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所蕴藏的道德观念研究

2018-08-11冯燕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14期
关键词:教科书小学数学

冯燕

【摘要】我国的传统道德观念深入人心,不仅在各个杂志中有体现,在教科书中也不例外。在教科书中加入道德元素可以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引导,既可以提升学生对教科书的兴趣,也可以使给学生心中埋下道德的种子。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科书 道德观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4-0219-01

引言

从目前情况来看,道德观念似乎只应该存在文科类的教科书比如语文、历史中,但是实际上,有知识承载的地方都应加入道德元素,引领学生的道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关于道德观念”这类死板的讲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学习道德观念。

一、对我国道德理论加入数学教科书的可行性分析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古代孔子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到当今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离不开道德观念,而正是这些道德观念,才使得中华文化不断绝。通过对道德的研究,我们了解到道德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自己、他人以及社会,通过这三方面的表现来判断一个人的品德。正如古语所说“内修于心,外化于行”一切的道德都是建立在道德观念在自身心中形成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提出“德性作为相对于我们的中道,是一种决定着对情感和行为选择的质,它受到理性的规定,像一个智的人那样提要求”从本质上看道德观念和关于道德的观念是两个不同的方向。每个有道德的人都会根据实际情况而做出对这一事件的解决方案,从而尽力达到自己想要的理想境界。综上所述,道德应该为:对某种道德行为起促进作用的观念,形成于心而在外部对此人的行为造成良好影响的一种观念。

比如:在二年级上册中强调学生要合理安排自己的休息时间和学习时间,不能只顾贪玩。三年级上册中让学生测量身高体重等个体不同的数字,在学习数字同时提升自我认识。

由于人不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所以在人与人交流和生产生活中,就会有社会的影响,所以道德主要分为以下三个关系层面: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这些是我国五千年的文化积累,作为普世价值观,学生必须要学习这些观念。而教科书作为知识载体,必须要在教科书中蕴藏一些道德元素,以保证学生能够学习这些道德而做出应有的道德行为,并做到“克己”。对于数学教科书,多种道德观念在其中均有体现。

二、小学数学教科书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分析

在一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就提到,要注意思考自己左右手的分工合作,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可以促进道德种子的萌芽。数学这门学科本身作为一门逻辑类学科,不同于其余文科,其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种道德观念。这一学科本身充满着思考,反应人类积极进取的思想,正符合道德对完美社会和完美个人境界的要求。数学教科书上不应该只有枯燥乏味的公式,还应蕴含人生道德哲理。比如热爱自然、热爱国家等这些意识形态在数学教科书中并不会出现,这些都是所谓的“关于道德的观念”而不是道德本身。因此,数学教科书不应该只是教学生如何解题,而是要蕴含更多的人生哲理。

通过对小学教科书研究,统计出其中所包含的道德观念存在的位置和总数,图表如下:

通过图表得知,占比最多的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道德观念在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有诸多体现。其中在习题区域尤为多样。以下根据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所蕴含的个体意识、人与社会之间的两个大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和举例。

1.自我个体意识

比如:三年级上册中让学生测量身高体重等个体不同的数字,在学习数字同时提升自我认识。在五年级上册中讲到要注意人体早上和晚上身高不同,大约差一到二厘米,从而激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增加学生对自我意识的认同感。在六年级上册中提到正常人的负重是多少,你能提多重的物品等问题。

人教版教材在设计编写是特别注意在自我意识方面的培养,而自我意识是所有道德观念产生的基础,没有自我意识,一切道德都如同镜中月水中花。从目前来看,体现自我意识在习题区体现最多,比如:三年级上册中让学生测量身高体重等个体不同的数字,在学习数字同时提升自我认识。在五年级上册中讲到要注意人体早上和晚上身高不同,大约差一到二厘米,从而激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增加学生对自我意识的认同感。在六年级上册中提到正常人的负重是多少,你能提多重的物品等问题。

除了这些习题中蕴含的道德观念之外,道德观念还在情境导入和阅读资料中有所触及:比如在二年级上册中提到如何使用自己的手指来强化记忆九九乘法表,强化记忆同时寓教于乐。在专题活动中提出要进行自我评价和成长过程中的点滴小事。通过这些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自我的认识。

在孩子初步接触世界时,其主要通过四肢以及自己的各种感觉来感受这个世界,因此最先觉醒的道德观念也是自我意识。这一点在小学数学教科书中也有体现,比如引导学生关注自己早晚身高变化和体重增长,可以激发学生探索自我的积极性。按时作息,合理安排时间则体现应该爱护自己生命,保护自我的道德观念。通过使学生更多的展示自己的各项作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自己,提高对自己的认识,这些为学生走向社会之后的为人处世的道德观念埋下种子。

2.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在小学数学教科书中也有多出提及要积极参与社会各项活动的道德观念。比如一年级下册中教导要文明出行、结伴出行。在三年级上册中提到要打扫集体卫生,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在五年级课本上有初步的交通标志,让学生初步了解相关交通知识。在四年级下册课本中参与投票,增加社会活动参与度等。

由此看来,小学数学课本中关于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有有较多提及。通过阅读史实和国家获得的成就来增加学生对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结伴出游和打扫集体卫生来学会要助人为乐、诚信、友善等道德理念;通过教导交通基础知识来保证出行安全,让学生学会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以及各项法律法规,从小养成法制的意识;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公共选举来提升人在社会中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学会用自己的力量改造世界,这也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道德理论的一部分。

三、结语

由以上对小学数学教科书的分析可以得出,小学数学课本中蕴含着大量普世道德观,这样既能提升学生对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引导学生向道德更完善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崇高道德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會主义。

参考文献:

[1]周伟.大陆与香港小学数学教科书比较研究——以苏教版和香港现代教育版5~6年级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13.

[2]武婷,郭艳春,GuoYanchun.浅谈小学数学课程中道德教育资源的渗透[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6):123-124.

[3]张雪.沪台小学语文教科书道德教育内容比较研究——以沪教版和翰林版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16.

[4]刘玉香.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道德教育[J].教书育人,2016(1):68-68.

猜你喜欢

教科书小学数学
清季乡土教科书的编撰与审定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明朝初期的廉政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