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数感的培养

2018-08-11齐振民王艳华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8年5期
关键词:数感培养小学数学

齐振民 王艳华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学生对数都不能很好的在头脑中建立表象,更不能真正的理解数的内涵。只有学生真正的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内化知识。良好的数感能使学生会用数学知识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并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学知识建立联系,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并把它摆在新课程十个核心概念中的首位,可见理解“数感”这个概念,并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程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那什么是数感呢?数感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良好的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或数量关系,有助于将现实问题与数学知识建立起联系,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走进生活,体验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测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所以,在平時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情境和实例,让他们自已去感知、发现和探索,使学生感觉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身边,进而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体验数感。例如:在教学数的认识时,可让学生说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字及其作用。如,你今年几岁?班级号是多少?自己的学号、生日、身高是多少等等有具体意义的数,加深学生对数的理解;在教学长度单位时,可通过让学生到操场上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500米的距离;在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让学生寻找并掂量1克与1千克的物体,寻找哪些物体分别用“克”“千克”作单位。这些数据、单位都来自于现实生活,学生容易理解并接受,这样的活动也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数感的启蒙,而且能培养学生的“亲数学”的行为,使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二、动手操作,建立数感

小学阶段的孩子的思维特点表现为具体性和形象性,而这一思维特点还要依赖动作思维。小学生的动手操作的主要作用就是启迪他们积极动脑思考,引导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探索机会,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建立数感,发展数感。如在教学“大树有多高时”,一位老师带着学生到操场上进行现场实践活动,为了测量操场上大树的高度,有同学提出要爬到树上去量,大部分同学表示不同意。这时,这位老师拿来一根竹竿,笔直地插在地上,这时出现了竹竿影,老师让学生测量竹竿和竹影的长,再让学生算算竹竿长和竹竿的影长有什么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推测大树的高度,学生茅塞顿开。像这样,把数感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操作中,学生会印象深刻,对数就会有一个鲜明的表象,再遇到类似情况,便会在头脑中有一个具体的参照物,真正建立起良好的数感。

三、学习估算,发展数感

估算意识是指当学生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懂得什么情况宜于估计而不必作准确计算,并以正确的算理为基础,通过迅速合理的观察和思考,在众多信息中间寻求一批有用的或关键的数学信息,从而得到尽可能接近理想状态的结果。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和强化估算意识,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进行大数目估计时,可以请学生试着估算一下一把瓜子有多少个,一页报纸上有多少个宇,全校有多少名学生。学生在估算时很少有人会凭空估计,大多数学生都能自觉地把要估算的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数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再看大数相当于一份的多少倍,从而估计出这些大数。当学生把一份的数量与大数进行比较时,观察并感受到大数相当于小数的几倍,体会了大数的多少,了解了大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学生也就在在这样的估算训练中,估算能力逐渐提高,能够一见到生活中的事物,就很快和数建立起联系,体会数的大小、多少的实际意义,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四、实践应用,强化数感

数感的建立来自于生活,也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应用,才能得到升华。同时,良好的数感可以帮助学生敏锐地把握数量之间的关系,灵活应用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设置各种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同时在应用中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设计一道开放题:40个同学去公园划船,每只船最多坐6人,至少要租几只船?可以怎样安排?学生根据除法的意义,能够列式计算:40÷6=6(只)4(人),但怎样根据结果解决至少租几只船的问题呢?需要联系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如果租6只船,坐不下40人,所以至少租7只船。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了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数感。像这样,运用学生刚学会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渗透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生活与数学融为了一体,真切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小学生数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教师必须结合具体内容有意识地设计具体目标,提供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景,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使生活成为学习数学、建立良好数感的突破口。随着数感的建立、发展和强化,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也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小学教学参考

[2]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简介:齐振民,本科学历;小教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教学。

第二作者简介:王艳华,本科学历;小教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数感培养小学数学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巧估算 妙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