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报道、竞争对手与企业创新

2018-08-14夏晓兰唐雪松

财经问题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媒体报道竞争对手竞争

夏晓兰,唐雪松, 赖 黎

(1.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2.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会计功能拓展与国家治理能力提升协同创新中心,四川 成都 611130)

一、引 言

在资本市场中,媒体通过披露、传播上市公司信息,降低了市场摩擦,缓解企业与外界的信息不对称,进而影响了投资者决策、信贷资源配置[1]和资本市场定价等。此外,由于投资者注意力有限,媒体报道通过影响投资者情绪和行为,引起股价和收益率的变化。通过声誉约束机制和行政干预机制,媒体报道在约束管理者行为、改善企业决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治理功效。

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而在企业创新的驱动因素中,与内部因素相比,外部因素的影响甚为重要,譬如市场竞争、信息不对称等。媒体作为重要的外部治理机制,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影响企业创新活动。已有研究发现,媒体报道通过资本市场给管理者带来了业绩压力,为满足预期目标,管理者会进行更多的盈余管理和短视投资行为[2]。媒体报道通过改变市场的信息环境,影响受众企业的决策。那么,媒体对竞争对手创新活动的报道能否影响企业的创新策略?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助于认清企业创新战略、寻求创新驱动因素。如果媒体对竞争对手创新活动的报道驱使企业加大创新投入,那么,媒体力量则能助推创新竞争,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本文以2007—2013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手工收集中国纸质媒体对上市公司的新闻报道信息,并区分出媒体报道的内容及语气,实证检验了媒体对竞争对手创新活动的报道如何影响企业的创新策略。研究发现:媒体对竞争对手创新活动的正面报道越多,企业的创新活动越多;而负面报道和中性报道不会激发企业进行创新。本文还发现,媒体对竞争对手创新活动的报道对企业创新的激励作用仅表现在非国有企业、竞争型市场及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研究结果表明,媒体报道通过强化竞争对手的信息,在一定条件下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刺激企业进行创新。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媒体报道对竞争对手创新活动的影响

媒体报道会对其他信息受众产生影响,被报道企业的竞争对手就是重要的信息受众之一。有研究发现竞争对手的行为和信息会影响企业决策,财务重述信息能够促使竞争对手修正对项目价值的评估,进而影响竞争对手的投资决策。媒体对竞争对手创新活动的正面报道会给企业传递一个信号——企业将面临更大的产品市场竞争压力。针对产品市场的直接竞争对手,一方接收到媒体正面报道另一方创新的讯息,往往会认为市场的发展局势是需要创新。为寻求竞争优势,保持并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企业在遇到媒体对竞争对手创新活动的正面报道时,会选择加大创新投入。而媒体对竞争对手创新活动的负面报道则不会给企业带来这种竞争压力,因而不会激发企业创新,中性报道对企业创新的激发作用也有限。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媒体对竞争对手创新活动的正面报道越多,企业的创新活动越多。

假设2:媒体对竞争对手创新活动的负面报道和中性报道不会激发企业进行创新。

(二)媒体报道对不同产权企业创新的影响

与民营企业不同,国有企业不存在一个具有强烈监督动机的私人所有者。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问题等天然缺陷导致国有企业的激励、监督和约束机制失效。在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国有企业高管由政府直接任命,管理者表面上是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实质上更像是政府官员。国有企业管理者具有更低的努力水平和适当经营的激励,进行创新和削减成本的激励程度也较低。给定相同的激励机制,国有企业管理者不太热衷于风险高、期限长的研发项目,因为这样做的成本高于相对谨慎地提高经营绩效带来的政治回报,国有产权弱化了薪酬激励对创新的促进作用[3]。杨瑞龙等[4]发现国有企业管理者的升迁与个人薪酬、企业长期价值之间没有显著关系,但与企业短期营业收入增长率显著正相关。这充分说明国有企业管理者的激励机制扭曲,导致了管理层在面临竞争压力时,缺乏进行长期价值投资的激励。而非国有企业的管理者更关注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和利润,研发激励更强烈。此外,国有企业享有非国有企业没有的特权: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的所有权特性,政府对国有企业存在“父爱主义”[5],具体包括预算软约束、股市融资特权、税收优惠、政府补贴等;另一方面,政治庇护理论认为,地方国有企业能为当地政府官员带来政治收益和私有收益,国有企业绩效与政府官员的利益紧密相关[6],故地方国有企业享有当地政府的各项优待,具体包括贷款等稀缺资源分配优待、行业准入优待等。政府的“支持之手”赋予国有企业天然的竞争优势,削减了其在面临竞争对手创新活动的正面媒体报道时加大创新投入的动力。相比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对竞争对手的媒体报道更能感知到压力,也更有通过创新提升竞争力的激励。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相对于国有企业,媒体正面报道竞争对手创新活动对非国有企业创新的激励更显著。

(三)媒体报道在不同市场结构中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根据“熊彼特假说”,在完全竞争市场,企业将无法获得超额利润,竞争将抑制技术创新,而垄断能促进创新。后续学者通过理论模型和经验研究,试图将这一假说理论化并用各国的数据检验竞争与创新的关系。其中,Aghion等[7]的研究结论最具代表性,他们认为产品市场竞争与创新之间呈倒U型关系。在竞争较弱的初始阶段,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利润将减少,企业表现出加大创新以改善盈利的逃离竞争效应;而当竞争激烈到一定的程度后,企业创新的收益将小于投入的成本,因而将会产生减少创新的熊彼特效应。在对中国情景进行探索方面,王俊[8]从国家创新层面,通过考察新产品的需求规模、市场竞争和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发现市场垄断不利于国家创新。张杰等[9]从微观层面研究了竞争对企业创新的作用,结果发现,中国情景下竞争和创新之间显著正相关,印证了逃离竞争的创新效应。何玉润等[10]也发现市场竞争对企业创新具有促进作用,他们认为,中国现阶段的产业竞争尚不充分,近似于Aghion等[7]研究中的逃离效应阶段。从产业结构的类型来看,在寡占型市场结构的行业内,存在少数几家规模较大的企业占据该行业大部分产出的情况。寡占型市场里企业差距较大,在媒体正面报道龙头企业进行创新活动时,市场占有率低的企业没有动力进行创新。媒体对小企业创新的报道也不会对龙头企业造成竞争压力。而在竞争型市场结构的行业内,各企业的实力相当,技术差距较小,市场占有情况势均力敌,故企业通过创新更易形成竞争优势,媒体正面报道竞争对手的创新活动更易激发企业加大创新力度。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相对于寡占型市场,媒体正面报道竞争对手的创新活动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在竞争型市场更显著。

(四)媒体报道对不同市场化地区企业创新的影响

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较弱,市场竞争环境较好,企业决策的制定更遵循市场法则,因而媒体正面报道竞争对手的创新活动给企业带来的竞争压力更强,对企业创新的激励作用更大。戴亦一等[11]研究了媒体报道对中国上市公司财务重述行为的影响后发现,地方政府对媒体的管制削弱了媒体监督的作用。金智和赖黎[12]考察了媒体在国内银行风险治理中的角色后发现,在政府对媒体和银行存在双重控制的情况下,媒体很难发挥风险治理作用。可见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对媒体传导压力效应的发挥有重要影响。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5:与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相比,媒体正面报道竞争对手创新活动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更显著。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变量定义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7—2013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并进行了如下处理:(1)剔除金融行业及B股的上市公司;(2)剔除相关数据缺失的公司;(3)剔除了ST等特殊样本;(4)剔除无法确定竞争对手的公司;(5)为了消除异常值的影响,对所有连续变量进行1%—99%水平的Winsorize处理,最终获得832个公司年度观测值。

为考察媒体报道竞争对手创新活动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本文将每家上市公司按照规则匹配出对应的竞争对手。具体做法如下:从万得(WIND)数据库下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附注中按照产品分类的主营业务构成数据,按照产品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之比由高至低进行排序,主营业务收入占比最高的产品则为公司的主营产品。按照主营产品相同这一规则进行匹配,并结合公司规模和常识进行判断,最终一个企业对应一个竞争对手。

本文的解释变量——媒体报道——包括媒体对竞争对手创新活动的正面报道、负面报道和中性报道,采用媒体当年对竞争对手创新活动相应语气报道数加1取自然对数来衡量。媒体报道数据来源于手工收集上市公司纸质媒体报道的新闻,具体步骤为:(1)结合万得(WIND)数据库中股票更名数据和百度搜索引擎,收集上市公司使用过的名称,包括全称、简称、俗称及更名前使用过的名称;(2)使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以企业使用过的名称,精确定义搜索条件;*具体做法是排除包含上市公司名称,但并非上市公司新闻的歧义新闻条目,整理搜索到的公司新闻数,对其各年度内的新闻条目数量进行统计。(3)逐条下载所有新闻报道,并剔除歧义新闻条目;(4)逐条阅读新闻报道内容,筛选出对企业创新的报道,并对其报道语气进行判定。语气的判定借鉴了赖黎等[1]的方法,通过逐条阅读上市公司的新闻报道内容,将每一年度的新闻分为正面、负面和中性三组。分组的标准是:如果新闻有利于企业价值,则界定为正面报道;否则,界定为负面报道;如果这则新闻对企业价值没有影响,或无法判断新闻性质,则为中性。

本文借鉴Merkley[13]的做法,采用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强度来衡量企业创新,即研发支出占总资产的比重。本文的R&D支出数据来源于万得(WIND)数据库中《衍生财务报表数据库》,该数据库提供了上市公司年报附注中研发费用的详细信息。本文的市场化程度用樊纲等[14]与王小鲁等[15]编制的中国各地区市场化指数中的地区市场化进程总得分来衡量。*本文的样本区间为2007—2013年,其中2007年的市场化指数采用樊纲等[14]的数据,2008—2013年的市场化指数采用王小鲁等[15]的数据。产权属性数据通过手工收集并分析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实际控制人信息得到。其他财务数据均来源于国泰安(CSMAR)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库。各变量的具体定义和计算方法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说明

(二)计量模型

本文在实证检验时控制了可能影响企业创新的因素,并使用按公司聚类稳健的标准差调整,具体模型设定如式(1)所示:

R&Dit=α+βMEDIAit-1+ρ∑CONTROLit-1+χ∑YEAR+δ∑INDUSTRY+εit

(1)

其中,i表示企业,t表示年度。R&D为企业创新,用研发投入强度来衡量;MEDIA代表媒体对竞争对手创新活动的报道,分别用正面报道(POSITIVE)、负面报道(NEGATIVE)和中性报道(NEUTRAL)来衡量;CONTROL表示控制变量。已有研究发现企业的创新活动策略与企业规模大小、财务杠杆高低、盈利能力强弱、成立时间长短、所处的发展阶段等自身因素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市场竞争状况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另外企业的不同产权属性和所有者结构等因素也会对企业创新活动产生影响。本文参照Fang等[16]的做法,选取的控制变量包括:竞争对手企业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总资产净利润率(ROA)、存续时间(LNAGE)、企业Tobin’s Q值(TOBINQ)、总资产中固定资产比率(PPEASSETS)、资本性支出占总资产比率(CAPEXASSET)、企业发展速度(GROWTH)、行业集中度(HHI)、机构持股比例(INSTOWN)、产权属性(SOE)和市场化程度(MARKET)。本文还控制了竞争对手的研发投入强度(COR&D),以考察媒体对竞争对手创新活动的报道对企业创新的增量影响。在稳健性检验部分,本文还采用了相对报道数来衡量媒体报道,即各种语气的媒体报道占总报道数量的比重。为避免内生性问题,本文的所有媒体数据和控制变量均采用滞后一期的数据。YEAR代表年度虚拟变量,INDUSTRY代表行业虚拟变量。

四、实证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2提供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从表中数据来看,样本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均值为2.197,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整体不高,最小值、最大值和四分位数差异较大,标准差也较大,研发投入强度在企业间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从媒体数据来看,媒体对竞争对手创新活动的报道以正面报道为主,负面报道非常少;SOE的均值为0.436,即样本中43.6%的企业为国有属性。HMAR的均值为0.791,说明样本中79.1%的企业均分布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本文所有控制变量的标准差均在正常范围之内,说明进行Winsorize处理之后,已不再受严重的极端值影响。

表2 描述性统计结果

(二)相关系数分析

本文对各变量做了Pearson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样本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与正面报道的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相关系数均不显著。由于相关系数分析没有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因而不能反映控制了其他可能影响企业创新的因素之后,媒体报道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本文的解释变量、控制变量及各控制变量间的相关系数都不高,说明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三)回归结果分析

表3报告了媒体对竞争对手创新活动的报道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回归模型对年度和行业虚拟变量都进行了控制。被解释变量为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第2列显示的是媒体对竞争对手创新活动正面报道的影响结果,表明,媒体对竞争对手创新活动的正面报道数量每增加1个百分点,则企业的研发支出占总资产平均余额的比重平均将上升0.297个百分点。第3列显示的是媒体对竞争对手创新活动负面报道的影响结果,其系数为-0.665,在10%水平下显著。第4列显示的是媒体对竞争对手创新活动中性报道的影响结果,其系数为0.031,在统计上不显著。实证结果显示媒体对竞争对手创新活动的正面报道越多,企业的创新活动越多。媒体正面报道竞争对手的创新活动给企业管理者带来了竞争压力,迫使其加大创新投入,而媒体对竞争对手创新活动的负面报道和中性报道对企业创新没有激发作用,甚至负面报道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实证结果支持本文的假设1和假设2。本文的结论表明媒体通过传播企业创新活动的正面消息,缓解了竞争对手间的信息不对称,并在竞争对手间形成创新压力,使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在中国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更应保持媒体渠道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媒体报道对企业创新的激励作用,促进企业竞争创新的良性循环。

表3 媒体对竞争对手创新活动的报道与企业创新

注:括号中报告值是T统计量,*、**和***分别表示10%、5%和1%置信水平下显著,本文使用按公司聚类(cluster)稳健的标准差调整。下同。

表4报告了各分组结果,被解释变量为企业研发投入强度R&D,解释变量为媒体对竞争对手创新活动的正面报道,回归模型对年度和行业虚拟变量都进行了控制。第2、3列是按照企业的产权属性进行分组的结果。在第2列国有组中,POSITIVE的系数不显著;在第3列非国有组中,POSITIVE的系数为0.400,在10%水平下显著。由此可见,非国有企业感知的竞争压力更大,对媒体报道竞争对手创新活动的反应更激烈,更倾向于加大研发投入强度,本文的假设3得到验证。在中国的制度背景下,国有产权弱化了媒体报道对企业创新的激励作用。由此可见,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对促进企业创新具有积极作用。第4、5列是按照市场结构类型进行分组的结果。在第4列中,企业所属行业市场结构为竞争型,媒体报道POSITIVE的回归系数为0.353,在5%水平下显著;第5列企业所属行业市场结构为寡占型市场,媒体报道POSITIVE的系数不显著。实证结果显示仅在竞争型市场,媒体对竞争对手创新活动的正面报道才会刺激企业创新,本文的假设4得到验证。第6、7列是按照企业所在地市场化程度高低进行分组的结果。在第6列市场化程度低的分组中,媒体报道POSITIVE的系数不显著;第7列为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组,媒体报道POSITIVE的系数为0.366,在5%水平下显著为正。即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媒体对竞争对手创新活动的正面报道越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越大,本文的假设5得到验证。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市场竞争环境较好,媒体的压力效应得以顺利传导,加快市场化进程是充分发挥媒体作用的有效途径之一。

表4 按产权属性、市场结构类型和市场化程度分组结果

(四)稳健性测试

本文进行了多种稳健性检验以增强研究结论的可靠性。第一,采用媒体对竞争对手创新活动的报道数加1取自然对数来衡量媒体报道,能够排除研究结论与数据处理方式有关的可能性,对媒体报道还采用媒体报道的相对数衡量方式,即采用媒体对竞争对手创新活动的报道数占总报道数之比,实证检验得到的结论与前文一致。第二,鉴于全国性媒体和地方性媒体对企业的关注产生的影响力不尽相同,本文进一步区分媒体地域属性,分别考察了全国性和地方性媒体关注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本文参考王木之和李丹[17]的做法,根据年发行量和主要读者覆盖区域来判断全国性媒体和地方性媒体。最终样本一共涉及343家媒体,其中,全国性媒体146家,地方性媒体197家。全国性媒体对竞争对手创新活动的报道数为315条,地方性媒体对竞争对手创新活动的报道数为62条。由于全国性媒体对企业经营的分析能力更强,报道的覆盖范围更广,因此,全国性媒体报道相比地方性媒体报道具有更深更广的影响力。另外,地方性媒体与本地企业通常有业务往来,加之地方政府出于政绩考核的压力,往往会压制地方性媒体对本地企业的负面报道,因此,地方性媒体不易报道本地企业的负面消息,关于创新的负面消息更是甚少。实证结果显示,仅全国性媒体对竞争对手创新活动的正面报道与企业创新显著正相关,全国性媒体对竞争对手创新活动的负面报道与企业创新显著负相关;地方性媒体报道的系数均不显著。样本数据特征和实证结果均与现有文献保持一致[17],研究结论稳健。

五、结 论

已有研究发现媒体对企业的报道会对管理者产生市场压力,诱发管理者更注重企业短期业绩,减少对创新活动的投入,阻碍其创新活动[2]。然而,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媒体对竞争对手创新活动的报道对企业的创新活动产生了正向影响。媒体正面报道竞争对手的创新活动会在竞争对手间产生压力效应,企业迫于竞争压力会进行更多的创新活动。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也是企业得以保持竞争优势的法宝。媒体报道通过传导和强化竞争对手的信息,刺激了企业创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进一步的实证结果显示:媒体对竞争对手创新活动的报道仅对非国有企业的创新活动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而对国有企业的创新活动没有显著影响,表明国有产权弱化了创新动机,制约了企业的竞争性创新。媒体报道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刺激作用只在竞争型市场中得以显著体现,表明外部竞争环境能够激发企业的创新动机,竞争对企业创新具有促进作用。媒体报道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刺激作用仅存在于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以上结果说明:在转型经济背景下的中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减少行政干预、推进市场化进程对激励企业创新和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媒体报道竞争对手竞争
基于实例的竞争对手专利技术布局分析
媒体报道语调与公司超额现金持有
竞争对手
选个对手超越自己
媒体报道
感谢竞争
分析师观点:WiFi将成为5G技术的最大竞争对手
“东方之星”陨落长江全媒体报道体现大爱
竞争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