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引导方法

2018-08-11侯倩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8年5期
关键词:引导课前预习语文

侯倩

【摘 要】语文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对课文提前进行了解、思考、质疑、探索的求知过程,既有利于对旧知的回顾、复习和运用,也有利于培养自觉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语文学习的技能。要想达到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效果,需要教师有方法的引导,要在预习中做到由易到难地循序渐进,保证任务具体而引人思考,并在适当切合的方法上持之以恒。

【关键词】语文;课前预习;引导

语文课前预习是学习课文的前期准备,是学生整个求知过程的起始阶段。在这过程中,学生自主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对课文提前进行了解、思考、质疑、探索,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一般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新的知识,这时就会竭力地运用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去了解、分析和吸收,因此旧知、新知的勾联和融汇就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既有利于对旧知的回顾、复习和运用,也有利于培养自觉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预习大力倡导学生自主探究,所以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张扬个性、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等方面有着独到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阶段性的、系统性的课前预习指导和训练,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效。由此可见,语文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技能。但真正要使课前预习的功效发挥出来,还要在引导中注意以下三点:

一、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课前预习的主体是学生,这并不意味可削弱或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缺乏教师引导的预习肯定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因此教师在遵循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原则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预习题,有目的、有方法地引导学生,由扶到放,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再辅以适当的检测评价措施,学生在预习中能得到更切实的收获,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能发挥得更充分。以一所学校的语文课前预习导读题为例,该校从课题入手,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质疑探究;接着借助文本和工具书自学字词;再通过架构课文思路来启发学生梳理脉络;而后尝试关注课文重难点及主旨;最后针对整个预习过程尝试着质疑探究。看得出就这一篇课文的预习题来看,是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的。假如教师也尝试着将这渐进式的预习引导方法运用到自己教学实践中,结果收效相信也比较好。因此,如果语文教师在一个单元、一个学期、一个学段乃至整个小学阶段都能遵循这个原则来指导学生开展预习的话,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一定是能够螺旋上升的,尤其预习的自主性会越来越强。

二、任务具体而引人思考

对小学生布置预习,又往往不能说“预习”两字,否则预习就落空了。因此,预习的内容、要求一定要具体。不是仅读几遍课文或请家长签个字,布置的预习任务一定要有可操作性。比如,教师要给学生具体的预习要求或提示,或者像上面举例那样提供相应的预习题,尽可能多调动学生的眼、耳、手、口等多种器官。

其次,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时,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 “善思”。所谓“善思”,是指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善于思考,学会质疑,学会探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教师要启发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把自己的想法、疑问罗列出来,试着做简要的梳理,初步尝试在预习内容中来探求答案。这样一个带着思考在课文中“来回走几遍”的预习,比单一的“读”效果要好多了。

经过这样的课前预习后,学生来到课堂上进一步学习,再通过老师的阐述、同学的讨论,假如发现自己的理解与课堂讨论结果相吻合,学生就会感到这样的知识更多是靠自己努力所获得的,从中会体验到更多成功的喜悦。这样也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另一种情况是当学生发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符时,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就更能全神贯注地寻求解答问题的思路,这也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适当切合的方法上持之以恒

小学生预习能力的习得是循序渐进的,因此,引导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年段特点和教学内容精选适切的方法来进行。

比如,根据一、二年级学生特点,教师设计的低年段课前预习可以相对简单,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对一篇新的课文有初步的认识和感知。主要是读——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语句;画——画生字新词;查——不认识的字查查读音;标——标小节序号;问——在有疑问的词语或句子边上打上小问号。

随着学生年段升高,逐渐过渡到中年段时,课前预习的要求方法就要有所变化了,不仅要求通过预习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整体认知,还要学会梳理文章脉络。主要是要自主利用工具书来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分析字形,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初步把握每小节主要内容,把内容相近的小节练习进行歸纳,并试着分段等。

再推进到高年段的预习,那课前预习的侧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质疑解惑,即学会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在课文中走来回,并能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引导质疑时,启发学生可针对课题质疑;也可针对不理解的词句提问;还可针对不理解的文中内容提问。

随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针对预习进行适当的检测评价,肯定学生的预习成效,学生便能从预习中真切体验到学习一篇课文的快乐。这样依据学生年段采用不同方法来引导预习,不但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而且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唤起了他们求知的强烈欲望。

当然,这样的预习引导与检测贵在坚持,只有持之以恒地训练,各个层次的学生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最后,学生常此以往由低年级训练到高年级。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每篇课文精心设计层次清晰又围绕知识点的预习题,引导学生自主进行预习,并完成适合自身学习需求的预习题。这样的预习过程,学生既能自我检测预习成效,又是一个提升自主思考、质疑、解惑的能力的重要途径。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语文学习自然也如此,因此如果我们教师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认知水平,紧扣需预习的具体内容给予恰当的引导,并且一以贯之地实施好,那么,学生的课前预习能力则会越来越强,语文教学实效也会越来越理想。

猜你喜欢

引导课前预习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