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丫学语
2018-08-13于玲
女儿丫丫快一岁的时候,已经走得很利索了,可是语言能力却让人有些担心。记得她八九个月的时候,还能完整地说出“爸爸、妈妈”这样清晰的词语,可不知为什么后来就再也不说了。
有天,老公带女儿出去玩,后来气呼呼地回来了。他说有一个跟闺女差不多大的小孩和闺女凑在一起玩。那个孩子会说的词儿可多了,她妈妈特别骄傲,不停地让孩子表演。老公觉得丢了面子,回来后很是消沉。但他很快就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老公在家里就像个复读机一样,不停在女儿身边念着“爸爸、爸爸”,想着女儿学会后还是能挽回一点颜面的。可女儿沉浸在自己的玩具世界中,完全不理会他的良苦用心。
没多久,老公带女儿在外面玩的时候又遇到了那个小女孩,可这次他回来的时候却是满面春风。
“这下可把她们比过了。”他激动地说。“怎么回事?”我有点儿好奇。“那个孩子虽然会说话,却还不太会走,远没有咱闺女走得稳当。”老公开心极了。“小朋友学习的进程都不一样,有什么可比的。”我赶紧帮他摆正心态。“还有更棒的呢!”老公很得意。“什么?”我不禁问。“咱家闺女会爬楼梯了!”老公手舞足蹈地比划着,“她手脚并用,自己爬上了台阶,那个小女孩的妈妈看了以后,什么话也不说了。”真是了不得!刚学会走路就会爬台阶,我跟老公一样骄傲起来。
后来,女儿终于肯开口了,可是却只执著于“猫”字,无论到哪儿都念着“猫猫”。喊我“猫猫”,我赶紧应着,毕竟听起来跟“妈妈”很像。看见喜欢吃的饼干,她也指着说“猫猫”。姥姥说饼干袋上的“旺仔”长得挺像小猫的,这也算勉强说得过去吧。可是她指着瘦长的扫帚说“猫猫”,这可怎么解释?
后来有一天,我们在路上走着,遇到了几只真正的猫。女儿一张嘴又习惯性地蹦出一句“猫猫”,我激动地告诉她,“对、对”。对面的猫瞪着纯真的大眼睛和女儿对视着,女儿忽然哇的一声哭了起来,把猫吓得刺溜一下跑了。
也许是被猫吓到了,女儿不再说“猫猫”了,口头禅变成了“没有”。而且往往是几个“没有”成串地蹦出來,像是说绕口令一样,颇有难度。
那天,我下班回家,她仰着脸站在门前迎我。我问她,“有没有听姥姥的话?”她甩着小胳膊跑开了,边跑边说:“没有没有没有!”我和姥姥对视一眼,立马大笑不止。
虽然女儿学说话有些慢,但是跟小区里那些同龄孩子的家长一打听,我们也不算是落后的,只能暗自忖度,这是不是跟我们小区的水土有关。
总算有一天,她像是突然开了窍,一声接一声地喊起了“妈妈”。我赶紧跑到她跟前,受宠若惊地答应着。她受到了鼓励,更是一遍一遍喊个不停,我赶紧用手机录下这个珍贵的时刻。后来我把这视频放给老公炫耀,他果然酸溜溜地说,怎么不喊“爸爸”?
我满以为她还会像以前一样,一句话重复说上个把月。这样,就会让老公嫉妒一阵子了。没想到第二天早晨醒来,她眯着眼睛笑的工夫,一张嘴便来了一声“爸!”
隔壁屋的老公一下子就跑了过来,眼睛笑成了一条缝,“哎,哎!再喊一声!”于是一句句“爸爸、爸爸”就像是拨浪鼓一样,轻松利索地蹦了出来。
我和老公满足地看着她,觉得人生最幸福的事儿也不过如此了。
作者简介:于玲,河北省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羊城晚报》《大舞台》《当代人》《小小说》《石家庄日报》《荷花淀》等。
(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