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微写作”作文教学模式初探

2018-08-11张素杰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18期
关键词:作文评价微写作高中语文

张素杰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扎实推进,微课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青睐。在高中語文写作教学中,如何将微课教学模式引入其中,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有情可诉的确值得我们去尝试。有鉴于此,笔者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借助微博、微信等手段,采用“微写作”的形式,让传统的作文教学重现了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 微写作 作文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8-0199-02

通过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写作教学一直是“老大难”问题。无语可说、语言乏味、内容空洞是反映在学生习作中的普遍现象。“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学生视写作为“拦路猛虎”。那么,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应如何走出写作困境呢?笔者结合学生们所喜爱的微博、微信通讯工具,尝试进行“微写作”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微博微信谈天说地——点赞

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要激发学生的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练笔的积极性。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营造一个毫无顾忌、放胆作文的和谐氛围,让学生敢说真话,敢于表现个性。让他们真切地体验,自由地抒发。”微博、微信就是学生畅所欲言的广阔天地。班级同学与老师建立微信圈,成为彼此的好友。学生可以每天在上面记录自己的心情和一些主要的事件。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源泉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也就是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做成什么文字。学生每天记录生活点滴,没有硬性的要求。它不同于八百字的考试要求,不需要太多的字数,短则几十字,多则几百字皆可,有些甚至可以采用接力的形式@自己的好友,群体创作。学生没有写作字数与命题的压力,自然不把写作当作一件难事。根据学生个人的要求,有些微博、微信可以公开,有些则把它设置为隐藏。老师和其他同学可以利用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浏览,更可以在自己喜欢的文章、观点下面点赞,有了好友的关注,有了好友的点名,有了粉丝的拥护,学生们就有了更大的创作热情。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成就感。

二、网络博览纵横捭阖——转发

通过微博微信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之后,还需要通过网络博览积累素材。网上阅读,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阅读方式,因为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写作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前必须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进行全面观察,获取写作素材。网络将大量的信息集结在一起,可以在一个较短的时间范围、较小的空间区域内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给学生,只要与作文主题相关的任何材料都可以信手拈来,写作素材很容易找到。由于有这声色俱全、生动活泼的全方位刺激,学生的信息通道被打开,思维也就有了活跃的基础。课程标准提出:“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学不好语文。”积累到好的素材,还可以转发给自己的好友与粉丝。

三、作文档案独一无二——分享

每个学生把自己积累的写作素材制作成“作文档案”。要求每个人为自己的作文档案起一个独特的名字,如班级有的同学作文档案取名《如影随形》、《一个人的单行路》、《十七岁的雨季》、《华丽转身》、《难道寻常》等等。独一无二的名称,独一无二的写作。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由原先微博、微信的有感而发,上升难度,规定题目。题目由易到难。由于之前的微博微信发言,学生已经不再有畏难情绪。而是乐于表达,易于表达。比如刚开始的时候,就写身边的老师、同学、学校、亲人。通过网络展示这些人的照片、视频等,学生有直观的感受。对写作对象熟悉,自然有话可说。在简单的片段描写基础上逐渐增加难度,规定探究性题目。最后落脚到高考写作,写成完整文章。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所以学生不再害怕,也有话敢写,有话想写。

例如学生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人物描写千人一面,没有个性。成功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的关键,不在于文字表现的技巧如何,而要在捕捉人物的个性特征上下功夫,这就需要有发现生活的眼睛。针对此想象,我专门设计了人物描写的片段练习:猜猜他(她)是谁?——俗话说:“一母生九子,个个有不同。”请写出你身边大家都熟悉的人,隐去人物的姓名,让大家猜一猜你写的是谁?此练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如果其他学生能猜出所描写的人物即说明描写比较到位,反之则说明描写还不够突出,有待进一步观察挖掘。由此类题目还可以进行拓展,如描写一位老师上课的片段。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多元互评激情四射——评论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是把学生的作文上交给老师批改,学生的作文缺乏交流,能力提高慢。利用网络就可以克服这一不足。学生作文完成点击提交,让所有的学生在网上共同阅读。学生在浏览其他同学的作文后,以小组形式讨论,互相批改,写出批改评语,人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启学、互动。家长也可以在线参与其中,接着同学们自己修改作文,最后,教师有的放矢地对修改后的作文进行点评、总结。这种修改方式方便快捷,提高了反馈作文的效率,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和广泛互动的交流。老师、家长和班级成员轮流担当评价老师,对学生作文给予多方位评价。网上投票,“关注”与“粉丝”,作文评价不再是传统的、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流动的。有人评价,有人关注,自然会提升写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动笔。众多读者的浏览、评价,能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价值,满足了他们写作时所渴求的认同感和成功感,从中找到了作文的快乐。当意识到自己的小练笔不仅仅是作业,还是与读者沟通的媒介,自己不是在为老师写作,而是在为许多读者写作时,他们就会焕发出巨大的写作热情,写作也会变得更加细致、缜密。

总之,“微写作”教学中,学生的写作方式更加开放、自由。教师也可在学生写作过程中随时掌握学生写作情况,并根据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指导。毋庸置疑,这种新兴的写作方式使学生重拾了写作信心,让学生在写作之路上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王娟浅析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策略的有效探究《关爱明天》2016年5期

[2]钱海燕浅谈高中语文微写作的教学策略《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6年7期

[3]文明月微博在高中语文写作中的运用研究《中学教学参考》2016年22期

猜你喜欢

作文评价微写作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关于初中作文教学评价的思考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试论作文的个性化评价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