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菌的耐药性研究

2018-08-11马莹

科学与财富 2018年17期
关键词:耐药性抗生素细菌

马莹

摘 要: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细菌出现耐药性,而且耐药水平越来越高。细菌的耐药性呈现全球发展趋势,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

关键词:抗生素;耐药性;细菌

Abstract:With the wide apply of antibacterial, more and more bacteria appear the resistance, and the level of resistance is much more highly. The resistance has a development trend towards all over the world, which seriously endangers the health of the human being.

Keywords:antibiotics; resistance; bacteria

1 前言

自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以来,人类研制、开发了多种抗菌药物,成功地控制和治疗了由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抗菌药物的发现和应用使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了15年以上,尤其是抗生素的发现。在应用的早期,几乎所有的细菌感染性疾病都能很容易地治愈[1]。

但是,由于广谱抗菌药物的滥用、细菌间耐药基因的转移,以及其它一些原因造成的细菌耐药性,给人类又造成了新的灾难。细菌的耐药性成为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难题。

2 细菌耐药性的定义及分类

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菌药物表现出的抵抗特性,有天然耐药性和获得性耐药性之分。

天然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表现出的先天性不敏感,由细菌自身生物学特性所决定。获得性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由本来的敏感状态自发转变为耐受状态的特性,这种转变与细菌本身的生物学特性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受环境中药物选择性压力的作用所致[2]。

3 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机制

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是涉及诸多因素的复杂过程,有细菌本身固有的因素,更多的则是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使细菌在强大的抗生素选择压力下,后天逐步形成了能够稳定遗传的耐药特性。

细菌耐药性主要是由位于该细菌染色体上的耐药基因造成的,并且代代相传,具有典型的种属特异性。

3.1 自发性基因突变

由于药物环境的作用或其它刺激,导致细菌与药物作用靶点、或与药物通透性相关的编码基因发生突变,使药物作用靶位的蛋白结构发生改变。药物进入菌体后,由于不能识别这些靶位,进而不能影响细菌的正常繁殖,且不能发挥对细菌的杀伤作用而产生耐药。这种控制作用靶点的基因发生改变多为点突变,即基因内核苷酸发生改变,从而使蛋白质的多肽链中的氨基酸发生变化[3]。

3.2 耐药基因的掺入

耐药基因的掺入就是细菌获得与耐药性相关的新基因。为防御抗生素的破坏,细菌常从附近其它细菌细胞中摄取耐药基因。耐药基因可以存在于细菌染色体,也可以由耐药质粒携带。耐药基因还可嵌入转座子中,长期在药物环境下获得生存的菌株(自发突变)产生耐药基因后转变为耐药菌,耐药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以质粒传递或转座子的形式不断将耐药基因传给其它菌株[3]。

在自然界中,质粒在细菌中的传递、甚至超越种间限制的传递。耐药质粒主要以细菌的接合方式在细菌间穿梭而将耐药性传播。耐药菌死亡后所释放出的耐药基因,在合适的条件下也可以很容易地被另一个细菌"拾起"而获得耐药性[6]。

4 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原因

细菌耐药性是微生物对抗菌药物的一种自然反应。这种耐药性可能与整个种的固有特性有关,也可能出现在正常敏感菌种内,通过变异或者基因转移而获得。细菌自身繁殖能力极强,它们不但能将自身耐药基因传递给其子代菌株,也能将其传递给其它细菌。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对每一种新药的耐药现象逐渐增加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7]。

5 细菌耐药性的控制

細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是其在不利环境下延续生命活动所做出的本能反应,只要药物威胁存在,它就会本能地产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绝不可能被彻底消除,但并不是说人类就束手无策,依据其产生机制,仍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1)应对细菌耐药性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有清醒的认识并予以高度重视。

(2)改善生态环境,治理医疗环境,减少交叉污染,控制细菌感染的发生。

(3)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另外,联合用药和交替用药也是临床上减少耐药菌产生的有效方法。

(4)利用微生态间的自然竞争规律,保护和促进非致病菌,使其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从而抑制病原菌和耐药菌的生长[5]。

(5)依据耐药机制,加大开发不易形成耐药性的新药以及对已产生耐药性的药物进行改造[5]。

(6)研究耐药性抑制剂。耐药性抑制剂是能够有效抑制细菌、癌细胞的药物转运蛋白,阻止药物外排,从而消除多重耐药性的一类物质。抑制剂与抗感染药物或抗癌药物合并应用,不但能够迅速恢复这些药物对细菌或癌细胞的抑杀作用,而且可以使细菌和癌细胞在药物环境中不被诱导耐药[5]。在抗感染和抗癌治疗药物研究中显示了极大的应用潜力和良好前景,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重视。

6 研究细菌耐药性的意义及展望

耐药菌不仅使抗菌药物疗效减弱,病程延长,治疗费用增加,有时还引起并发症,甚至会使抗菌药物失去疗效,导致病人死亡率升高。

有效控制耐药菌的蔓延,减少耐药菌带来的危害,最主要的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研究细菌产生耐药的机制,阐明耐药的起因、分子基础以及细菌使药物失去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方式等[7]。

研究耐药机制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用于耐药性的防治,可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选择敏感性最高,抑杀能力最强的药物,采用合适的剂量和用药途径,避免使用不必要的非敏感药物导致的延误治疗进程,增加治疗费用,诱导新的耐药菌的产生;二是可以针对不同的耐药机制,寻找、开发新的不易产生耐药性的抗菌药物或改造已产生耐药性的抗菌药物,以此有效地控制耐药菌感染[4]。

开发临床有实用价值的耐药性抑制剂,使那些已使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抗菌药物,再次成为对耐药性细菌能够有效抑杀的优秀的临床药物。

参考文献

[1]杨帆,王红宁.细菌耐药机理及控制对策研究进展[J].动药科技,2003,1(30):32-34.

[2]雷连成.细菌的耐药性(Ⅰ)[J].中国兽药杂志,2002,36(11):41-44.

[3]欧阳范献,卜平凤.细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热带医学,2004,4(5):882-884.

[4]雷连成,细菌的耐药性(Ⅱ)[J].中国兽药杂志,2002,36(12):47-50.

[5]刘克成,李月辉.细菌的耐药机制及其防制对策[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4,3:50-51.

[6]糜祖煌.细菌耐药的分子机制[J].临床儿科杂志,2005,23(7):422-424.

[7]崔金环.谈细菌耐药性[J].中原医刊,2004,31(21):46-47.

猜你喜欢

耐药性抗生素细菌
伟大而隐秘的细菌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皮肤受伤后不一定要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故事
细菌大作战
婴幼儿感染中的耐药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WHO:HIV耐药性危机升级,普及耐药性检测意义重大
细菌大作战
猫抓病一例及抗生素治疗
细菌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