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2018-08-11谢响亮
谢响亮
【摘 要】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越来越多的教师把目光关注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这个热点上。信息高速公路把获得知识的常规渠道打破了,将教师对知识的垄断地位打破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打破了。教师必须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尽快实现角色的转换,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教师角色定位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现代化的教学中,“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新世纪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且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等特点。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的、任务与学科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充分做好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那么学生就能通过合作学习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在与人交流中感受到自尊,增强自信心,并能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课程整合前数学教师角色定位情况
传统的教学活动基本特点是教师按教材和大纲要求,完成教学任务,一味地把有关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机械地接受,很少发挥自己的思维优势。教师因为对相关科目知识的先得和知识经验的积累,处于主导和权威地位,教师在学校特别是课堂上成为“演员”,言、行、举、止让学生去模仿。多数学生的语言表达、写字作文章等都临摹他的老师,正应了一句俗语,“有什么师傅教什么徒弟”,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的很少,老师评价学生也是以老实、听话、学得快、学得像为优秀标准,很少考虑学生自己的独创精神,甚至有的教师学生的独自创造,不摹仿自己表示反感。长期以来,中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了“三中心论”,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被牢牢地禁锢在课堂上学习书本知识。传统教育观也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在教育技术急速发展以及教学环境的快速转变之下,教师的角色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已经是一个极需要被关注的议题。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实现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根本转变,以人为本,彻底实现教师的内涵发展与角色转换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基本情况分析
1.数学教师是本学科的独立教学工作者
人类知识进入到近代,产生了分门别类的知识体。各门学科都具有自身独特的研究对象、学科视野和研究范式。学科间的界限分明,缺少学科间相互对话、相互理解,更谈不上相互合作。各学科的研究专家处于“隔行如隔山”的状态。在教师的培养上,依从这一分化状态进行的“专才模式”培训方式,教师仅在所要教授的学科内接受培训,对其他学科知之甚少。
2.数学教师是课程计划的被动执行者
教师的功能往往被局限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修筑的围墙内。所以教师只要“照本宣科”,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一些超越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行为则被视为被认为所谓的“大逆不道”。教师没有丝毫的课程选择的权利,更不用说对课程的开发和评价的权利了。
3.数学教师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设计教学环节,组织教学过程,甚至包括课堂提问,课下练习都有教师一一安排好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毫无主动性可言,只能是被动地接受。这样也就导致了“填鸭式教育”。在学生的眼中,教师是掌握知识的先行者,是知识的传播者,甚至是知识的代名词;而教师眼中的学生是掌握知识的后来者,是知识传递的后继站,甚至是知识的收容器。换句话说,在这样的教育条件下,教师的主要职能,理所当然地就是教授和传播知识,特别是书本知识;学生的主要任务,也理所当然地就是接受和继承知识。因此,在这种意识中,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无从谈起。
四、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的影响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主要是知识的讲授者,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知识输入,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精讲的形式而展开,一切课堂活动,一切教学目标,一切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手段,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标准等都完全由教师掌握。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然而,在新课标下,教师的角色更应该概括为知识的传授者、引导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而今天的教育不同于昨天,今天是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多渠道获取信息,而不只是一味地在课堂上从老师那里得到知识。信息技术作为有效教学辅助工具,是为数学教学服务的,把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整合后的优势,提高数学教育教学水平。
五、数学教师角色转换的途径
信息技术环境下所发生的最根本的变化之一是教师作用与角色、学生学习环境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权威和智慧的源泉,而成为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的伙伴、援助者和指导者、促进者、引导者。杜威认为应该通过科学方法的训练来获得,因为“科学由人类缓慢地设计的特殊的工具和方法所组成,在思考的程序和结果可以试验的情况下,人们运用这些工具和方法从事思考”。杜威的建构主义站在与客观主义认识论相对的立场上,强调人类的认识并不是对现实本来面目的客观反映,而是主体对个人或社会意义的建构,是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完成的。而且,这种相互作用在性质上不同于非生物之间所发生的机械反应或被动适应,而是主体的认知结构对客体的能动作用过程。而皮亚杰认为“认识既不能看作是在主体内部结构中预先决定了的——它们起因于有效的和不断的建构;也不能看作是在客体的预先存在着的特性中预先决定了的,因为客体只是通过这些内部结构的中介作用才被认识的。”“认识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建构”。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J].1997年第3、4期
[2]劉志波,李阿琴.AECT2004定义解读.电话教育研究[J].200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