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宪的目录学思想探微
2018-08-13王广三
内容摘要:汪宪是清代著名藏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结合汪宪的生平,从目录、校勘等方面探索汪宪的《振绮堂书目》目录学成就,汪宪及其子孙藏书、读书、目录、校勘等,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至今仍有研究价值。
关键词:汪宪 目录学 《振绮堂书目》
一.汪宪生平
汪宪(1721—1771),字千陂,号渔亭,钱塘(杭州)人,清代著名藏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他予乾隆十年(1745)中进士,曾官刑部主事,迁陕西员外郎。据“说文系传考异”记载:“《总目》卷四一云:国朝汪宪撰。宪号角亭,仁和人,乾隆乙丑进士,候选主事,未就铨而卒。本《总目》卷一0《易说存悔》条云“国朝汪宪撰。宪字千陂,钱塘人,乾隆己丑进士,官刑部陕西司员外郎。”与奉条上文稍异,实即一人。民国《杭州府志》卷一四六文苑三云:“汪完,字壹亭,钱塘人。性纯孝。乾隆十年(按即乙丑)进士,出嘉兴钱陈群门下,补刑部陵西司员外郎,乞齐归。与乡党晋接,退然若不及。”下注据“钱陈群撰传、《杭郡诗话辑》”。可知其人为钱塘人,作仁和人,误。其凡官至刑部陕西司员外郎,又退休家居,所谓“候选主事,未就铨而卒”,亦误。惟此书为朱文藻撰,题江宪之名,非其实也。见胡玉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页860及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页103--104。”[1]“自明季迁杭,代有藏书。”。汪宪尝云:学《易》期于寡过,欲过之寡,惟在知悔,悔存而凶吝渐消。所以题其书斋为存悔斋。汪宪酷爱藏书,遇“有求售者,不惜丰价购之"。性好藏书,家藏典籍多善本。有“静寄东轩”,常有好友数人,于轩中讨论经史大义,闲暇时则煮酒赋诗,以博雅好古称。擅长予经学,诗文不多作,但一作必精诣。一字未当,往往沉想时,必惬意始脱稿。汪宪在世时与湖州严可均、杭州鲍廷博、朱文藻等藏书家十分友善,经常讨论经史疑问,相互借书、抄书,切磋拳问[2]。汪宪著有《易说存悔》二卷,《说文系传考贯》四卷,附录一卷,《苔谱》六卷。撰《振绮堂书目》四卷。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卷七二、“晚晴簃诗汇”卷七二[3]。
二.汪宪的《振绮堂书目》目录学成就
1.目录
汪宪博雅好古,尤长于经,诗。其著作《振绮堂书目》在清代目录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撰《振绮堂书目》四卷,首录乾隆高宗御赐书,御题书,进呈书,后为经史子集四部。分贮于四十三橱,凡二眵三千三百余种,计六万五千余卷,书置几橱,几格,秩然有条.复请长洲陈硕甫,为检校一遍,注明某氏撰述,何時刊本,某人钞藏校读评跋,井井有序,极便检阅者。
《振绮堂书目》,著录图书约三千种上下,四万册左右,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子目设置极详,就以史部而言,就有十七类:政史,霸史、外史、史补、别史、史论、编年、杂史、诏令、故事、职官、仪注、刑法、传记(帝妃,大事、杂记、杂说臣传———宰辅,公卿、名臣、忠臣,儒林、高士、善行、杂传、年谱、人物、杂录、外戚、女范、怪异),地志(通志、郡志、州郡志、名山、水利、舆图、杂志、都邑,陵墓、祠庙、书院、寺观、方物)、游记、外域)、谱牒、簿录。
从《振绮堂书目》的史部来看,设类极为精细,不仅有二级类目十七个,而且还有三级类目,或四级类。如二级类目“传记”,又分出三级类目帝妃、大事、杂记、杂说、臣传五个。三级类目臣传,又分出四缎类目宰辅、公卿、名臣、忠臣、儒林、高士、善行、杂传、午谱,人物,杂录、外戚,女范、怪异十四个。如此精详的众多类目,不仅便于读者检索,而且反映出史学著作的增多和史学的迅速发展。对此,郑鹤声曾评价;“其诸类排列次第,颇异他目”。特别是二级类目,“有诏令而无奏议,有史论而无吏钞,括杂记于传记,分霸史为外史,而另立史补一!目,尚为新奇”。[4]
《振绮堂书目》,所采用的是“以人类书”的著录格式。尽管没有大小序,但著录项目,大体说来是比较全的,于多数书名之下,注明有册卷,著者朝代、官职、籍贯,或存缺及版本情况。如“于类杂记类书。中的《韵学集成直音》,下注“十四册,十三卷(直音七卷),内缺直音六卷,明练川章黼道常撰,明万历中重刊本妙。”又如“子类类书”中的《施信阳集》,下注“一册七卷,明信阳州知州长洲施久显肤庵撰,缺卷五至七,所存四卷,皆文”。为读者进行深入的研究,提供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便。
从《振绮堂书目》所著录的图书来看,明版居多,间有影抄宋本,坊间写本,精抄校本,元刊本等,“皆珍秘之本”。
《振绮堂书目》,于书名之下间注藏书来源。如在《张乖崖文集》下注:“小山堂藏本”,在《邓肃拼榈集》下注,“澹生堂藏本”,在《孙大全集》下注:“璜川吴氏藏本",等等。为考知版本源流,提供了有力的佐证[5]。
2.校勘
汪宪建藏书楼名“绮振堂”收藏古今书籍,又将所藏秘籍,校仇一遍,终日不倦。因收藏有徐锴《说文系传》40卷,为世所罕见秘本,遇“有求售者,不惜丰价购之”。读书认真,“点注丹黄,终日不倦”。例如,五代南唐徐锴撰有《说文系传》四十卷,世少传本,后人秘相传抄,抄错、抄漏之处甚多,令人无法卒读。汪宪得到影宋钞本,就参考传世今本《说文》,连同徐锴著作中引证之书,证其同异,撰成《说文系传考异》四卷.有道光十七年(1837年)翟世英清吟阁刊本、光绪八年(1882年)徐氏八杉斋重刊本[6]。又嘱其友朱文藻广采诸家评论《说文系传》之辞和徐锴、徐铉兄弟的轶事作为附录(二卷)。汪宪所著之《说文系传考异》,条分缕析,时论认为对文字学颇有贡献[7]。
综上,汪宪生平爱好藏书,不仅在其先祖藏书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而且启其子孙继续收藏之端。其所撰·《振绮堂书目》,也遂成为传家之室。据汪宪的后代人说,他家世代藏书,“高大父鱼亭公,嗜之尤笃。点注丹黄,插架甚富。朱郎斋茂才文藻,为辑《振绮堂书录》,摭其要旨,载明某某撰述,何时;刊本,某某抄藏,校读评跋于后,手编十册,曾大父春园:公,又本书录,手编《藏书题识》五卷,皆珍秘之本也,大父十村公,凡有善本求售者,又不惜重资,增益架上。年近始衰,病中手编《振绮堂书目》五册。”从这一段话中,可窥知汪氏藏书及其《振绮堂书目》之演变。
三.振绮堂汪氏的影响价值
按汪氏自明季迁杭,代有藏书。汪宪的继承人是其长子汪汝瑮,他字坤伯,号涤庵。乾隆年间征召天下遗书,修《四库全书》,汪汝瑮将振绮堂所藏秘籍二百十九种进呈,被著录的有三十三种,存目一百二十二种。由于进呈之书较多,和孙氏寿松堂一样得赐初印《佩文韵府》一部,发还之《曲洧旧闻》与《书苑菁华》二书,乾隆亦亲笔题词以示褒奖。汪宪次子汪璐,曾选录家藏书之题记,编为《振绮堂藏书题记》四卷(未刊)。振绮堂第三代主人是汪诚,编写了《振绮堂书目》五卷。同时,将《藏书题识》重加分析辑成行世。卷一经部七种,卷二子部三十五种,卷三,四史部一百一十五种,卷五补遗,今仅残存一、二卷。有民国二十七年(1938)铅印《戊寅丛编》本。吉林省图书馆学会等主编,王桂云文选,成都东方图书馆研究所,1988年,第60页振绮堂是乾嘉时浙江著名藏书楼之二,但一直未有目录。汪诚将藏书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又详考其撰书人,并注明得自何本。经他编目,方知振绮堂共藏书三千三百余种,计六万五千卷。振绮堂藏书楼第四代主是汪诚之子汪远孙,著有《诗考补异》、《国语考异发正》、《古注汉书地理志校勘记》、《借闲生词》等。陈用光为《振绮堂书目》作序说:“余来杭州,闻汪舍人远孙家藏书甚富,借观其目。舍人既以《临安志》见赠,并索为目录序。舍人之藏书,分经史子集为四部,部各有子目,而所考证其书之佳否真伪,及得书缘起,自注于上方甚详,且秩然有条理也。”振绮堂自汪宪至汪远孙四世藏书,名闻浙江。至咸豐庚申(1801)辛酉(1860),杭城两遭兵燹,书籍散失殆尽,橱架之书。百不存一。汪氏四世收藏,贤子孙皆能守读,实为可贵,可是瞬间化为劫灰,徒遗书目于人间,为后人之摸索,只可为慨。清人龚自珍曾有杂诗咏振绮堂:振绮堂中万卷书,乾嘉九野有谁如?季方玉碎元方死,握手城东问蠹鱼。对振绮堂作了高度评价,对其衰落则表示了惋惜。振绮堂藏书约散于清咸丰年间。朱文藻辑成《振绮堂书录》十册。述书之要旨,记作者,刊刻,抄家及校读题识等。汪远孙弟汪迈孙,道光咸丰间重缮《振绮堂简明目录》,委陈奂为之检校编订;汪远孙四弟汪遹孙,其子汪曾唯、汪曾学在同治三年(1864)杭城兵燹之后,重新收拾残碎破书。1927年东方学会印行的《振绮堂书目》4卷,即其简明目录底本。洪焕椿先生在《浙江文献丛考》中记:汪宪后裔汪康年在晚清之际大力办报,惠及士林,必然是深受家风影响。汪康年在清光绪年间主办《时务报》时,曾辑刊《振绮堂丛书》两集。可见,汪氏子孙对这份家族遗产之继承及发扬,其世家大族的文化意识与旨趣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8],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汪宪与振绮堂对中国文化事业所作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武泉.四库全书总目辨误[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44.
[2]顾志兴.浙江藏书家藏书楼[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1987:181.
[3]李玉安,陈传艺,中国藏书家辞典[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204.
[4]郑鹤声.中国史部目录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35.
[5]申畅.中国目录学家传略[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137.
[6]姜聿华.中国传统语言学要籍述论[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372.
[7]吴海林.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396.
[8]张桂丽.汪氏振绮堂藏书、刻书考略[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3(3):75-83.
(作者介绍:王广三,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