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的昆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2018-08-13陈艳艳黄义忠
陈艳艳,黄义忠
基于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的昆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陈艳艳,黄义忠
(昆明理工大学 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3)
本文从土地投入、土地利用结构、土地产出、土地生态环境四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对昆明市2006-2015年的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影响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驱动因素为土地投入。(2)昆明市土地集约利用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因此,昆明市未来应该积极把握发展机会,加大土地投入强度,积极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合理调整用地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昆明市;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0 引言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伴随着经济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无序扩张现象日益加剧,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严重。我们必须从可持续和集约利用的角度出发,转变传统的土地利用观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高效利用。
早期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主要是针对农用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土地需求的急剧膨胀,学者也开始进行城市[1-2]、工业[3-5]、公路[6]、旅游[7]、开发区[8-10]等各方面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在已有研究中,统计分析和计量分析[11-13]是常用的方法,主要通过土地投入、土地利用程度、土地产出效果和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质量[1,14-15]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土地集约利用进行实证研究。为转变粗放低效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可持续利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本文在综合国内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基于时间序列的数据,采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对昆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
1 研究区域概况
昆明市坐落于云南省中部,南临滇池,三面环山,是云南省的政治、文化、经济、科技、贸易中心,是迈向东南亚各国以及南欧、非洲、中东的交通要塞。下辖五华、官渡、西山、盘龙、呈贡和东川6区,1个县级市安宁以及嵩明、富民、晋宁、宜良、禄劝、石林和寻甸7县,共14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21012.53平方公里。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667.7万人,城镇常住人口467.7万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7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9686元。
研究期内,昆明市经济快速发展,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1207.29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968.01亿元,年平均增幅23%,固定资产投资由2006年的654.02亿元增加到2015年3497.88亿元,年平均增幅43%。人均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19730元增加到2015年的59656元。房地产开发投资由183.29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451.31亿元。
2 研究方法和指标体系构建
2.1 研究方法
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定义为:设共有n个指标(标准化后的值),以这些指标的上限值为半径构成一个中心n边形,各指标值的连线构成一个不规则中心n边形,这个不规则中心n边形的顶点是n个指标的首尾相接的全排列,n个指标总共可以构成(n -1)! /2个不同的不规则中心n边形,综合指数定义为所有这些不规则多边形面积的均值与中心多边形面积的比值[16]。
指标值标准化采用双曲线标准化函数:
满足:
根据上面3个条件,可得:
对第i个指标,标准化计算公式为:
全排列多边形综合指数计算公式:
S为评价对象的综合指数;Si为第 i 项指标;Sj为第j项指标(i≠j);n为指标个数。
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既有单项指标又有综合指标,既有几何直观图示,又有代数解析数值,每个指标都有上限、下限和临界值。指标下限可以根据规划地区相应指标的最小值确定,指标上限可以根据规划的最高目标确定,临界值可根据规划地区相应指标平均值确定,即指标在省内的平均水平,各值也可根据规划目标和当地情况适当调整。
2.2 指标体系构建及指标计算
根据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综合性、代表性、动态性、实用性、科学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参考已有文献的评价指标,构建了昆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文中使用数据来源于昆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2016)和《昆明市统计年鉴》(2006-2016)、《云南统计年鉴》(2006-2016)。
根据表1中数据求取各指标的上限值(U)、下限值(L)、临界值(T),指标下限值根据相应指标的最小值确定,上限值根据最大值确定,临界值根据平均值确定;然后应用1式和4式分别进行各指标值的标准化和单项指标值Si的计算,绘制全排列多边形(图1);第三,依据5式计算指标综合指数S,绘制变化趋势图(图2)。
3 结果与分析
3.1 单项指标值变化特征及原因
将表1中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并以标准化后的值为顶点绘制全排列多边形(图1):
(1)土地投入强度指标。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是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驱动因素,地均从业人员增长对土地集约利用的驱动作用相对较小。从表1中可以看出,研究期内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总体增长趋势明显,地均固定资产投资从2006年的3.11万元/hm2增长至2015年16.65万元/hm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分为两个阶段,2006-2011年的线性增长,2011-2015年的不规则 V形增长,在2012达到最低值11.16万元/hm2,2011-2015年的增长幅度大于前一阶段;在研究 区内,房地产开发投资呈线性增长,地均房地产 开发投资从2006年的0.87万元/hm2增长至2015年的6.91万元/hm2;地均从业人员增长缓慢,从2006年的1.63人/hm2增长至2015年的1.96人/hm2。通过对表格中投入指标的对比分析可知,投资的增长速度大于人口的增长速度,说明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对土地集约利用的驱动作用大于人口增长。
表1 昆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及数值
Tab.1 Evaluation indices and data of land intensive use in kunming
图1 2006-2015年昆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各指标图示
(2)土地利用程度指标。土地利用程度反应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高低和利用的合理性。昆明市人口密度从2006年的2.93人/hm2至2015年的3.18人/hm2。人口密度在2010年的增长幅度最大,其次是2006-2009年,2010-2015年最小。可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家支持西部大开发和面向东南亚开放门户的建设,昆明市对周边人口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土地需求量扩大,促使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
(3)土地产出效益指标。产出效益指标反映了土地的产出绩效,单位面积产值越大,说明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越高。10年间,地均GDP和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高速增长型,地均GDP从5.75万元/hm2增长至18.88万元/hm2,年均增长幅度达22.8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30万元/hm2增长至9.81万元/hm2,年均增长幅度达32.58% ;人均道路面积总体为不规则锯齿增长,增长趋势可分为三个阶段,2006-2013年缓慢增长,2013-2014高速增长,2014-2015年快速下降,并且在2014年到达最大值12.10 m2/人。
(4)土地生态环境指标。土地集约利用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集约高效用地为原则,侧重于土地利用挖潜,强调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昆明市地处云贵高原中心地带,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环境指标是影响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的重要因素。本文选取人均绿地面积和建成区绿地率两个指标评价昆明市的土地生态环境质量。人均绿地面积交替呈现降低与增长趋势,增长阶段为2007-2011和2012-2014,降低阶段为2006-2007年、2011-2012年、2014-2015年,其中2012年达到最低值8.22 m2/人,2006和2011年达到最大值13.48 m2/人;建成区绿地率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从2006年的28.17%上升至2015年的36.69%,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现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筹。
3.2 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标变化特征
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反映了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图2表明,2006-2015年间昆明市土地集约利用基本呈增长态势,说明昆明市的集约利用水平逐年提高。10年间的土地集约利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变化态势:(1)增长趋势。2006-2011年和2012-2015年持续增长,后一阶段综合指数的增长速度大于前一阶段,即后一阶段的土地利用水平增长速度较快。(2)下降趋势。2012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略有下降,主要是由于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减少导致。这种变化趋势也说明,在进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时,各个指标相互作用,某一指标的变化可能导致时间序列上的综合指数出现波动变化。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的变化趋势基本契合经济建设和土地需求扩张的阶段性规律,昆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图2 2006—2015年昆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变化趋势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1)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每个指标下限可以根据规划地区相应指标的最小值确定,指标上限可以根据规划的最高目标确定,临界值可根据规划地区相应指标平均值确定;与传统简单加权法相比,不用专家主观评判,减少了主观随意性。该综合方法改传统加法为多维乘法,考虑临界值对综合指标产生的紧缩和放大效应,体现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系统整合原理。
(2)本文采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从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产出效益、土地生态环境四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昆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6-2015年昆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总体上升趋势,土地投入强度和土地产出效益在集约利用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其中土地投入强度对产出效益影响显著,说明经济建设是影响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的首要因子。研究期间,昆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增长趋势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2006-2011年和2012- 2015年,后一阶段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增长速度快于前一阶段。
(3)昆明市应该把握发展契机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积极发挥经济投入对土地集约利用的积极作用。通过增加土地投入,使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用地布局,开展国土综合整治,充分挖掘土地潜力,不断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的水平,构建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七彩云南的建设。
4.2 讨论
(1)应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进行评价,只需要确定评价指标的上限、下限和临界值,不用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确定指标权重,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评价结果相对客观准确,提高了评价的精度,适合于宏观层面的评价研究。该评价方法既有单项评价指标值又有综合指标值,同时还结合了直观图示,便于分析和研究。
(2)本文只是从时间序列上分析了2006-2015年昆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综合状况及各指标的变化趋势和差异,未从空间上对昆明市14个县(市、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分析,不能了解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变化规律,不利于因地适宜地制定土地利用政策和发展规划。
[1] 黎孔清, 陈银蓉. 低碳理念下的南京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 中国土地科学, 2013(01): 61-66.
[2] 杨伟, 廖和平, 谢德体, 朱琳, 陈杰华, 夏涛. 基于生态健康的重庆市南岸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J]. 中国土地科学, 2012(4): 78-83+97.
[3] 孟媛, 张凤荣, 赵婷婷, 罗政. 北京市顺义区制造业用地集约度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 2011(2): 11-17.孟鹏, 郝晋珉, 周宁, 双文元, 洪舒蔓.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北京亦庄新城为例[J]. 中国土地科学, 2014(2): 83-89.
[4] 赵小风, 黄贤金, 李衡, 严长清, 张兴榆. 基于RAGA-AHP的工业行业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江苏省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11(8): 1269-1277.
[5] 梁思源, 吴克宁. 郑州地区公路用地集约评价[J]. 中国土地科学, 2011(9): 77-82+96.
[6] 张杨, 严金明, 石义. 武汉市东湖风景区旅游用地的集约利用评价及管控对策[J]. 中国土地科学, 2014(4): 33-36+44+97.
[7] 王成新, 刘洪颜, 史佳璐, 刘凯. 山东省省级以上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6): 128-133.
[8] 赵小风, 黄贤金, 钟太洋, 彭佳雯, 赵雲泰, 吕晓. 江苏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分层线性模型实证研究[J]. 地理研究, 2012(9): 1611-1620.
[9] 王明舒, 朱明. 利用云模型评价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状况[J]. 农业工程学报, 2012(10): 247-252.
[10] 易鹏涛, 赵俊三, 易鹏飞, 等. 基于均方差决策分析法的滇中城市群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J]. 软件, 2018, 39(3): 181-186.
[11] 刘婉静, 田璐泽, 陈硕, 等. 基于灰色预测法对移动端考研产品的研讨[J]. 软件, 2018, 39(2): 161-163.
[12] 张浩, 薛子啸, 李昳晴.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共享单车供求匹配分析[J]. 软件, 2018, 39(2): 170-172.
[13] 崔娟敏, 季文光. 基于AHP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模糊综合评价[J]. 水土保持研究, 2011(4): 122-125.
[14] 谢天, 濮励杰, 张晶, 朱明. 基于PSR模型的城乡交错带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南京市栖霞区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3(3): 279-284.
[15] 吴琼, 王如松, 李宏卿, 徐晓波.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 生态学报, 2005(8): 2090-2095.
Land Intensive Use Assessment of Kunming Based on Entire-Array-Polygon Evaluation Model
CHEN Yan-yan, HUANG Yi-zhong
(Faculty of Land Resource Engineering,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Yunnan 650093, China)
This article using the entire array polygon method to evaluate the status of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in Kunming city during 2006-2015 from the above aspects: land investment intensity, land use structure, land output efficiency, and l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study, each index has been improved to some extent, and the main driving factor of land intensive use is land input. (2) The intensive use of land in Kunming shows an overall growth trend. Therefore, the future of Kunming should actively grasp the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increase the intensity of land input, and actively carry out comprehensive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ationally adjust the structure and layout of l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intensive land use.
Kunming; Entire-array-polygon evaluation model; Land intensive use; Evaluation
301.24
A
10.3969/j.issn.1003-6970.2018.07.029
陈艳艳(1994-),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研究。
黄义忠(1972-),男,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地资源管理研究。
本文著录格式:陈艳艳,黄义忠. 基于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的昆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 软件,2018,39(7):138-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