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音乐教师嗓音的自我保健与训练

2018-08-11袁洁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8年4期

袁洁

【摘 要】教师中70%以上不同程度的患有喉炎及声带疾病,教师用嗓与其他用嗓工作者相比具有特殊性,其一、用嗓量大;其二,用嗓力度,强度大;其三,用嗓连续时间长;其四,发声方法不正确。这使得很多一些老师患有不同程度的嗓音病。影响了正常教学,有的教师因为声音嘶哑发不出声,不得不离开讲台。因此, 有效的进行嗓音的自我保健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对嗓音疾病的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引导正确的发声方法,介绍正确保护嗓音的行为习惯,及嗓音疲劳后,各种治疗和减轻的锻炼方法。为了更多的音乐教师以及其他学科的老师都有一副好嗓子,就在此谈谈自己对嗓音保健的一些心得。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师;嗓音保健;嗓音训练

据《教育研究》杂志介绍,教师中70%以上不同程度的患有喉炎及声带疾病,比歌唱演员的声带疾病患者比例要高很多。而在教师群体中,小学音乐教师一般每周有15~20节课,从教学对象来说,年龄大些的学生,能较理智安静的听讲,年龄越小的学生,越会任性率真的大叫大嚷,音乐教师一个人的音量要压过一大群儿童的叫嚷声可不容易,其结果导致音乐教师容易患上急、慢性喉炎,急、慢性声带炎等嗓音疾病。虽说专职的音乐教师大都科学系统的学习了发声方法,但一部分人只能在歌唱时用上,不能融会贯通于平时的教学中,再加上方言等因素的影响,没有改变原有的不良发声习惯,使嗓子常时间的处于超负荷状态,最后出现许多嗓音疾病。这些嗓音疾病往往造成声音发闷发暗或嘶哑,严重的甚至影响了正常教学,有的教师因为声音嘶哑发不出声,不得不离开音乐教师这个岗位。因此,有效的进行嗓音的自我保健是非常必要的。

一、发声器官的健康建立在强健体魄之上

一个人的音质是否好听,跟发声器官的健康是分不开的,而发声器官的健康,又和身体的健康状况密不可分。首先,调整作息时间,改善生活条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增强体质,预防呼吸道感染等直接影响嗓音健康的疾病,是消除嗓音致病的不良因素的重要措施。

二、掌握运用发声方法,进行科学发声

嗓音疾病的出现是因为发声方法不正确,那么只有通过改进发声方法来解决,当改进了发声方法,消除了不良刺激,损伤渐渐得到了修复,嗓音疾病自然就不治而愈。我们可以从改进发声方法这个方面努力:

(一)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呼吸是发音的动力来源,要发出美妙的声音,呼吸尤其关键。就像判断一部跑车的好坏,关键是看它的马达一样,只有正确的呼吸才有正确的发音,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发声前做好准备,用膈肌和腰腹肌的力量来控制气息流量,均匀平稳的呼气发声。

(二)打开共鸣腔体放松舌头、喉咙,下巴松弛,软腭提起,鼻腔畅通,喉结下降于合适部位并保持相对稳定。

(三)不滥用发声器官,防止粗声大气喊叫和长时间发声正确的发声方法,应当是运用最节约发声能量,发挥发声器官最大的作用,达到最佳的效果。

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保护发声器官

嗓音的保健除了跟身体的健康、发声方法、使用时间与强度等密切相关之外,还跟人的生活方式有关。对嗓音健康危害较大的不良生活习惯主要有以下几种,戒除不利于嗓音健康的行为和习惯,可起到嗓音的保健。

(一)生活工作要有规律,按时作息,劳逸结合。经常熬夜、作息不定时、暴食暴饮、无节制的玩乐等坏习惯都会影响到身体的各个系统机能,令人没精打采、抵抗力下降,而身体中每一个平衡受到干扰时都会影响发声器官的健康。所以要留意自己一天中的精力变化情况,合理用嗓。

(二)据调查和经验证明:酒、葱、蒜、烟、花生、葵花子、臭豆腐、肥肉和过咸的食物辣椒酱豆腐、大油、甜食、香椿、韭菜、蒜苗、羊肉、虾、醋、芥末等,可使嗓子发干、口渴、痰多、糊嗓,歌唱时嗓子发木、发紧、发堵、发闷、出现劈音转音,甚至声哑失音。总之,辛辣燥热,油腻和刺激性食物不宜吃,以免使咽喉,声带充血而影响发音。有些药物吃了以后,致使嗓音发干,甚至使嗓音失去亮泽,如普鲁苯辛等治疗肠胃的药。一小部分人会在某一季节对某种花粉、某种味道、某种食物产生的过敏反应。

(三)一个人的体态挺拔对形成最佳发声状态具有立竿见影的好处,因为体态挺拔有助于使气息更深,共鸣腔体更畅通,具备了这两个条件能够较轻松的发出优质声音。

四、嗓音疲劳后,可用以下方法来减轻或治疗

(一)“气泡音”练习。做这个练习时要放松面部、颈部和胸部肌肉,深吸一口气,先呼出大半口氣,然后用剩下的小半口气匀速的吹动声带,发自己勉强企及的最低音,继续再往低发,低到发不出声音的低音时,就使微微靠拢的声带吹出“噗噗噗”的气泡滚动的声音,气泡音要均匀清晰,练习时气息不能过多。这种方法对声带疲劳或声带有疾病的人来说,可起到按摩声带的作用,对声带红肿淤血、小结均有一定的疗效。

(二)声带上的长音练习。首先放松喉部,喉咙打开,声音轻轻叹在气上,用懒洋洋赖在声带上的感觉发长音,用自己最舒服的中低音区域,声音始终被气息拖着运动,音量较小。

(三)伸舌头练习。伸舌头是咽音喊嗓法中一项常用的无声练习,它既是一种局部放松的保健康复手段,又是一项增强喉舌肌肉运动机能的操练,是防治咽喉疾患、改善音质的一剂“灵丹妙药”。笑肌提起,嘴向横和纵的方向打开,下巴松弛,舌尖带动整个舌头尽力向外伸缩。这个练习可防治咽喉疼痛,帮助开嗓清音,恢复声带疲劳,还能增强发声机能,提高嗓音质量。

五、加强发声器官锻炼,提高嗓音保健功能

人的身体如果能每天坚持锻炼,往往能获得好身体,嗓子也一样,如果每天能坚持锻炼,可以使发声器官越来越强健有力。

早晨起床后,一般都会感到咽喉黏液较多,要想缓解并消除这些现象,可在每天早晚用温盐水漱口。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做清嗓锻炼。大清早睡醒后,脸部、喉咙及全身都非常松弛,这个时候就在床上躺着发气泡音,可以起到:一、按摩声带,为起床后的预先热身;二、锻炼气息的均匀、绵长、稳定,养成喉舌肌和面部肌肉放松以及鼻咽腔开放的发音习惯,这样容易练出集中明亮高位置的声音;三、解除嗓子疲劳的作用。

接着起床后连续做十几个打哈欠的动作。在洗漱的同时,做做咧唇、撇唇、伸舌头、舔上腭等活动。做好这些练习一是能促进唾液分泌、湿润喉咙;二是拉动咽喉肌肉,给咽喉部做“大扫除”;三是加强口腔肌肉的弹性、灵活度,使咬字吐字更清晰圆润。

最后,做咀嚼哼鸣。先深深吸一口气,然后在腹部发力,轻松自然的发出平稳而悠长的鼻音,边发音边做咀嚼动作,就象咀嚼食物似的不断活动下颌骨。还可边做咀嚼动作边哼旋律,声音集中在鼻咽部位松弛轻松的哼。初学时可以咀嚼馒头、饼干等来体会运动方式,然后做闭口咀嚼活动,当掌握了闭口咀嚼运动方式之后,就不要在口中放食物咀嚼。做好这个练习能有效的克服气息浅、喉肌紧张的不良发声习惯,使喉腔松畅,找到声音集中气息接生的高位置共鸣感觉。如果每天早上坚持做上述的练习,久而久之,喉咙就会越来越清爽,声音也会逐渐变的洪亮起来。

六、嗓音保健既要靠个人力量,也要靠社会集体的力量

(一)创造宽松愉悦的社会环境,使人们工作积极愉快,身心舒适健康。

(二)单位制定合理的劳动制度,避免工作人员嗓音作业时间过长、强度过大,使发声器官频繁受伤。

(三)改善工作条件,在学校、讲演厅的教学及公众传播场所,尽可能采取隔音措施,增添扩音设备,减少引起嗓音疾病的职业因素。

【参考文献】

[1]林俊卿.《“咽音”练声的八个步骤》,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5

[2]P.M.马腊费奥著迪,郎毓秀译.《卡鲁索的发声方法——噪音的科学培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3]沈湘著,李晋玮,李晋瑗整理.《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4]赵梅伯.《唱歌的艺术》,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5]彭莉佳.《嗓音的科学训练与保健》,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