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时期古董业骗术
2018-08-13王钝根
王钝根
晚清民国时期喜好古玩的人,大都是达官巨富。他们如果遇到了年代久远的真迹,即使一掷万金也毫不吝惜,以致招来掮客盈门,赝品百出。
古玩中石头是如何作弊的
古玩中,石的种类最多,不胜枚举,而人所不知的是:最坚硬的磐石,可以荐色而充大理石;顽石,可以凿空而充寿州石。还有些骗子,用桐油和石灰搅拌,堆成昆山石及莹石的模样,一时也很难识破。
用于图章的石料,石名更加繁杂。最高者为田黄石,按两估值,价与金同,质尚细洁,色宜油润;其次为昌化石,普通的昌化石,价格并不很贵,若能有鸡血色者,价值就高了,内中又分为洒金鸡血和全鸡血两种;还有寿山石,分為黄、白两种,白贵而黄贱;青田石,以封门青田为佳,石中隐隐有白花,性极肥软。最次者如磐石、桃花石等,石质甚松,用指甲一磨就会往下掉石粉。但这类石头染色很容易,作弊者往往用它来冒充青田石或寿山石,受骗的人也很多。
浙江湖州的俞某,曾在旧货店中购得一座色白如雪的昆山石雕,俞某对其十分喜爱,并供奉在案头。一日,俞某不慎将烟灰掉落于石洞内,不一会儿,就冒起了腾腾的黑烟,石头也毁去了一半。俞某非常惊讶,仔细察看,方知此石系油灰堆成,日久干燥,所以遇火就燃着了。
某金石家,酷爱收藏石章。一日,他得到了两方田黄石印,篆仿秦刻,笔法挺拔,四周边款还有许多镌跋,显系古制。金石家便将这两方印小心地珍藏起来。后来,金石家将这两方印拿给一位鉴赏家观看,那鉴赏家稍一用力,石印即分为两段。仔细审视,发现那石质非常柔嫩,系桃花石一类,而其外面的光泽,则是用黄蜡涂成的。
书画中的“摹旧”与“劈笺”
书画中的门类最多,弊端也最多。不为外人所知、隐蔽性也最大的两项弊端,一名“摹旧”,一名“劈笺”。
所谓“摹旧”,是选择一张书法真迹,用白纸覆于面上,再用细笔空心勾摹,就连枯笔处的笔锋,也丝毫无缺。摹好之后,用笔蘸浓墨填充。字填好后,再摹刻其图章,并配以同色的印泥,使其无伪造的破绽可寻。若嫌用纸太新,便在泥地上选择一潮湿之处,将纸铺在地上。再在纸面上撒些香灰,使潮气上蒸。一夜后拭去香灰,便与旧纸无异了。
所谓“劈笺”,乃是一种手法,非老裱工不能办到。在遇见宝贵的字画时,老裱工能够将其一纸分劈为两张,底层的精神虽减,但形式却丝毫不变。即是受其欺者,也无法察觉。
晚清时,有位姓顾的候补道台,是个浙江人。一天,他在海宁陈氏家中见到一个手卷,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又称“王右军”)的真迹,共十七字,后面还有许多题跋,都是历代大书法家的墨宝,真乃世间第一珍品。
顾某花了两万两银子,将这个手卷购回,又派专人到苏州,聘请装裱手艺最好的工匠来家,费时一月之久,将这个手卷装裱得美轮美奂。顾某便在同乡中大肆夸耀道:“天下绝不会再有第二件了。”
过了一段时间,顾某将这个手卷带到了北京。作为谒见李鸿章的见面礼,以求他日能够加官晋爵。顾某到北京后的第二天,去琉璃厂闲游,在某古玩店中见到一个楠木大匣,内贮一手卷,上面标有“王右军真迹”五字。顾某想看看这个手卷,并与自己所得的手卷比较一下优劣。但他万万没料到,店中的这个手卷与自己的手卷上的十七个字完全相同,连后面的题跋也一字不异。
顾某十分惊异,赶忙回到寓所,取出自己的手卷,又来到店中,将两个手卷放在一起,对照之下,但见两手卷的尺寸、形式,无一相异,只是店中的那个手卷上的墨色稍微浓重一些,此事曾在社会上哄传一时,却谁都不知究竟是怎么回事。
后来有个金石家说:“这就是劈笺。古玩店中的那卷为面,顾某所得的那卷则为底。”
(摘自《百弊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