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教材的整合融通
2018-08-11谢志强
谢志强
一、高中历史人民版教材的整合融通的必要性
新课改实施之后,高中历史教材出现了多种版本、专题模块、中外混编等特点。不同风格的教材,为教学过程的实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为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资源整合空间,同时也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我省使用的高中历史人民版教材,历经几年实践验证了教材的优势和科学性,也暴露了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缺陷。
本次课程改革高中历史新教材采取专题式的编写结构,将旧教材按时间、朝代为顺序的纵向编写模式改为按专题线索的横向编写模式,并且扩充了世界古代史、中外当代史、经济史、思想史、文化史等内容,这就给历史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这种课程体系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在具体某一个模块的专题史教学中,往往容易出现割裂历史联系的现象,而且对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而言,也存在理解上的困难。使得一部分历史基础知识较差、缺乏通史概念的同学容易出现时空混乱的现象,有的学生甚至连起码的时间、朝代概念都没有。因此模块专题式设计凸显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起准确的历史时空概念。长此以往,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日益下降,课改的宗旨和目标,也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就落空了。所以根据实际看来,高中学生对于专题式的历史知识结构还不适应,不具备探究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对于条件一般的地方高中,教学和网络资料很有限的情况下,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存在很多困难。
用模块专题方式组织教材,本意是使教学内容精练,突出重点主题,但容易造成新的知识密度太大、程度过深的问题。目前教材为了模块专题编排的需要,将大量的知识浓缩在一节课里,对于学生来说勉为其难。另外,教材有些专题知识过于深奥,甚至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中一些语言文学色彩过浓,不便于学生深刻理解。历史是过去了的事实,历史是严肃的,是求公正的。所以编写历史教科书一定要语言准确简练,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当然编者也是出于良好的动机,什么样的题目、什么样的语言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就会采用。但有时文学色彩太浓,学生读了虽然印象深刻,却不知所云。
二、高中历史人民版教材的整合融通的可能性
首先,是突破教师实施新课改“瓶颈”的有效举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关于教材开发方面强调:“教材改革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己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可见,教材的编写既注意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强调了教师必须注重教学策略的设计,这给教师利用教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提供了指导。但是,历史教师怎样用好教材这一工具,既能兼顾不同的历史教材版本和不同学校的学生学习水平,又能关注学生的原有知识储备,挖掘并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文本知识成为学生文化发展的生长点,是摆在教师科研道路上的一道常态题。
如果教师充分挖掘潜在知识线索、调整章节结构的话,利用现有教材资源仍然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历史时空观和建立起完整的专题模块知识体系和中外通史体系,使得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趋势,全面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更好地培养他们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历史科目的兴趣,也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社会科学的迷恋,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三、高中历史人民版教材的整合融通的基本策略
1.融通体例:建构“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为主轴”的教材结构体系。依重图片,活化历史。一是通过历史课教材的修订和整合,形成新的适合高中历史教学的历史知识体系。无论是合编还是分编中外历史,基本要求是采用通史体例。
2.融通结构:转变学习方式的课文机构设计,转变“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注入式“教本”模式。为此,在课本机构编排方面可做如下设计——在每单元前设“单元导读——阶段特征”,每节课前设导引,概括主要线索,提示重点;大字正文(必修)和小字阅读(选修)文字相间,互补互动;课文中设教学插入语,或概括、提示重点,或归纳比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贯穿新史观教学;学科特点和学习方式内在统一的单元科目设置等等。在现行课程标准条件下,充分把握课标,理解教材、利用教参,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相对严谨的教学知识结构。理解教材的基本观点,使教学准备工作胸有成竹。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奠定基础通过对教材的科学编写,形成相对合理的历史知识体系。必修与选修教材在保证其中心内容和核心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适当整合课程标准中的有关专题。此外,要注意从教学实际出发编写教材,适当降低难度,增补相关知识;并提升课文辅助系统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科书的教学作用。
3.融通内容:课标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教材编写、考试命题、教学评价的依据。教科书是依据课标编制的,是课标的具体化,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师生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教学内容是以课标为依据,以教科书为载体。由师生共同确立的落实于每一次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的基本内容。由此可见,课标是统帅,是依据,教科书是连接课标与教学的纽带。是落实历史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要结合学情、校情、发挥教师主动性、创造性,对教材可选、可删、可改。从而有利学生情感价值观的熏陶,受到学生欢迎。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導下,灵活运用教材,大胆合理的整合教材已经成为引导教师教育观和教学观转变的重要手段。教材整合的终极目标在于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知识构成、思想文化水平、心理发展规律、认知习惯和生活实际,在此基础上提高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成长,为其终身发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