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别开生面的探究课
2018-08-11吴旭凯
吴旭凯
【摘 要】 科学探究是人认识事物的基本科学方法之一,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探究是一节科学课的“灵魂”,科学教学的真谛是要培养学生在科学方面的素养,这就要靠引领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来实现。
【关键词】小学科学;有效探究;引导
一、现状分析
小学科学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上好科学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小学科学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一个个新鲜有趣的探究活动中培养兴趣,体验科学这门学科,笔者认为小学科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就是大多数学生有學习的主动性,会主动地去探究,且在小学科学的课堂上,学生动手操作实验那是“家常便饭”。
在担任小学科学教师两年以来,我发现在有些学生情绪高涨的实验课中,经常会出现两种“极端”结果。其一,学生被教师准备的材料吸引,激发了探究兴趣,大多数学生过度亢奋,至始至终都在探究“材料”,教学目标已被抛到九霄云外,教师的话语也就左耳进右耳出。其二,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步步为营”,完成了探究,学生得到了结果,表面上看似十分成功,但大多数学生实际上还是云里雾里,只是被“牵着鼻子走”了一个过场。所以,有效的探究是一堂科学课成败的关键之处。
二、课堂观察
1.一个“神奇”的马铃薯
探究是一种需要,探究欲实际上就是求知欲,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以及激起学生的这种求知欲,使其有一种自主探究学习的冲动。教师在这里扮演的角色是引领者,负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主动的参与探究活动,自主创造探究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例如我在上四年级《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的一课的引入中说,大家有没有发现生活中有些物体是沉,有些物体是浮,大家能分别举例吗?(学生列举例子)接着我出示马铃薯,说:“今天我还带来了一个“神奇”的马铃薯,它能下水又能上浮,神不神奇啊?”学生的探究欲自然而然就被激发出来了,学生在观察中很快就意识到是液体的缘故。可是问题又来了:表面上看起来这两个烧杯里的液体都是无色透明的,有没有办法证明这两种液体真的不一样呢?这个问题进一步引起学生的兴趣,他们跃跃欲试,提出了很多方法:有说用看的;有说用尝的;有说用太阳晒的;有说用酒精灯烧的……接着我引导学生思考:那是不是所有的方法都是合理的呢?“尝的方法不合理,因为我们不知道是什么液体,尝起来会有危险”“用太阳晒也不合理,时间太长了”“……”,最后经过讨论确定最合理的方法——加热法。
2.分组实验
学生经过分组液滴加热实验后,最终得到白色的颗粒状物质。经过讨论得出是盐。接着我出示盐、糖、味精三种物质,让每个小组分别选择一种物质,调制使马铃薯上浮。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经过讨论,探究实验得出结论: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可能是浓盐水、浓糖水或者是浓味精水。换而言之,一定浓度的液体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学生这时候恍然大悟。
3.交流分享
通过“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认识到浓盐水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并且自己调制一杯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的盐水。让学生明白了改变液体的浓度就会改变物体的沉浮这个概念。
三、树立探究意识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这节课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但并不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活动,而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指导学生做探究实验过程中,教师的有效指导往往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这节课在正式探究前,我让学生想象这两种液体,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分辨,给予他们充分的想象空间;又对后来的白色颗粒物质进行猜测,让学生所以课堂上呈现出一个多层次 的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让学生思考自己判断的依据,使自己原先的想象得到了印证或者冲突,这都保证了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只有让学生想过,看过,做过后,探究的意识才会根深蒂固。
四、鼓励学生大胆探究
做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从而获得科学知识。现在的小学科学教材里的实验大部分都是探究性实验,用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实验中应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探究。
要想每一次科学的探究活动都达到预想的效果,就必须对材料、教材、课标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每一节课都下足工夫。其次,还要潜移默化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探究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陶行知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作为一名教龄堪堪一年的科学教师,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小学科学3-6年级教材》教育部编订
[3]《科学课》杂志,《小学教学研究》杂志等
[4]陈厚德编著.《有效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5]袁典清.《如何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8年5期
[6]王珉琦.《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探讨》,《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年7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