闲采摘的主体占到73.81%,是除了生产经营外最主要且占比最大的业务,是提高基地生产主体收入的有效途径;还有一小部分经营地产建筑行业,以及一些隶属于企事业单位后勤部门,这些单位经营基地主要是为了满足本单位需要,有些单位也向外销售,但数量比较小;还有少量基地主体产品丰富,进行了供应链的拓展,开展鲜切菜加工,只占4.8%。

图1 生产经营类型占比

2.2 基地产品认证管理情况

基地与社员农户的方式主要是统一施药,统一收购,经常性培训。在认证品种上,3种产品以下的占40.95%,4~7种的占33.33%,7种以上的占25.72%。大部分的蔬菜种植品种,仍以少量自己擅长的品种为主。认证面积上由几亩至几千亩(1亩≈667 m2)不等,产能也存在较大差异。政府补贴资金存在着区域差异,调查中认为补贴能满足认证成本的有105家,占31.82%,认为不能满足认证成本的有225家(占68.18%)。在个体投入中,330家生产主体在开展无公害相关内容投入成本方面,也存在着明显差异,最少的每667 m2投入20元,最多的每667 m2可达到8万元。

图2 认证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占比

2.3 基地销售情况

2.3.1 基地销售渠道情况

通过调查统计,在常见的蔬菜销售渠道中,销售比例排序第1的是自送市场+固定收购商,占比25.83%;其次是中间商上门收购,占比21.73%,2种方式都是卖给了中间的收购商,共占比47.56%;第3是直接配送给消费者,占比16.16%;第4是游客采摘,占比11.40%,这方面属于业务拓展,成本降低,可以有效提高收益;第5是直接进超市,占比10.78%,进入超市因中间环节少,属于比较常见的模式,但超市的货款回收时间较长,目前也不是生产者的最优选择;第6是进入电商渠道,占比8.90%,属于互联网时代的新生产物,更加符合都市生活的快节奏;第7是其他渠道,占比5.20%,为餐饮公司生产供货、大型机关的后勤生产基地等(图2)。可见,目前的销售渠道仍较为传统,大量生产主体仍依靠中间商与市场。这些销售渠道对于质量安全的要求不严格,因此认证主体与非认证主体的差异性未能充分体现。

2.3.2 无公害认证对销售情况的影响

调查中设计了认证前后变化的相关问题,主要包括销售量增加、价格提高、客户渠道增加、进超市的货量比例增加等,赞同打3分,一般打2分,不赞同打1分,选择一般或者不赞同的需要简要回答原因,表1所示为所有选项的总得分,分数越高说明赞同选项多,对基地更为有益,分数低则说明尚存在一些问题。

表1 认证后的成本与效益总得分

无公害认证工作规范了基地的管理行为,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供保障,也给基地带来一些明显的变化。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由于管理要求的提高,部分基地在成本上明显提高,主要增加在优质投入品以及认证所要求的功能区建设上。在无公害品牌的影响力上,虽得分较高,但仍低于预期,主要是受限于销售渠道,大量的产品在上市中未标明产品为无公害,销量与卖价也因此并未体现出明显的优势。在销售渠道的拓展上,无公害起到的作用较为不明显,目前主要的渠道仍然是自送新发地等批发市场,同时还有地头销售、采摘配送等渠道。被调查者普遍表示,无公害蔬菜增加的产品收益有限。

2.4 基地存在的问题

2.4.1 劳动力短缺,成本逐年增加

在所调查的主体中,或多或少存在劳动力短缺的问题。缺少日常工作人员,且劳动力成本逐年增加。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相对较少,且普遍年龄偏大。

2.4.2 技术支撑弱,对技术人员需求高

基地缺乏专业技能过硬的技术人员,且技术人员流动性较大,影响基地生产的连续性。各基地生产技术来源主要包括自聘专业技术人员、农业推广部门提供技术支撑、同行交流。由表2可以看出,仍有基地存在技术薄弱、无专业人员支持的情况,自聘专业人员及农业推广部门给予技术支撑是主要技术来源。

表2 主要生产技术来源

2.4.3 园区设施陈旧,基础设施亟待改善

在园区建设方面,问卷还设置了基地负责人对基础设施,包括道路、灌溉、节水设施、电力、物理防治病虫害设施、大棚设施6个方面进行打分,认为最不需要改善打1分,最需要改善打5分,分数越低表示该方面表现越完善,分数越高表示该方面越亟待改善(表3)。

表3 园区建设评分

由表3可见,项目的得分多集中在2~3分,园区的硬件设施都处于一个较为需要改善的状况,满意度不高。得分最高项目为开展生产的直接场所,即棚室设施。2010年之前,北京地区大力推动棚室的建设,到目前为止,许多棚室的投入使用时间已经有7~8年。随着设施的使用与折旧,棚室的保温效果下降,病虫害的发生率增加,设施需要维护与提升。得分第二高的为病虫害物理防治设施,该设施的使用影响日常的生产管理,是生产者较为关注的内容。综上,与生产最为密切的硬件设施最为生产经营者所关注,且整体满意度偏低,需要一定程度的改进与提升。

2.4.4 部分废弃物缺乏合理处理,存在质量安全隐患

在对园区废弃物的处理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废弃物得到了较好的处理,由专业机构回收及进入沼气池循环利用的占比可达71%;有16%弃置在园区附近,13%填埋焚烧,这2类处理都对环境造成破坏,存在质量安全管理隐患,亟待解决与提升(图3)。

图3 不同废弃物处理方式主体比例

2.4.5 产品价格不稳定,利润不高

农产品由于价格弹性系数偏低,以及受自然灾害影响较为明显,造成了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利润不高。

2.4.6 安全化生产,导致生产成本增加

进行质量安全管理控制时,生产主体在硬件、软件、投入品等内容上更加规范与严格,如优质化肥、药品、人员培训等内容的增加,导致生产成本增加。

2.5 基地的需求

根据调研访谈,基地普遍存在的需求主要有:(1)资金支持,加大补贴力度,包括种子、化肥、生产环节、销售环节等;(2)技术支持,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包括栽培、植保等,且通过这个平台把基地管理人员聚集起来,方便大家交流经验,取长补短;(3)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的宣传,并且帮扶品牌独特性建设;(4)农药统一供给,避免出现违禁农药;(5)帮扶拓宽销售渠道,规范市场管理,加强监管。

3 建议及措施

3.1 制定优惠政策,加强政府引导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属于政府行为,需加大扶持力度,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实行以奖代补,降低认证成本,提高认证主体组织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开展生产、销售服务,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全方位扶持发展。针对农药实施统一供给,通过专门认定的农资店,进行领购,或者优惠购买。此外,无公害农产品发展要与农业科技项目紧密结合,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项目的支持力度和科技攻关,将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作为申报、评选国家级龙头企业的必备条件,促进无公害农产品事业发展。同时,各区还应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队伍体系建设,以规范种植业产地认定主体为突破,在稳定蔬菜认证的同时,鼓励更多的优秀粮食和果品企业进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切实解决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脱节等问题,推进北京市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认证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

3.2 加大市场管理和监督管理

尽快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开展市场准入是提升农产品公信力和竞争力的关键环节。鼓励有条件的认证主体在批发市场、超市、农贸市场建立无公害蔬菜批发专区、专销柜、专销点,开展贴标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提高无公害农产品市场知名度。加快配套的法律体系建设,依法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的市场监督。建立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定期开展对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以及农业投入品状况的监测,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坚持和完善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定点跟踪检测制度,深入开展以农药等投入品为重点的专项检查和整治活动,以此对无公害产地及产品进行长期、有效的监管[5]。

3.3 加强宣传引导,扩大标志推广使用

通过无公害农产品内检员培训、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指导等活动,加强对认证主体的宣传培训工作,强化认证主体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第—责任人的意识,并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带动认证主体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也要加强认证主体对无公害农产品品牌认识的宣传,提高认证主体主动利用无公害农产品品牌进行产品推介的能力,鼓励认证主体把品牌、企业形象的广告宣传与认证标志结合起来使用,提高标志的加帖率,以市场需求的增加带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效益的提升[6-7]。

3.4 积极搭建互联网+平台,开拓营销渠道

政府方面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农产品尤其是不易保存的种植业农产品营销方面增加投入,积极创建现代化、信息化的营销平台,继续开拓传统的营销平台,同时引进现代化的营销模式,充分引进网络和媒体在农产品营销方面的优势,实现立体化的农产品营销,打造蔬菜批发市场、超市、农产品展销会、网络销售的立体化营销平台,帮助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建立无缝化购销平台[8-10]。

3.5 增加安全管理意识,提高基地管理水平

基地管理者应该深入学习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管理知识,以身作则从根本上重视基地安全管理,配备专人管理工作,发挥作用,保障用药的规范性、合理性,及时规范地填写记录,为可追溯体系提供数据依据。以严格规范管理深入到各个环节,提升基地管理水平,在保障蔬菜安全生产的基础上,节约成本,增加收益[11-14]。

猜你喜欢

渠道基地销售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我的基地我的连
创举措 拓渠道 提质量
给人带来快乐的袜子,一年销售1亿美金
渠道与内容应当辩证取舍
销售数字
品牌销售排行
品牌销售排行
沟通渠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