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实施策略

2018-08-11陈丽嫦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8年4期
关键词:经典诵读实施小学语文教学

陈丽嫦

【摘 要】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中华古诗文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它们内涵丰富,意境高远,语言凝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经典诵读”走进小学成为必然趋势,也是当前语文教育人文传统回归的需要。本文对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总结。

【关键词】经典诵读;小学语文教学;实施

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中华古诗文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它们不仅内涵丰富,意境高远,而且语言凝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诵读经典”,就是把语言文化的精髓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小学语文教学是新一代接受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为了民族文化的传承,“经典诵读”走进小学成为必然趋势,也是当前语文教育人文传统回归的需要。

一、“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意义

1.“经典诵读”开发学生潜能

古罗马最杰出的教育家昆体良曾强调“虽然我们生长的每个时期都有记忆的能力,但是儿童时期,我们的记忆力是最好的。”也就是说:我们在1-7岁的儿童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此时若能记诵多些经典名著,对于儿童积累知识来说,是非常好的,不仅能培养小孩子的健全人格,还能增加识字量,集中注意力,提高记忆力。如果他们从儿童时期就开始诵读经典,那么他们在未来的潜能就可以被很好的开发。

2.“经典诵读”传承文化、塑造人格

在2013年全国思想宣传会议中,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中华民族最深刻的民族思想隐藏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而对于传统文化传承来说,离不开我国一代又一代人的教育。”在习主席的号召之下,全国各个地区对传承传统文化高度重视,去年秋季,中小学生开始启用新修订的语文版语文教材,较大篇幅地增加了传统篇目和经典诗文的篇目,这些经典警示我们的哲理就是中华文明千百年来的文化精华,孩子们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不仅仅学会了表达语言的外在方式,还在他们自己的脑海中建立起属于经典所告诉后人的思想、情感价值判断。因此,经典诵读有利于将我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有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塑造。

3.“经典诵读”积累知识 提升文学素养

语文的学习需长期的积累才有可能厚积薄发,经典诵读的学习也是如此。事实上,古代有学问的人,甚至到近代的国学大师都接受过诵读经典的教育。在小学开展经典诵读可以提升小学生的记忆力和文学功底,可以有效领悟中国文学中的特有魅力,了解名家思想和古代文化,为积累渊博的人文知识打下基础。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的现状

1.师生对“经典诵读”教学的认识不清,诵读的范围和数量有限

由于教师没有把“经典诵读”作为一项独特的教学去看待,在经典诵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将其混同于古诗文教学,认为经典诵读教学中选择的经典内容太难不适宜小学生的学习,造成小学生诵读经典的数量相当之少,小学生经典诵读的范围非常狭窄。

2.经典诗文难以理解,小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兴趣不高

低年级学生以直观思维为主,小学生在学习经典诗文上,基本上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领会不到经典诗文的美与乐,多数小学生的“經典诵读”基本上是在老师或家长强制要求下完成的,并且是不知所以然的背诵。原因是我国经典诗文大多数是以文言的形式呈现的,这些文字对小学生而言是一个很难逾越的坎儿,所以小学生在学习古文过程中,由于理解能力不足,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失去阅读经典的兴趣。

三、经典诵读在教学中实施的具体对策

(一)加强环境建设,营造诵读氛围

1.校园环境建设

马克思、恩格斯曾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在“经典诵读”之时,要使校园环境体现学校对“经典诵读”的重视,我们可以在教室、走廊中张贴图文并茂的古诗文或短小易懂的名作;组织“经典诵读”内容的黑板报评比;利用学校的声响资源,把课间的音乐改成经典的吟唱,利用课间和午休前后的休息时间听“经典诵读”的录音,组织“经典诵读”的系列活动等。使学生们在具有浓厚书香味的校园中感受诵读经典的气息,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间接受经典文化的熏陶。

2.家庭环境建设

《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由此可知,家庭是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最持久、最深刻的;家庭教育中的“情感联系”,是学校不可能超越的优越条件,每一位家庭成员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首先可以与子女一同用经典诗文装点家,多听多看“经典诵读”的影像作品;为孩子们准备一些“经典阅读”的书籍;每天抽出十到二十几分钟的时间与孩子一起诵读,这样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养成诵读习惯。

(二)加强课程整合,拓展诵读途径

1.与音乐课的整合

“经典朗读”中涉及到的古诗文大多是读来抑扬顿挫的,具有鲜明的音乐性,南北朝的民歌,乐府诗中收集的作品更是古典音乐的精髓、古人思想的精华和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国古代书面语言的典范,其中的美育价值不言而喻。提倡音乐学科跟“经典诵读”学科结合,教师可以依据学生所诵读的古诗文配置与之相符的背景音乐、学习民歌和乐府诗时,配上古典的吟诵或吟唱,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在音乐课上来一段经典诗浸染,这样,学生在语文课和音乐课上都可以得到审美的愉悦,经典诵读教学就更加有艺术的魅力了。

2.与美术课的整合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 2001 年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曾经提出:“建议结合语文等学科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这体现了美术学也有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必要性,在“经典诵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景物、要表达的意境,给诵读的诗文配上图画,这有助于学生对诵读的内容形成感性直观的认识,减轻他们的学习难度,同时有利于增强他们对“经典诵读”课程的兴趣;此外,古典的书画作品也是美术课堂的经典素材。

(三)开展多元评价,完善诵读体系

新课标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经典诵读”重视积累、它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诵读教学中应重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在学生刚学习诵读时有一个形成性评价,在已学会或某一个阶段结束时,有一个终结性评价,这样才能实现“诵读评价”的多元化,而“经典诵读”的多元化评价并不是只有教师的评价,可以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可以是的家长评价、同桌互评、全班互评或小组互评等。多样的评价形式,有助于让学生真正成为“经典诵读”的主体。让学生获得成功,及时得到鼓励,形成“经典诵读”教学的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开展“经典诵读”,不仅能促进了我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还可以提升小学生的个人文化素养,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塑造健康人格。在“经典诵读”过程中,需要我们有效地整合和利用资源,经典诵读方可取得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张立玲.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教育的实施及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2017(8)

[2]程乔夏.经典诵读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性研究[J].语文建设,2015(35).

[3]任钟印译.昆体良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78

[4]唐思群.“儿童诵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与潜能开发”效绩相关实验研究报告(1)[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5]孙金荣等.中国传统文化要略[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4

猜你喜欢

经典诵读实施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诵读教学实践与思考
让伏羲教育的阳光沐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新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优化路径探析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