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视角下的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与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18-08-13程永高
程永高,赵 鑫,陈 宁
现代学徒制视角下的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与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程永高,赵 鑫,陈 宁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邢台 054035)
学生关键能力是指专业能力以外的通用能力,即专业迁移能力。现代学徒制教育是高职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文章将关键能力培养与现代学徒制教育有机结合,借助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三级指标体系、专项和岗位课程体系,并在教学中融入关键能力培养,在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在岗实训”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关键能力培养。
现代学徒制;关键能力;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规模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其规模与本科教育相差无几,但与本科教育相比,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仍有较大差距。高职教育普遍存在“三高三低”的现象,即学生在岗位技能、技术技能方面比较突出,其就业率也普遍较高,但是在创新创业素养、综合能力要素、团队协作能力方面相对缺乏,这种状况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成长和职业潜能的挖掘[1]。“三高三低”的问题直接造成了社会对高职教育的低评价和低认可度,也直接限制了高职人才的就业竞争力和未来职业发展潜力。因此,面临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阶段,高职院校需要再次审视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现代学徒制建设的基础上,既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也注重培养学徒的关键能力。学院依托关键能力体系建设,把校企双主体岗位培养方式与职业生涯规划、创新能力等有效联系在一起,侧重课程体系重构和真实项目载体挖掘,促进学生在“做”中乐学、“学”中乐做,从而实现关键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共同培养与高效融合,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一、“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三级指标体系构建
1.现代学徒制的概念界定
现代学徒制的目标是高效率地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的“学”占据最核心的位置,同时以企业为主体帮助学徒快速具备职业技能,其中德国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创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堪称现代学徒制的典型范式[2]。目前国内的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学徒制与学校教育制度重新融合,具有代表性的特征是学生和学徒身份的相互交替。具体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解决学生的员工身份,提出招工即招生;二是培养模式,提出校企合力承担培养职责,从培养方案的制定到具体培养过程校企双方各展所长、各司其职。这种教育模式融合了学校与企业两种完全不同的角色,对于突破高职教育传统体制的瓶颈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校企合作的全新发展。
2.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层级体系设计
现代学徒制着力于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在此目标引领下,高职学生构建职业能力可以从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专业能力表现为承担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要求从业者掌握岗位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关键能力表现为除专业能力以外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要求学徒掌握岗位以外的沟通表达、团队协作、职业道德、自我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信息检索、创新等系列能力。因此,以现代学徒制为基础,结合德尔菲法对能力要素的明确,表 1设计了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层级体系,从而保证高职院校从明确能力培养目标到建立具体的课程体系,再到完善教学实施过程等各个方面都能有效联系起来。
表1 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层级体系
二、学生关键能力的“专项+融合”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院校有其特定的人才培养观念和固有的教育思想,这一点在其课程体系的设置方面具有充分体现。设置课程体系是在培养目标指导下,合理高效的完成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是切实保障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良好运行的重要基础。当前教育背景下,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类型还是比较多样化的,其中模块化、工作过程系统化等都非常具有代表性,但它们仍然更多地偏重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强调单个能力要素的体验,相对忽略了学生的关键能力要素以及各种能力之间的相互融合、综合运用。
基于上述观点,建立“专项+融合”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综合运用。
“专项”即为有针对性地建立分别倾向关键能力和专业能力的系列课程,保证每门课程都有其侧重的方向,秉持能力拓展的基本规律,遵从不同的课程内容与培养方式应对不同能力类型的特性;“融合”即为教学组织过程中尽量把关键能力专项课程与专业能力的专业课程相互结合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能把与专业有关的具体内容融入在关键能力系列专项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又能够把塑造关键能力的相关知识融合在专业课程的课程体系中。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各种能力综合运用的相关课程为平台,学生需依据具体情景要求,结合多种能力要素,积极高效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从而更加高质量高水平的完成任务,全方位的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采用这种“专项+融合”的课程体系有利于高职教育实现专业课程和关键能力课程相互融合、事半功倍。
1.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专项”课程体系设计
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并非毫无章法、一蹴而就,高职院校开展相应课程需要循序渐进,有相关依据作为指导和方向,可以参照三级体系的七大能力单元[3],以此为思路,针对学生能力要素,以塑造学生的关键能力为重心,设计相应的专项课程,可参照表2。
表2 开发设计专项关键能力的专项课程体系
2.融入关键能力要素的“岗位”课程体系构建
用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眼光来看,这类课程需要以塑造和发展高职院校学生的具体专业能力为主体,同时能够在课程目标以及项目内容上适当合理的呈现关键能力要素。传统而言,给高职院校学生展现未来就业的对应岗位是专业课程的首要任务,基于工作岗位设计相关学习情景,引领相关学习任务,从而系统化地展开课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熟悉未来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相比较而言,融合关键能力的专业课程与传统意义上的专业课程在较多方面存在区别,一方面是关于课程目标的设计,前者必须涵盖培养关键能力的要素;另一方面是设计教学内容时除了考虑专业能力的运用,同样引入需求关键能力的真实项目。比如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专业在专业课程教学创新中,在现代学徒制的基础上力争突破课程限制,将关键能力培养纳入专业课程中,如表3。
表3 基于现代学徒制专业开发的融入关键能力的岗位课程体系
三、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在岗实训”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1.关键能力的培养与工作过程相结合
高职教育秉持“能力本位”为核心的模式培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既符合学生的客观水平,也符合企业的需求和市场的发展,是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基于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高职教育教学组织过程应该体现“工学结合”模式,将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互交替进行。一方面高职院校将学生纳入专业培养计划,学校制定严格的考核评估方法;另一方面学生还需要遵循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学生真正融入社会锻炼[4]。因此,将关键能力融入其过程中,将关键能力的培养与工作过程相结合,让学生不断感受、实践,从而在自身“做”的过程中得到能力的更大提升。当然,关键能力的培养并非凭借单独的一门课程就可以让学生获得,它需要依托系统地教学过程来完成。每一位老师在教学组织过程中都应当纳入学生的关键能力要素,打破原有的灌输式教学,体现真正以学生为主导的模式,重新构建学科体系与教学模式势在必行。高职教育倡导创新教学模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遵循职教特点,以真实项目任务为依托,提供有创意的、花样繁多的实践体验,促进学生“乐做”中学;也同时鼓励学生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投入极大的兴趣去参与工作过程,实现“乐学”中做,从而促进高职院校真正实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性人才的目标。高职院校还应当针对学生的具体层次因材施教,注意了解和分析不同学生的关键能力阶段,采取不同策略有序地引导、激励学生挖掘潜能,从而避免单一发展专业能力的教育现象。
2.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在岗实训”中关键能力的培养
保障高职学生关键能力教学的有效实施,需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真实存在的项目案例教学能够带来学生更好的体验感,以此为依托能够更精准地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能力要素解决工作任务,并延伸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第二,牢记欲速则不达,客观评价学生职业能力的水平,遵循能力培养的相应规律,设计符合学生状况的项目,不走捷径,逐渐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高职院校关键能力培养除了单一的顶岗实习之外,还可以开展一些更有针对性的职业岗位情景训练。比如,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专业在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在岗实训”的基础上,与相应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引入真实的企业工作任务,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相应4—8 周专项训练项目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等等。如表4所示,真正做到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处处体现关键能力的培养。
表4 基于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顶岗实训”的创新能力培养
[1]胡昌送,李明惠,卢晓春等.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及“四位一体”培养模式构建[J].大学:研究版,2016(5).
[2]唐永泽,卢兵,霍雄飞等.以工学结合为主线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1).
[3]蒋永忠.基于实践视角的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及评价体系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09 (5).
[4]李传伟.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J].天津电大学报,2015(01).
The Critical Abi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Training and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CHENG Yong-gao,ZHAO Xin,CHEN Ning
(Xingtai Potechnic College, Xingtai, Hebei 054035, China)
The student's key ability refers to the general ability beyond the professional abilities, namely, the professional migration ability.Modern apprenticeship education is the main direction of the national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his paper organically combines key competency development with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education. With the help of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talent training concept, it constructs a three-level index system, special program and post curriculum system for students’ key competence training, and incorporates key abilities in teaching to realize it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Work-study Alternation and On-the-job Training”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modern apprenticeship; key competencies; teaching reform;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18—04—01
2018年河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资助项目——“学生关键能力培养与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项目编号:1702049。
程永高(1980—),安徽六安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G712
A
1008—6129(2018)03—0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