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课堂“问题链”的设置策略
2018-08-11黄国珍
黄国珍
【摘 要】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问题设置的质量直接影响整个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问题链”的设置要具有层次性、趣味性、目标性、开放性和深入性。
【关键词】问题链;策略
我校提出了“先学后教,用‘问题链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并于2016年9月开展了市级课题《以“问题链”引导初中生进行数学课堂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的研究。其中的“问题链”就是教师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提前设置出与本节课知识相关的、符合自己学生实际的一系列问题。这样老师在备课时就要深入的分析教材、挖掘教材,有策略的设置“问题链”。下面谈谈设置“问题链”的一些策略。
一、“问题链”的设置要具有层次性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精心设计出不同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既要让成绩好的学生发言,又要让成绩一般甚至后进学生回答,这样以点带面,共同提高。
案例1:在八(上)第二章“等腰三角形”这一节里,求等腰三角形周长时,经常要进行分类讨论,但学生往往会忽略这一点,对此我设置了如下的问题:
问题1腰长为5,底长为6的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多少?
问题2两边长分别为5、6的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多少? 问题3两边长分别为3、6的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多少? 问题4从前面几个问题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已知等腰三角形两边的长,怎样求它的周长?
(适时追问:在什么情况下,它的周长有唯一确定的值?什么情况下不能?根据什么来进行分类讨论?)
二、“问题链”的设置要具有趣味性
课堂提问内容要新颖、灵活。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而是“老调重弹”,那么学生就不可能被吸引。相反,如果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使学生有新奇之感,那么他们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片断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任意拿三条线段首尾相连都能组成三角形吗?”学生当时听了,觉得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不是才学过三角形的定义:平面内三条线段首尾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吗?怎么又不能了呢?学生顿时有如服了兴奋剂,一下子来了兴趣。于是我马上出了一组数据:(2厘米、5厘米、7厘米),然后启发学生:“试一试!”学生们马上动起手来,就连平时那几个最难得动手的学生都动了起来……效果就不言而喻了。我在讲授数学中的一元一次不等式时,进入新课前在黑板上板书了一首自编的顺口溜:“学生若干房若干,分配住房作了难。每间房子住4人,还有8人在外面;每间房子住8人,还有1间住不满。动动脑筋算一算,学生多少房几间?”学生看后,群情激奋,满以为不用吹灰之力,列一元一次方程就可以解出来的,结果一试,不行!于是我就很顺利地导入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新课,大家听起来格外起劲,注意力特别集中。
三、“问题链”的设置要具有目标性
教师提问语言要准确,要直击目标,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提问要符合数学的这种语言特点,提问语言表述要準确精炼,不能笼统含糊。比如:“下列数是什么数呢?”这个问题学生不好回答。而改问:“下列数中哪些数是有理数?哪些数是无理数?哪些数是正数?哪些数是负数?”又如:“你能用函数图象比较y=2x+1与y=-x+4的大小吗?这样就明确了问题的回答范围,不会让人感到无所适从。
四、“问题链”的设置要具有开放性
数学中的开放性问题解法多样,结果不唯一,能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所以在教学中,有时问题设计也不能过于具体、单一,对于能够用一题多解方法来解的题目(开放性问题),在设置问题时就应避免设置成单一或封闭式问题,也就是不能设置成常说的“封闭型问题”,以免限制学生的思维;要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和合作的机会,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以此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
案例2:在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二课时),有两个老师做出了不同的问题设计,一个老师做出了如下的设计:案例2.1回顾代入法,引出加减法。
问题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你能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解这个方程组 2x+3y=100
4x+3y=130
问题2:选哪个方程?消哪个未知数?还有其他方法?……
另一个教师的设计:案例2.2创设情境,引出加减法。
问题1:教师通过“导学案”创设以下情境:两个天平都处于平衡状态,若每个小立方体的质量为x(g),每个圆柱体的质量为y(g),小砝码质量为30g,大砝码质量为100g,两个小立方体和3个圆柱体的重量与一个大砝码持平,4个小立方体和3个圆柱体的重量与一个大砝码和一个小砝码持平,你能列出求的方程组?学生很快列出了方程组 2x+3y=100
4x+3y=130
问题2:请大家通过小组合作,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解这个方程组,并说明选择这些方法的目的是什么?(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答题的情况与进度,6分钟后,教师开始提问)
问题3:大家讨论好了吗?想出1种方法的同学请举手,想出2种方法的同学请举手……有想出4种方法的吗?还有更多的吗?请大家说一说自己的解法及目的……
案例2.1引入部分设计指向性十分明确,(复习代入消元法,引出加减消元法),所设计的小问题均比较常规,思路相对较窄。案例2.2在引入时,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问题情境,学生思维十分活跃,所想到的方法多达7种,比老师预设的还要多,真正做到新旧知识的连接。所以在问题设计时要多进行开放性设置。
总之,进行有效的问题设置并正确运用是数学教学的关键,问题设置质量关系到学生思维活动开展的深度与广度,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我们教师应该转换一下角色,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加大对问题设置的研究,斟酌推敲设问措词,寻找最佳的设问角度,让问题形式丰富起来,提高课堂效率,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