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碧色寨法式“芳华”寻踪

2018-08-12沈凌

环境与生活 2018年2期
关键词:芳华车站云南

沈凌

电影《芳华》临近结束时,男女主坐在一个小车站候车的长椅上,后面是斑驳的黄色墙面,镜头定格的瞬间,怀旧的伤感缓缓而出。小车站的取景地就是云南的碧色寨,借助电影和当地浓郁的法国风,现在这里成了游客的热门目的地。

碧色寨是《芳华》的取景地,但是碧色寨远比《芳华》有内涵。我登上碧色寨的山坡,眼前一片广袤的农田和湖泊,果然碧水蓝天,景色怡人。原来这里一开始并不叫碧色寨,按着中国当地人的习惯,叫“坡心”。后来一个法国人到这里,看到依山傍海的景色,才取名字叫了“碧色寨”。所以碧色寨里沉淀的法国元素,远远多于中国元素。

滇越铁路改变了边陲

清朝末年,中国的大门已经被列强撬开。洋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修筑铁路,开发资源。云南本来是偏居一隅的小角落,在中国的版图上怎么都算不上改革开放的前沿,倒往往是朝廷流放钦犯的边陲。但是科技的力量在这里发挥了神奇的作用。法国人取得了滇越铁路的修筑权之后,后队变前队,云南一下子成了中国面对西方的门户。

現在书写历史,往往强调说滇越铁路是中国劳工的血汗结晶,每一米枕木下埋葬着几个中国工人。以当时的技术和劳动保护条件,我完全相信中国劳动人民付出的生命和汗水。但是这里却隐藏着一个很经济的问题:如果滇越铁路施工条件如此艰苦,中国工人何以还要为洋人打工呢?可能的逻辑是,这些中国工人不为洋人修铁路的话,生存状态更糟糕!想想那是在清朝末年的云南边地,所谓地无三尺平,农业生产极不发达,人民生活困难应该是合理的推断。

今天,一百年后的中国人手握高铁技术,输出全球。这样的结果是一百年来一代代中国人努力学习得来的,而这样的学习,从滇越铁路修建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

被称“小巴黎”的寸轨车站

1910年滇越铁路全线通车,1913年,个(个旧)碧铁路开始修筑。个碧铁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民营铁路,是云南当地富商看到了铁路带来的巨大利润,同时为了和洋人竞争铁路市场份额,而修筑的一条支线铁路,目的是为了把个旧的锡矿和其他资源卖到国际市场上去。不过,或许是因为商人们没有足够的财力,加上当时尚未出台铁轨的标准,个碧铁路修的是一种“寸轨”,轨距只有60厘米(国际铁路协会1937年制定143.5厘米为标准轨距),所以火车的速度很慢。云南“十八怪”里面说的“火车没有汽车快”指的应该就是这个窄轨民营铁路;而“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指的则是滇越铁路。这两怪可以说生动刻画了一个落后农业国被迫开放门户和奋起赶超的历史场景。

无论如何,1921年个碧铁路通了车,碧色寨成了两条铁路的交汇点,一下子成为滇越铁路沿线第一大站。等待运输出国的各种资源,比如锡、皮毛和大米装满了车站的仓库,火车的汽笛声、搬运工的号子声昼夜不停,法、英、美、德、日各国商人接踵而至,纷纷在这里开设洋行、酒楼、百货公司、邮政局。每天有40余对列车在此经停,拉人装货,洗车加水,热闹非凡;美女富商,洋酒咖啡,错落杂陈。其开放和繁华程度,在滇南一带首屈一指,昆明人、越南人艳羡地将其称作“小巴黎”。

碧色寨车站保持原貌

现在的碧色寨车站基本保持原貌。我到的时候,整个车站都在做保护性整修。来这里游览的女生们喜欢旧旧的法国风,在火车站台上,法国旧钟下,她们拗出各种造型,指挥着随行的“御用摄影师”拍出自己最满意的瞬间;小孩子们则对能够在铁轨上爬上爬下而没有什么危险比较感兴趣;不少大人牵着孩子的手,一高一低行走在蜿蜒伸向远方的铁轨间,从背影看去,倒是一幅不错的画面。

【景点名片】

碧色寨车站

碧色寨车站位于云南红河哈尼彝族自治洲蒙自县的草坝镇,曾经是云南进出口贸易的重要集散地,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火车站之一。车站占地2平方公里,1987年12月21日被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冯小刚电影《芳华》在这里取景拍摄。

车站至今仍保留着法式铁路用房,挂在车站墙上饱经风霜的时钟上,“Paris”(巴黎)字样依然清晰可见。作为滇越铁路上的百年老站,碧色寨是火车迷们的必游之地,也是摄影爱好者的心头好。除了铁路边上那些黄色的老房子,铁路两边山坡上还有许多古旧的建筑,包括以前法国人的养牛房、站长室、职工食堂、酒吧等。现在这里有一幅木制地图,标明了铁路两岸村庄里的当日遗存,可以根据地图在村庄里寻找当年的印记。

目前碧色寨车站仍在运营,每天迎送来自滇越铁路上的20趟列车,偶尔也会有中途搭车的乘客。火车站附近有个小村庄,先于火车站存在,原名叫“坡心”,后来取名“碧色寨”。

猜你喜欢

芳华车站云南
陈志玲:流金岁月 熠熠芳华
绝代芳华
云南图片库
云南:800多名务工人员乘“务工专列”外出就业
车站一角
芳华不再亦风流
时空守护者之车站遇险
2015年9月云南节庆一览
「云南山娃」
地铁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