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德育渗透实效性探析
2018-08-11王稼兴
王稼兴
【摘要】当前体育教师对于学生品德形成的一般规律以及目标达成的递进性缺乏思考和探究,选择德育渗透点的随意性较为突出,导致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效性不高。为提高体育与健康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效融合,采用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一般性规律进行归纳,并依据小学生心理特征以及小学体育教学的三个水平阶段对德育渗透目标进行层次划分,将能完成同一德育目标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排列,制订出德育渗透主题教学单元,并据此开展教学。结论是,通过制订德育渗透主题教学单元开展教学,是促进体育教学和德育教育有效融合,提升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德育渗透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体育与健康 德育渗透 主题教学单元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3-0234-02
引言
当前体育教师对于学生品德形成的一般规律以及目标达成的递进性缺乏思考和探究,选择德育渗透点的随意性较为突出,导致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效性不高,以至于在一些教学公开课上,德育渗透的理念和方法陈旧甚至错误。为贯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德育教育融入体育课堂,笔者就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德育渗透实效性进行探析。
一、小学体育学科德育渗透的现状
体育教学中开展德育渗透现状是关注教材中易于开展德育教育的渗透点,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组织和活动进行德育渗透。德育渗透目标往往只局限于单节课堂教学中,着眼于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以及德育渗透的实效性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这如同在一篇开阔的沙滩上散落着颗颗珍珠,我们拾捡起来,擦拭去尘土,每颗珍珠即会散发出迷人的光芒。但如果我们将这些珍珠按一定的大小和色泽分类,然后连接成一串串项链,那其价值定会大于单颗珍珠的总和。可见,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依据小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结合各年级体育教学内容,依托体育教学活动,将德育渗透点相近的教学内容,以不同德育教育层次目标为引领的主题教学单元形式呈现出来,并在教学中认真贯彻和实施,是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效融合的新途径,从而使体育教学真正成为学生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
二、制订德育渗透主题教学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1.小学体育学科德育渗透的基本规律
皮亚杰认为,对于祖国这一概念,“儿童直至年满十二岁或十二岁以上才能对这概念获得恰当的情感价值”,这说明了青少年儿童思想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发展提高,对他们的认识能力有依存关系。小学阶段的学生为多6-11岁的少年儿童,通过对青少年儿童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一般规律的了解,小学阶段是形成和发展国民的基础品德和日常行为习惯的时期。其中4-8岁儿童属于他律阶段,容易接受来自外界的教育和引导。在学龄初期,应该把提高随意的道德自我调节水平作为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1]此阶段,应将德育教育转化为简单的行动,通过不断练习,使得他们能够按照预设的目标行动。8-12岁属于自律阶段,在品德形成上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集体观念和意识对这个阶段的小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三年级以后,同伴群体中自发产生的规则对儿童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1]故而,对小学生开展的体育学科德育渗透也应该符合上述品德形成的一般规律,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开展德育渗透教育时,应多设置“我做一个好学生”的情境开展教学,让学生清楚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对的,是被鼓励的;中高年级学生则需更进一步,在基础的认知之外,要更加依托集体的力量,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挖掘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思考并践行“为什么要做一个好学生”。
2.小学体育学科德育渗透的一般方法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班华教授认为德育的实施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活动方式,而教学是实施德育的基本形式。[2]并指出,应当改变教育的现状,努力使德育与教学融合。德育教育是教学应有的天然属性,但德育教育的效果更多取决于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单纯的口头说教是无法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良好品德形成需经历认知实践,再认知再实践这一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尤其是在品德形成的“知、情、行、意”四要素中,“行”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外在表现形式,只有在行为中表现出良好的品德,德育教育才真正达到目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多在室外进行,以集体或小组的组织形式开展学练以及游戏活动,在这些具有一定背景设定的活动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会产生复杂而多样的交流互动,这对学生有目的开展德育教育提供了诸多活动便利和实践平台,使得体育教学对于开展德育教育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教师在开展德育渗透教育时必须遵循体育学科自身需要,既要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学习目标服务,也要能与教学内容紧密贴合。那种生搬硬套,为德育而德育的渗透教学,只会与预设目标背道而驰。只有依托教学实践活动,科学预设,将德育渗透和体育教学活动融为一体,德育教育的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3.小学体育学科德育渗透主题教学单元的制订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车广吉教授认为,要将德育理论变成个人的思想品德,需要我们自觉践行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如:关心集体,增强集体责任感,行动上自觉维护集体利益,自觉遵守法律和规章制度,自觉维护集体的生活秩序,真心关切和珍视集体的荣誉等等。同时指出,在道德教育方面,我们的教育活动,就是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加强对社会成员特别是学生的“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3]。而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无论教学内容如何变化,其大多是以集体活动的组织形式开展,又以体育游戏活动为主要学练方式,这使得体育教学特别有利于践行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因为集体主义教育以及相关的德育教育必须依托集体活动,只有在活动实踐中才能实现教育目的。
三、结论
如此,我们可以制订出不同德育渗透主题的体育教学单元,如热爱祖国、培养民族自豪感以及培养勇敢果断顽强拼搏等良好品质等等。这样可以将原先零散分布在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教育点,串成线,连成面,发挥单元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凝聚作用,同使得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目标更为明确、具体和有效,从而促进体育教学和德育教育间的有效融合,提升了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A·M·普丽霍让,陈会昌等.儿童道德教育的年龄特征[J].外国教育动态,1983,(04).
[2]班华.让教学成为道德事业[J].教育研究,2007,(02).
[3]车广吉.育理论与德育实践规律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