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培育学生想象力初探
2018-08-11吴往
吴往
【摘 要】美术教学应当紧紧围绕创造性教育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将人文和自然相结合,要求学生广泛地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加强对学生的“动脑”训练,教会他们思考。让学生运用想象对物象进行变形创作实践,表现出一种意象美。
【关键词】美术课;培养;想象力;初探
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羽翼。美术教学应当紧紧围绕创造教育的要点,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那么,美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想象力呢?我们就此做了初步的探讨。
一、坚持“双进“思路”,教会学生观察
观察是想象的逻辑起点。鲁迅先生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我们坚持“双进”思想,把学生领进自然,领进社会,让他们去观察生活、感知生活。
社会环境,是人文和自然的结合,到处都有和谐美、智慧美、雄浑美、俏丽美;四方民族,浓妆淡抹风情万种;辽阔地域,中外楼宇风格迥异……“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这些天造地设的风物,视角不同,则观察到的形象给人的美感也不同。我们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学会观察事物的最佳角度。以把最近美的韵律形象表现出来,逐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例如在教学《绘画的空间表现》一课时,我们把多角度观察放到特别重要的位置,给学生讲清二维和三维的区别之后。以教学楼和操场为景,让学生自主选择角度,实地观察和创作,学生选择的角度有两个:一为正面,一为侧面。从正面观察,一些学生用二维表现,加上许多点缀,画面比较漂亮;另有学生用三维表现,因立体空间仅占百分之二十,画面上是大片的墙和窗。显得呆板、单调、难以找到美的神韵。从侧面观一些学生用三维表现,由于物像前后层叠,长、宽、厚比例协调,画面表现出了真实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而二维表现不出!物象前后层叠的空间感。整个画面拥挤、杂乱,失去了秩序美。我们组织学生对创作的绘画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充分认只观察的角度决定表现形式。若要把事物最美的形象表现出来。关键是要正确的选择观察的角度。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还应当引导他们见微知著以感知本质,弃同求异以发展特色。
二、换博彩热情教会学生积累
善于想象者必善于积累。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积累是想象的能量储室。教师应当唤起学生“博采”的热情,让他们学蜂儿酿蜜,遍采百花,集群芳之精华。
积累要求学习体现广泛性。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美术在整个历史长河中,与各种文化息息相通,相融与共,因此美术需要多种知识的支持。指导学生学习的内容,除绘画艺术之外,还应涉及文学、音乐、哲学、历史……如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一点文学形象:“花事最盛的去处数着西山华庭寺。不到寺门,就闻见一股细细的清香,直渗进人的心肺。这是梅花,有红梅、白梅、绿梅,还有朱砂梅,一树一树的,每树梅花都是一树诗……那一片春色,比起滇池的水来不知还要升多少倍。”引导学生广博的学习,我们采取“五个一”的方法,即:每课讲一点,每周读一点,每月一次汇集整理,每学期一次交流评比。三年至少要有1万字的学习笔记,如此日积月累,学生获取的知识则如滚雪球球一样越滚越大。
积累要求欣赏讲求多层次。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心想中外顶尖水平的美术作品。如齐白石的虾、李可然的牛、徐悲鸿的马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梵高的《向日葵》、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等。除此之外,还应当指导学生欣赏其他层次的美术佳作。在欣赏中,我们坚持“五必看”:一是中外名家美术作品画册必看,二是本市组织的国际交流美展必看,三是本市专业画家和美术爱好者的优秀作品展必看,四是本市院校的美术作品展必看,五是本校艺术节美术展必看。久而久之,学生的记忆中则有相当数量的艺术形象积累。
积累绝非一朝一夕所为,当有百日之力,千日之功。现存的“储存于心”是为了“待时创作”。
三、强化“动脑”训练,教会学生思考
人贵善思。古今中外的伟大人物无不重视思考、善于思考。毛泽东同志说过;“凡事都要用脑子好好想一想。”多想出智,多想出新、多想出深。思考始终活跃在想象的过程之中,它是想象的活化因子,它可以使想象催发创新。
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动脑”训练,教会他们思考。训练方法多种多样,“水平法”和“垂直法”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
水平训练法,强调学生要多角度思考,就像一条水平线上的任意选点,而选取一个最具新意的点,必须动脑思考,如配诗配画训练,古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找到了一种意境要求学生用画面来表达,立意求新、求奇。多数同学的思维局限在诗中所刻画的事物上。表达过于直白,缺少新意。有的同学则动脑,他们在画面上表现了树荫、篱笆的影子,而蝴蝶呢?则与菜花浑然不分,哪是菜花?哪是蝶翅?难以辨清……画面立意新奇,表现了一种含蓄美。
垂直训练法,要求纵向深掘,探求事物的本质。隐藏最深的也是最宝贵的,垂直训练法就是让学生从深处探求事物最生动的一面,这是要见功夫的。我们在主题创作的训练中,《雨夜》为题设计场景;雨夜,小路、一个女中学生和一盲人老婆婆。要求学生用画笔表达一個深刻主题。有的同学话面是:漆黑的夜晚,女中学生右手打着伞,左手扶着盲人老婆婆。缓缓地走在马路上,这是最浅显的表达;还有的同学稍稍深化了一点,他们表现的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女中学生右手打伞,左手从老婆婆身后抱着她,弓着身子,一步步的慢行,只有少数同学的画面既洗练又深刻:夜晚,风雨交加,泥泞小路,一个女中学生背着滑倒扭伤的盲人老婆婆,身后留下一串脚印……
爱默生说:“世界上最艰巨的任务是什么?思考。”教会学生思考,想象方有升华。
四、拓展“实践”空间,教会学生创作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只有实践才是获得真知的基本途径。任何人,如果脱离实践,那么他不可能获得真知。由此推之:想象力的培育,若没有实践活动的支持,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教师应当拓展实践渠道,让想像力植根于实践的土壤。在那里生长、成熟。
我们采取三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实践:
意向式创造实践。就是让学生运用想象对物象进行变形创作。法国印象派大师梵高更认为“形”不是演变于大自然,而是属于意向的。单纯将现实存在的物象搬移,并不能成为艺术。教师应当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善于捕捉自然界变化着的物像,跳动着的光,变换着的色,流荡着的水波,抖动直的树叶……要求学生准确把握物象的特征。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尽情创作。学生创作的不少根雕作品就能表现了一种意象美。
通感式创作实践。就是让思维在自由想象的空间中任意遨游,借助它来唤起对积累的回忆,并表现于画面。比如,请学生欣赏交响乐、轻音乐、摇滚乐,鼓励他们用不同造型、色彩和线条表现不同的声响。学生创作的《跳动的旋律》,运用大面积的红色,少量的黄和深蓝,错综复杂的线条,形象则多是抽象的,表现出摇滚乐的火爆、奔放。
反观式创作实践。就是让学生从大自然中寻找具有自然纹路的东西,利用其本身的纹路和多样的色彩进行大在创作。学生通过内心的探求,把那些本来没有有机联系的内容“生拉硬扯”“添枝加叶”的组合在一起,画面更具有新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