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课堂中的“另类声音”

2018-08-11赵京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8年4期

赵京

【摘 要】在课堂中,特别是思维异常活跃的小学生课堂,应充分给学生讲话,发表自己意见,表现自己的机会,也许他们提的問题有可能天真可笑,不够成熟。但如果能因势顺导,深究下去,会发现这些问题之中有可能蕴藏着很多学生自己的思想,也许会发现教学当中难逢的教学契机,一旦放弃,可能会使学生失去一次接受生动教育教学的良机,以后再来“塞灌式”的教学,效果差矣!

【关键词】教学契机;因势顺导

教学契机,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最佳良机。教师只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讲究教育艺术,找准症结,对症下药,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下面我分几点,结合几个在教学当中关于把握教学契机的例子来阐述:

一、关注“精彩发现”,深入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容易“节外生枝”,提一些与教学目标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问题,并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是因为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王国,他们的探究心容易持续地逗留在某一点,至于这一点是否偏离目标他们则不知道。我认为在课堂中学生出现的一些“节外生枝”的小细节,教师不能置之不理,应该要对问题进行梳理,使问题指向教学目标。

特级教师于涟老师教学《宇宙中有什么》一课时,一位学生对课文中“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一句话提出了疑问:“老师,万万等于多少?”有位学生马上抢答说:“万万不等于亿吗?”在同学们的笑声中,提问的同学灰溜溜的坐下了。于老师问“既然万万等于亿,这里为什么不说‘宇宙里有几千亿颗星星,而却说‘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呢?”学生们都哑了。一会儿,一个学生说:“不用‘亿而用‘万万有两个好处:第一,用‘万万听起来响亮,‘亿却听不清楚。第二,‘万万好像比‘亿多。”于涟老师当即肯定:“你实际上发现了汉语修辞中的一个规律:字的重叠可以产生两个效果,一是听得清楚,二是强调数量多。”“大家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的这个新知识,是谁给我们的呢?”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到第一个提出问题的同学身上,这位同学十分高兴,再没有丝毫灰暗的神情。

在这个例子当中,教师先处于被动地位,然后转向主动,扣住课堂上的偶发问题,承转应变,引导学生认识语言修辞的规律,学生不但受到了生动的认知教育,也受到了良好的情商教育。

二、高度的课堂敏感性,善于捕捉“小”细节

在一次听课活动中,一位老师在执教《林海》一文。简短的导入之后,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听,然后点评。

生:他把“小兴安岭的岭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中的“大不一样”读成“不大一样”了。

师:“大不一样”与“不大一样”有什么不同?

生:“大不一样”是根本就不一样,差别很大,“不大一样”是比较接近,差别不大。

师:是啊,两个字前后颠倒一下顺序,意思就大相径庭,请同学们以后读书要留心。

上面的片断是课堂中生成的资源,是细节,教师非但没有因为它“小”而轻易放过,反而把握住契机,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倾听、思辨中学会读书,收到“大不一样”的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决不能放过课堂上的细节,勿以善小而不为。

当然,关注细节并不是每一个教师,每一节课都能做到的,它是个人文化素质的沉淀,是综合能力的体现。每个教师都应该努力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才能真正做好关注课堂细节,生成智慧。

三、自由对话,擦出智慧的火花

有一次,我自己在教学《三顾茅庐》,当讲到刘备站在草堂台阶下恭恭敬敬等候诸葛亮醒来一段时,其中有一段插曲,让我感受颇深。有一位学生“突发奇想”,举手发问,遂引出一段小波澜。

生:老师,诸葛亮会不会是故意装睡?因为这样才能考验刘备有没有诚心。

(我一愣,继而点了点头。)

师:这个想法很独到!诸葛亮是不是故意装睡的呢?我们来探讨探讨。

(立刻,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是故意的,有的说是无意的。)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分析应该有理有据。

(学生一听,有的面露难色,有的迫不及待地高举小手。)

师:理由是什么呢,不着急回答。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或联系人物的特点分析一下,也可以讨论讨论。

(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几分钟后,小手如林)

生:诸葛亮是个料事如神的人,他应该能算到刘备会来请他出山,所以我认为刘备是故意装睡,在考验刘备。

生:我也是这样认为的,诸葛亮在考验刘备有没有诚意。刘备已经是第三次来隆中,诸葛亮不会不知道。诸葛亮见刘备还挺有诚心的,就决定再给他一个小小的考验,不然诸葛亮不会“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

师:能抓关键字词进行分析 ,你真是一个分析家。

生:我从前面说诸葛亮是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大能人,他是不会那么轻易就让人请走的。他一定会设计考验刘备,看刘备对他敬不敬重。

师:同学们说得头头是道,有没有不同意见的,你们也来谈谈。

生:我认为诸葛亮不是故意装睡的。他事先不知道刘备要来,就算他料到刘备会来,也不知道他到底哪天来啊。

生:老师,我还要补充,书上说“离诸葛亮的住地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他们没有大声喧哗,不会惊动诸葛亮的。

师:是啊,诸葛亮虽然料事如神,但他也不至于会算到刘备什么时候会来,同学们各抒己见,都很有道理。老师非常高兴,因为在刚才的辩论中,我们的同学表现非常出色,善于思考,说得有理有据。我们读书就该这样,自己发现所得才是真正的收获。

这次成功的尝试给我的感触很深:我知道,这次小小的成功得益于我抓住了教学中转瞬即逝的契机,让教学活动打动了学生的心灵,才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心思不能只放在教材、教案这些既定的内容上,更要关注学生的真实思想,在变动不已的课堂中把握住课堂上出现的另类声音。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节外生枝”正是他们真情实感的流露,最迫切的需要!我们教师应该为学生的需要搭建学习平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而不是“走教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存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只要我们敏感地抓住每个机会,变“另类声音”为教育良机,便可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拓展思维的空间,彰显知识的力量,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结束语

一堂课在课后给学生能留下痕迹的,一定是它最精彩的部分,而最精彩的部分往往是师生双双投入、相互感染的地方。这就是课堂中的教育契机。这种火花是难得的,是稍纵即逝的,教师若能把握住、把握好,无论是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还是包括知识本身,都将留下一个有生命力的烙印。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创造这种契机,把握住这种教育教学契机,加深知识的烙印,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