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2年冬奥会背景下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策略研究

2018-08-13陈思宇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体育中心体育场馆一流

陈思宇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归纳分析法等,对国内外关于冬奥会与世界体育城市建设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对世界体育城市、国际体育中心城市概念进行界定。提出2022年冬奥会推动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策略:1)构建城市体育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2)加快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3)构建体育场馆的多功能运行模式;4)构建城市体育生活化和谐社区指标体系;5)加快冰雪旅游产业公共服务人才的培养。北京建成一流國际体育中心城市的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可为2022年冬奥会推动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冬奥会;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世界体育城市;体育公共服务;体育生活化;全民健身;体育场馆;多功能运行模式;人才培养;冰雪旅游产业

中图分类号:G 811.212 学科代码:04030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investigation, expert interview and induction,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lated research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Winter Olympic Games and world sports c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defines the concept of the world sports city and international sports center,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of 2022 Winter Olympic Games promoting Beijing to build a first-class international sports center: 1) building a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platform for urban sports public services;2) accelerating the integration of national fitness and national health;3) building the multi-functional operation mode of the stadium;4)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community index system for urban sports life;and 5)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service talents in ice and snow tourism industry.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build Beijing into a first-class international sports center city. Moreover, it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2022 Winter Olympic Games promoting Beijing to build a first-class international sports center city.

Keywords:Winter Olympic Games;Beijing;international sports center city;world sports city;sports public service;sports life;national fitness;sports venues; multi-functional operation mode; talent training; ice and snow tourism industry

北京举办2022年冬奥会是我国重要的标志性国际冰雪赛事活动,是展现国家形象、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契机,对推动北京建成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据此,在回顾国内外关于冬奥会推动建设世界体育城市的相关研究和世界体育城市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提出2022年冬奥会推动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策略,以期为北京早日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1 研究背景

1.1 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

目前,国际上研究冬奥会和世界体育城市建设的文献很多,例如英国Fngly等 [1]、美国 Aaker等[2]、美国Friedmann[3]和英国Cursoy[4]的研究,但国际上研究冬奥会促进世界体育城市建设的相关文献较少,仅有加拿大的Rtichie [5]、英国的Thrston[6]、美国的John [7]、美国的Mogridge [8]等进行了讨论研究,其中:加拿大的Rtichie从1988年开始对加拿大卡尔加里冬奥会促进卡尔加里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跟踪调查,并提出了利用卡尔加里冬奥会促进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建设的发展对策[5];英国的Thrston认为,自1984年南斯拉夫萨拉热窝奥运会以后,冬奥会对承办国和承办城市的整体效应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冬奥会举办城市对推动世界体育城市建设的更新和发展的独特功能更加凸显[6]。美国的Mogridge认为:“冬奥会是促进盐湖城体育城市建设的重要动力,并提出通过冬奥会旅游与体育城市融合建设动力机制的构建,才能实现冬奥会举办城市体育游憩空间增长率的提升,成为国际体育中心城市”[8]。在国际上,有学者在研究冬奥会推动全面建成世界体育城市领域进行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对我国研究冬奥会推动北京全面建成世界体育城市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目前我国研究冬奥会推动北京全面建成世界体育城市的课题、文章和报告成果较少。仅有以下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徐颖认为,北京在2008年奥运会后提出的“打造赛事中心和建设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的战略总体目标,对促进北京世界体育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通过分析纽约、伦敦、东京世界体育城市发展层面上的特征,并将北京与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体育城市进行比较,建议北京借助举办冬奥会的机遇,加快建设世界体育城市的战略目标[9]。周学政等认为,北京联合张家口成功申办冬奥会对于北京世界体育城市建设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将又一次推动世界体育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提升世界体育城市建设的软硬件水平,树立北京世界体育城市的良好国际形象[10]。姚小琳分析研究了2002—2022年举行的6届冬季奥运会主办城市体育场馆的规划和使用情况,认为各国举办冬奥会城市的大规模投资和激烈的竞争给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对于在北京举办的2022年冬奥会来说,体育场馆的规划、赛后利用应注重资源的效率,以及与城市规划建设相结合,特别是北京应抓住筹办和举办冬奥会的机遇,加快世界体育城市建设的发展[11]。任保国等提出北京城市智慧体育+体育智慧化+体育云的深度融合发展,形成世界体育城市建设中的体育云平台,服务冬奥会推动北京全面建成世界体育城市构建的发展策略[12]。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虽然对世界体育城市建设的研究比较早,已有成功的经验和典型案例,但对2022年冬奥会推动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研究尚不完善,亟待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深入展开研究,推动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

1.2 世界体育城市的界定

世界体育城市是在全球化与信息化背景下出现的,对国际体育事务具有重要影响的城市。它是指在当今国际上对全球体育生态、体育事务有重要影响的城市。有学者将世界体育城市界定为:在国际体育事务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各项体育事业比较发达,且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和广泛的国际影响力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13]。世界体育城市是全球战略性体育活动的发生地,通过众多的国际体育组织聚集和举办大量的国际体育活动,对世界体育城市建设产生巨大的国际影响力。从纽约、伦敦和东京3个世界体育城市建设的经验来看,世界体育城市一般具有深厚的体育文化传统、比较健全的体育基础设施、浓郁的城市体育文化氛围,举办过大型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例如奥运会、洲际性运动会)、扎根城市的高水平职业体育俱乐部和品牌赛事,以及具有众多的体育俱乐部和体育企业上市公司,同时还是重要国际或国内体育组织的所在地。起源于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开启的第1轮全球化进程中的世界体育城市,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体育科技信息化背景下产生的,是对全球体育事务具有重大影响的体育城市集合体,具有世界性体育产业生产与服务要素和配置功能,是经济全球化的收益城市和有力推动力量[14]。世界体育城市建设的形成和发展是该地区人文、自然、社会、体育以及技术条件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研究所述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概念等同于世界体育城市的概念。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以“Olympic Winter Games”“world sports中心 city市”“world sports city”等检索词,在Wed of Sciences数据库里进行主题检索,检索日期为1990—2017年7月,检索文献共计20条,参考了8篇文献;以“冬奥会”“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世界体育城市”等词作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维普等网络数字资源中进行检索,检索日期为1995—2017年7月,检索得到200余篇相关文献,参考了与本研究相关的50篇,引用9篇;在国家图书馆、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北京市图书馆及首都体育学院图书馆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专著50余部,通过分析收集到的文献,对本研究内容的设计、观点的论证和发展策略等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支撑。

2.2 实地调查法

根据论文研究的需求,在2016年12月—2017年7月,对北京16个区进行了实地调查,充分了解冬奥会推动北京全面建成世界体育城市的发展现状。

2.3 专家访谈法

与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体育学院、河北体育学院等院校近10位教授就冬奥会推动北京全面建成世界体育城市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并在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后,对文章观点进行梳理,對研究的内容加以充实丰富,对研究的结论和建议予以完善。

2.4 归纳分析法和策略组合创新法

运用归纳分析,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冬奥会推动北京全面建成世界体育城市研究的相关文献,提炼出经典论文的核心观点,为整体研究提供可行的研究方法。运用综合归纳法,在阐述冬奥会推动北京全面建成世界体育城市研究的意义、目的和发展目标的基础上,采用策略组合创新法,提出北京要想成为全面建成的世界体育城市,必须加快构建完善的城市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体育场馆服务、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的多功能运行模式、城市体育生活化和谐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加快冰雪旅游产业公共服务人才的培养,以推动北京全面建成世界体育城市的发展策略。

3 2022年冬奥会推动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策略

3.1 构建城市体育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

建设成为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是《北京市“十三五”时期体育发展规划》的战略目标之一,其主要建设目标是到2020年,初步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北京已具备建成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基础和条件,但2022年冬奥会的推动,将加速北京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建成。要实现冬奥会推动北京建成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目标,必须借助筹办和举办冬奥会过程中政府的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和市场运作功能的实现,积极推动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平台的构建,创新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平台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整合现有公共体育信息资源,实现冬奥会推动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化、网络化和科学化管理的发展目标(如图1所示)。

2022年冬奥会推动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可以理解为通过2022年冬奥会赛事的筹办与举办,发挥2022年冬奥会赛事对城市市民生活、城市整体环境改善的作用,增强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化建设的能力。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网络渗透到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因此,创新一个技术先进、保障体系完善、安全可靠、功能强大、集成化的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公共体育资源综合运行平台,是实现2022年冬奥会推动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快速发展的关键。由于构建北京城市体育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全面提升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信息化的国际水平是一项涉及到财政、税务、安保、交通、卫生、文化、旅游、广电、城建、海关、信息、新闻出版等多个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北京与纽约、伦敦、巴黎这些世界体育城市相比,在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需求的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平台的构建方面还远远落后于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不能有效借助现代科技来应对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平台的需求;因此,要实现2022年冬奥会推动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首先是要通过筹办2022年冬奥会的战略机遇,加快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平台的构建与完善,为举办各项体育赛事,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提供重要的信息保障。发展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平台运行机制是一项极其复杂的长期系统工程,应在城市大数据、网络化和科学化管理的基础上,借“互联网+”模式创新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发展服务理念,以城市建设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为载体,以通信技术水平为核心,把2022年冬奥会推动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需求的公共体育信息、公共体育服务信息数据中心、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应用平台等逐步叠加上去,然后使得所有的城市公共体育信息资源实现共享,彻底解决2022年冬奥会推动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化的孤岛问题。构建2022年冬奥会推动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需求的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平台是借助政府、社会与市场等资源,围绕其公共体育信息产品和服务需求,对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需求的公共体育信息设施及其所承载的服务进行全程管理,优化配置城市公共体育信息资源,从而实现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平台的构建。例如,把城市公安、交通、邮电、通信、排水、能源等最基础的公共设施的信息汇集、组合,并与其他的公共服务信息系统逐步叠加,是实现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需求的公共体育信息共建、共享,以及加快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至关重要的一环。

3.2 加快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

加快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是实现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重要途径。实现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同时也需要市场化和多主体参与发挥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的功能与作用,保障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的实现,从而实现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目标。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体医结合”制度。通过推动“体医结合”建设,加快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提升科学健身和科学指导的有效性,积极推广城乡全覆盖的运动健康服务政府购买能力,充分发挥运动医学、康复医学、保健医学和中华文化养生学及健康产业,尤其是发挥中医药产业在服务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中的作用。2)加快休闲产业的融合。借助国家出台健身休闲产业新政策的机遇期,加快健身休闲产业与文化产业、养老产业、教育产业、健康产业和旅游产业等融合,提升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效率。3)构建体育产业 “民生产业”和“幸福产业”工程。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为目标,调整体育产业结构、转变体育产业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发展体育产业多项政策和实施措施提升体育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使体育产业成为“民生产业”和“幸福产业”。4)树立“大健康”产业理念。“大健康”产业是推动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重要载体。目前,“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已经超越了传统健身休闲和医疗卫生产业的融合,它并不特指某个具体产业,而是与“大数据”和信息化概念相对应的整体性产业链,以及产业体系的深度融合。其发展的创新模式是健身休闲+中华养生文化+中医产业的圣地融合,形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大健康”产业的“民生工程”,从而实现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

3.3 构建体育场馆的多功能运行模式

体育场馆是完善城市公共体育服务的基本载体,是提高竞技运动水平的重要基础,是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的有力支撑。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1990年北京亚运会、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等大型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相继落户于北京,北京体育场馆建设的数量与规模得到前所未有的显著增长,使北京体育场馆建设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对比北京市第5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2003年北京各类公共体育场馆1万2 106所,2013年北京市体育场地数量达2万75个,增加7 969个,用地面积增加2 562万1 800 m2,建筑面积增加275万99 m2,场地面积增加1 577万13 m2;人均场地面积增加0.05 m2,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增加1.19个[15]。体育场馆的服务性质决定了必须建立和完善服务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的多功能运行模式,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因此,在2022年北京冬奧会筹办工作的关键时期,围绕冬奥会场馆建设统筹规划好北京体育场馆赛后服务的多功能运行模式,不仅对未来北京体育场馆的规划建设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将直接影响北京体育场馆的运营效率。目前,北京体育场馆服务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的效益不高,单一功能无法满足大众体育健身与健康活动的基本需求。体育场馆赛后利用方案不够灵活和服务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使用效率程度不高,不能有效调动社会力量来加强后期融资渠道,造成体育场馆服务全民健身缺乏必要的后劲。构建体育场馆服务多功能运行模式是一种创新,是实现体育场馆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和核心竞争力。其多功能运行模式是在政府引导、市场和社会的作用下,形成的体育场馆多功能网,利用不同的公共体育场馆资源优势,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完善体育场馆建设布局与服务全民健身的体制机制,在推动城市转型发展、把握城市未来发展趋势和彰显多元特色的基础上,实现体育场馆服务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的社会、经济和人文价值多元化的发展。

3.4 构建城市体育生活化和谐社区指标体系

2022年冬奥会为推动北京城市体育生活化社区和谐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2022年冬奥会正值北京提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背景下,体现出与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发展潮流相一致的时代特征。体育生活化社区是指把体育渗透到城市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衣、食、住、行之外的第5基本生活要素[15]。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在城市社区中开展创建体育生活化进社区建设工作的实施,使体育的功能在创建和谐城市社区中的作用显著提升,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体育发展理念,探索北京城市和谐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实现居民自主管理、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自北京市提出“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的新概念、新理念、新路径以来,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北京市在打造城市生态化社区体育文化活动环境,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与绿色生态融合发展的氛围,提升城市社区居民形成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发展理念,促进终身健身行为方面产生了明显的作用[16]。目前,北京市有86.00%的社区居民已经把健身健康放在社区生活的首位,追求自身健身的科学化和生活化,期待高品质的体育文化活动生活,已成为城乡社区居民体育发展的新理念、新视野和新的发展目标[17]。而北京市和谐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就是通过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工作的全面实施,构建人与城市社区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谐共建、共生和共享的新局面,逐渐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比例,增强市民体质,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在北京市实现体育生活化社区全覆盖的基础上,完成《社区建设与评定规范体育生活化社区》地方标准,并在部分社区先行先试,为2022年冬奥会推动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提供动力,构建出一个体育生活化和谐社区发展的指标体系,发挥城市体育生活化和谐社区建设对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推动作用;所以,2022年冬奥会推动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首先应表现为城市社区人的和谐,具体表现为人与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体育等各子系统的和谐。2022年冬奥会推动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运行始终建立在子系统各自的内循环,以及子系统间能量交换、信息控制的外部基础上。如何评价2022年冬奥会对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推动作用,应首先从北京体育生活化和谐社区指标体系的构建来看。2022年冬奥会推动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城市体育生活化和谐社区指标体系构建既是实现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基础,又是实现2022年冬奥会推动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重要内容。要通过调查、分析和研究,在明确北京城市体育生活化和谐社区建设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北京城市体育生活化和谐社区指标体系构建的结构与维度(如图2所示)。

3.5 加快冰雪旅游产业公共服务人才的培养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北京市冰雪旅游产业规模、功能和内涵的发展变化,冰雪旅游产业行政管理体系和冰雪旅游产业人才队伍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但是,与冰雪旅游改革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相比,冰雪旅游产业行政管理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尤其体现在服务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的匮乏上。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在我国己开设旅游专业的普通高校中,尚未见开设冰雪旅游专业方向和建立冰雪旅游学科。在国内有4所体育院校开设了体育旅游专业,分别是天津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和沈阳体育学院,但涉及到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的课程内容不多。从历年培养的人才数量来看,还远远满足不了2022年冬奥会和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以及北京城乡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冰雪旅游业作为一项体育旅游产业与冰雪旅游产业交叉、融合的产业,需要多种类型的人才支撑;然而,由于目前北京市冰雪旅游人才培养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导致较多冰雪旅游区的冰雪旅游经营方式陈旧、产品类型短缺,影响了游客的回头率,并出现了季节性游客失衡的现象,从而导致参与冰雪旅游的人员数量下滑。2017年 《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单位和“国家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名单的通知》中公布了30个“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单位,以及33个“国家体育旅游精品赛事”,提出各地要不断完善机制,加大政策保障,大力引进各类人才,认真指导示范基地和精品赛事进一步提升创办水平,不斷提升体育旅游发展水平和质量。这政策为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需求的人才提供了保证。在2022年冬奥会战略和国家发展冰雪旅游产业政策的引领下,2017年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河北体育学院等院校不但面向体育生和运动员在短道速滑、自由式滑雪、冰壶、冬季两项、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球等多个冰雪运动项目方面开始招生,而且继续面向普通文史理工类考生进行招生,主要开设与冰雪运动相关的运动康复、运动人体科学、体育外语、体育传媒、体育经济、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专业,力求培养科研、训练、产业、媒体、冬奥会志愿服务等各类冰雪专业人才,促进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另外,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等综合性院校也招收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员,首钢工学院、北京体育职业学院、黑龙江冰雪体育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也招收冰雪相关专业学生,将为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需求的冰雪旅游产业人才提供重要保障;因此,建议为加快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需求的冰雪旅游产业公共服务人才的培养,借助我国高校、社会培训机构等多元化的力量,开设冰雪旅游产业需求的课程,构建冰雪运动旅游课程内容新体系,建立健全冰雪运动旅游人才培养规划和学科发展的理论体系,在完善冰雪运动旅游课程内容体系培训标准和构建冰雪运动旅游学科理论体系框架的前提下,确保冰雪运动旅游人才培养规范和质量。尤其是在2022年冬奥会期间及前后,对冰雪运动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提出新的要求,所以,建立多语言冰雪运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也是树立北京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良好城市形象的重要保证。

4 结束语

冬奥会不仅是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冰雪竞技赛事,也是当今世界上发展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人类聚会和全球的冰雪文化庆典。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是展现国家形象,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契机,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有着强有力的牵引作用。北京市作为2022年冬奥会的主会场,在促进北京社会、经济、文化和安全等方面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鉴于举办冬奥会呈现出的新特点,重新界定2022年冬奥会在推动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中的作用,研究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为2022年冬奥会推动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 FNGLY A,CHAIKEN S.Winer Olympic Committee chemischen und biologischen Bek■mpfungsma?覻nahmen 0f die Befallsentwicklung von Rübennematoden and den Zuckerrübenertrag[J].Michae Michael Arndt, Gesunde Pflanzen,2002(4):123.

[2] AAKER D,KUNAR.Winer Olympic International Policy-making in sport[J].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2004(42):53.

[3] FRIEDMANN J.Winer Olympic International Games in Salt Lake is Cty Effekte moderner Verfahren der Bodenbewirtschaftung auf die Aktivit■t epig■ischer Raubarthropoden [J].Christa Volkmar; Marita Lübke-Al Hussein,2003(2):65.

[4] CURSOY D.Reseearch on International Winer Olympic Ctiy Constructing.Marketing Report torino 2006[EB/OL].[2017-08-05].201http://www.olympic.org.2009.

[5] RTICHIE A.InternationalOlympicCommittee.2002MarketingFactFile [E

B/OL].[2017-08-05].http://www.olympic.org.2002.

[6] THRSTON L.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for Host City Contract [EB/OL].[2017-08-05].http://www.olympic.org.2011.

[7] JOHN F. Host City Contract for the XXI Olympic Winter Games in the Year 2010[EB/OL]. [2017-08-05].http://www.olympic.org.2014.

[8] MOGRIDGE M. Reseearch on Winter Olympic Ctiy in the Year 2010[EB/OL].[2017-08-05].http://www.olympic.org.2016.

[9] 徐颖.北京将成为首座同时举办过夏冬奥运会城市[EB/OL].[2017-08-05].http://sports.163.com/15/0731/18/AVSF32QB00051CAQ.

html2015-07-31.

[10] 周学政,曲莉.体育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过程中的作用[J].前线,2015(2):99.

[11] 姚小林.2002-2022年:冬奥会举办城市体育场馆规划发展趋势[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3):35.

[12] 任保国,顾波波,李建臣.冬奥会推动北京全面建成世界体育城市研究[C]//2017科技冬奥论坛暨国际冬季体育用品展览会,北京: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7.

[13] 王晓微,于静,邱招义.奥运场馆赛后利用对北京建设世界体育中心城市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1):43.

[14] 鲍明晓.北京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相关理论问题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2):4.

[15] 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市第6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EB/OL].[2017-05-10].http://syh.bjsports.gov.cn/bjsports/xxcx/tjxx/

1410269/index.html.

[16] 劉丽.北京市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现状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09.

[17] 吴东.北京体育生活化社区“十二五”期间将全部达标[EB/OL].[2017-05-10].http://sports.sohu.com/20120320/n338315578.shtml.

猜你喜欢

体育中心体育场馆一流
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上海开放大学:用一流开放教育服务一流城市建设
“双一流”建设不应“降维”
后浪与前浪
深圳湾体育中心
国外体育场馆构建及融资模式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